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林曼麗與〈甘露水〉:我從來不敢想像她真的會現身

20211221-「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策展人林曼麗專訪。(顏麟宇攝)

文/林庭葦

2021年4月30日這一天,林曼麗記得特別清楚。「跟張家後代見到面的那一剎那,簡直是無聲勝有聲。我們目光交會那刻,他們就跟我說:『你就來把她搬走吧。』」

「她」,是台灣藝術家黃土水的作品〈甘露水〉。距今正好一百年前,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塑〈甘露水〉入選第三回「帝國美術展覽會」,隨後,這件作品在政權更迭的過程中輾轉流入民間,下落不明長達半世紀。直到最近,〈甘露水〉才終於在北師美術館所主辦的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裡亮相,成為今年冬天台灣文化界最轟動的大事。

而促成〈甘露水〉復出的幕後推手,就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光》的總策劃林曼麗。今年67歲的她,投身藝術教育逾30年,主持過3間美術館、經手過無數展覽,可是對於〈甘露水〉能否重見天日,這位身經百戰的策展人也沒有十足把握。

「近半世紀以來,沒有人有辦法讓〈甘露水〉重現,這件事情是很多人心中的遺憾。」林曼麗說,「今年決定要做《光》的時候,我其實已經在這個展覽裡面,為〈甘露水〉偷偷留下了一個完美的位置在那裡,但是我從來不敢想像她真的會現身。」

林曼麗說得謙虛,其實這場展覽,可說是她一生積累的成果。

「藝術教育就是有情有愛的教育」

1954年出生於台南的林曼麗,成長在義務教育只及小學的年代。她從初中考到高中,一路考進家鄉第一志願,卻發現「生命裡面有些東西不是標準答案可以解決的」。

「考試的標準答案我很會寫,但是就覺得沒有很滿足。」林曼麗說,標準答案無法滿足的空缺,文學和藝術補上了,「本來是拿鋼筆寫字,後來變成拿畫筆畫畫,因為發現畫畫比寫字更快,任意揮灑顏色,也更能夠充沛表達自己內在的感覺。」

拿起畫筆的資優生,決定為了藝術叛逆一回。大學聯考時,林曼麗的志願表只填了師大美術系,而她也如願以償走上藝術之路。

「那時候可以說是師大美術系最輝煌的年代。李石樵、林玉山、廖繼春、李梅樹、席德進都教過我,那一代的美術家們,其實都是我在師大美術系時的老師。」對多數人而言,《光》展出的藝術大師是遙遠的歷史人物,但對林曼麗而言,他們全都是確確實實在她的藝術之路上給過指導的前輩。

只不過,走上藝術之路後,她仍覺得不滿足。抱著「藝術這麼美好的東西不能獨樂樂,應該要眾樂樂」的心情,林曼麗當上「兒童教育社」的社長,每逢週末就去孤兒院上美術課。當時,所謂的美術課不過是在課堂上動手做做勞作,並不重視美學思想,但叛逆的她又一次跌破眾人眼鏡,不走藝術創作,而是以「藝術教育」為使命。

20211221-「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策展人林曼麗專訪。(顏麟宇攝)
20211221-「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策展人林曼麗專訪。(顏麟宇攝)

「藝術、創作或表現這件事情,其實是人的本質跟本能。」林曼麗說,「只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太不重視美的感知、太功利主義,一步一步扼殺了這麼敏銳純粹的感受力。到最後發現,一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眼無珠,看到什麼東西都沒有感覺,其實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藝術教育就是有情有愛的教育。」她說,「這是我覺得人生活在這世界上,最大的尊嚴跟價值。」 (相關報導: 世界走走》華燈初上後,她們能走出圍繞男性的瘋狂與互害嗎? 更多文章

「不能夠只在台灣看台灣」

大學畢業後,林曼麗負笈東京大學就讀教育學,專攻藝術教育。那時是1978年,台灣仍在戒嚴,日本則處於泡沫經濟破滅前的高度成長期,正是熱錢流入藝術市場、到處都在新建美術館,「展覽看都看不完」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