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賴文進印象——記1940年代一位台灣現代劇演員

賴武雄1969年畫作〈父親的肖像〉。(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雖然早就看過賴文進的名字,但1984年他過世前,卻沒去找過他,一直要到二十幾年前才跟他的藝術家兒子武雄聯絡上。記得武雄談起父親,第一句話就是「阮老父很苦命」,武雄說文進苦命,不如說他的祖母鄭金桂命運更坎坷,她是賴家的養女,曾經跟一個姓陳的生下三子四女,但未正式結婚,後來又跟姓柯的同居,文進以前的身分證是「父不詳」。賴家族系也有曾姓血統,後來取名賴曾,算是給曾姓祖先一個交代。

武雄說他家戰後的地址是士林大南路115號,靠近小西街,23坪的獨棟房子,中間有隔層,裡面住了二、三十人。這的確出乎我的預料,印象中賴文進生前的工作與照相業有關,演青年劇應該跟地方頭人學子弟一樣,是有幾分富戶人家的風神才對。

武雄對父親大人的舞台生活所知不多,像文進在林摶秋「厚生演劇研究會」、宋非我、簡國賢「聖烽演劇研究會」或陳大禹「實驗小劇團」參與情形,武雄毫無印象,但他給了幾張其父留下來的劇照。

文進在士林公學校畢業後,就進入城內榮町通與本町通(今衡陽路與重慶南路一帶)的西尾商店當學徒,這家店專門代理日本及歐美各大廠牌相機、攝影機、電影放映機及各式耗材,負責人西尾靜夫曾經是附近資生堂藥鋪員工,後來自立門戶,事業做得很成功,是當時台灣規模最大的寫真機器與材料會社之一。與它相連的福田商會是本町著名的吳服(和服)店,兩家商店都是三層樓的磚造建築,西尾商店的三樓頂還有半圓形山牆。提起這家商店舊址很多人知道,因為後來金石堂曾經在這裡開店。

日治時期明信片上的本町通,今衡陽路與重慶南路右邊的第一間。(臺灣大學數位典藏)
日治時期明信片上的本町通,今衡陽路與重慶南路右邊的第一間。(臺灣大學數位典藏)

武雄說父親玩相機,家裡也曾有許多造型十分酷炫的萊卡相機,既然在西尾這麼大的寫真器材行工作,而且西尾靜夫對他也很照顧,為何沒走上專業攝影或從事相機器材生意呢?許多攝影家都跟西尾有些關聯,像張維賢弟弟張才,就曾經在這裡開設「福德照相器材行」。武雄也不知道父親為何沒有走上這一行,他對西尾商店最大的興趣,還是老闆在台灣長大的兒子西尾善積,因為他也是畫家。

西尾商店的報紙廣告。(作者提供)
西尾商店的報紙廣告。(作者提供)

文進不是沒做過生意,曾與朋友在社子合開蚊香工廠、木屐工廠,他的妻子紀雪是社子人,來他的木屐工廠當女工時認識的。

現代戲劇剛萌芽時,演員沒有特別的唱腔與身段,演戲乍看跟日常生活一樣,好像人人都會,但敢不敢表演,能不能表演就差很多了。多數素人演員開頭差不多完全模仿導演示範的表情與動作。林摶秋講過一個笑話,有一次導戲時忍不住打了噴嚏,演員以為是動作的一部分,演到這一場都自動打個噴嚏。20世紀初,曾經有日人開設「正劇練習所」,招受學員加以訓練,並加入戲班四處演出,這批堪稱台灣最早的現代戲劇演出,當時還被稱為「鱸鰻戲」,意即遊手好閑的人在演戲。

皇民化運動時期,殖民統治者在斷絕台灣傳統戲曲演出的同時,也鼓舞地方青年以素人(業餘)身份參加青年劇或演劇挺身隊。武雄1942年5月出生時,文進已經是地方青年團與演劇挺身隊的重要成員了。 (相關報導: 邱坤良專欄:「讚」嘆六聲─劇場的本質與科技化 更多文章

文進個子不高,約160公分左右,武雄印象中他很會搞怪,好結交朋友,有一些定期聚會的「換帖會」,武雄記得父親很擅長口技,沒事就表演大砲發射到落地的爆擊聲、豬吃餿水渾濁聲或送屠宰場的哀號、吹狗螺聲……。如果依文進的個性及其人際網絡,照說該早早就演新劇了,怎麼25歲以後才初試啼聲?文進青少年時沒去碰文化劇或新劇,應該與當時台灣新劇運動進入空窗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