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秋,當時我還是日本的大學文學研究所的研究生,正決定以二戰後初期海峽兩岸的學術文化互動,以及台灣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殖民後」的二戰後台灣變局為中心,展開往後的研究課題。為了蒐集研究資料,除了遠赴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調查資料,並受到當時還任職於胡佛研究所的張富美教授之熱心幫助,至今我仍非常感謝她。此外,還往返於大陸與台灣之間尋找歷史的軌跡。因時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主任陳漱瑜先生與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專家秦賢次先生的協助,我從秦賢次先生處輾轉取得了魯迅、陳儀的摯友,台灣光復後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許壽裳先生未公開的日記(從1940年8月1日到1948年2月18日逝世當晚),因為相當具有史料價值,我立即和長期從事魯迅研究的關西大學北岡正子教授商量,北岡教授認為應該設法出版,以供更多學者利用。後來,透過陳漱瑜先生的聯絡、介紹,我在台北拜訪了時已過古稀之年的許壽裳先生次男許世瑮先生,又在北京拜訪了許壽裳先生的最小女兒,已過還曆之年的許世瑋女士,經過多次的「道德勸說」後,他們同意將尊翁的日記交由學術機關無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