台灣即將邁入一個具高不健康餘命的超高齡社會。樂齡長者的身體健康和功能逐漸下降,會產生對自我壽命和生命價值的疑問和不安。若其生命有意義和目標,且能夠擁有感受他人痛苦和需要的同情心或能積極建立自我價值觀和自我意識之精神關懷,無論從教育到政治領域,或從醫療保健到商業管理,從各領域發揮其最大的價值,推動社會進步。但其亦也可能經歷親友的死亡,陷入悲傷和哀悼,無法如《生命中最後的階段》(TheLastStageofLife)作者的約翰·戈多曼(JohnW.Gardner)將死亡看作是一個自然且不可避免的過程,並強調人們應該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尋求內在的平靜和和解。雖然哈羅德·庫欽斯基(HaroldKushner)在《為善良的人謀福音:當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時》(WhenBadThingsHappentoGoodPeople)認為人們應該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個自然過程,並學會在面對死亡和苦難時保持信仰和希望。但當面對死亡,仍會使其感到失落、孤獨和無助。然適當的悲傷和哀悼反而可使人們處理失去和痛苦,或許通過與親友交流、參加支持小組和尋求專業幫助,得走出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