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的目光仍在持續聚焦於緬甸若開邦的羅興亞人難民問題時,另一波難民潮已經在緬北形成。5月1日,聯合國緬甸人權狀況特派調查員李亮喜(YangheeLee)在新聞發布會上對緬北克欽邦衝突的「急劇」升級發出警報,並呼籲相關各方保障衝突地區百姓的生命安全。李亮喜表示:「無辜的百姓正在失去生命或受傷,數百個家庭在逃亡。過去幾週內,我們在克欽邦觀察到的事情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必須立即停止。」 根據聯合國人權機構的報告,在過去三週內,共有5000多名平民逃亡至中國邊境附近,其中很多是兒童、孕婦、老年人和殘疾人。而從今年1月到現在,克欽邦逃亡的難民數量已經超過一萬人。李亮喜在新聞發布會上重申,衝突各方必須遵守國際人道主義原則,採取措施,避免對平民的傷害。自2011年以來,緬北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之間的戰爭一直在斷斷續續地進行著。而戰鬥從今年1月開始逐漸升級,據美聯社報導,緬甸軍方出動了直升機和戰鬥機,對克欽軍陣地進行轟炸和射擊。由於缺乏空中力量的保護,克欽獨立軍不得不逐漸放棄部分陣地,並將部隊化整為零,避免與政府軍過多的正面對抗,靠游擊戰和突擊式騷擾與政府軍展開拉鋸。由於國際社會更多地關注緬甸西部若開邦的羅興亞難民,緬北的這場戰爭似乎已經被外界所遺忘。克欽軍在中緬邊境地區負責監督人道主義援助的一名官員早橈(ZauRaw)對美聯社表示:像羅興亞人一樣,克欽族人已經越來越意識到,「緬軍想把我們徹底消滅掉,這是一場清洗我們的戰爭。」克欽獨立軍於上世紀60年代成立,曾經以尋求克欽族(中國境內為景頗族)的獨立為訴求。1994年,克欽軍與緬甸政府軍達成停火協議,民族訴求也逐漸改變為「尋求更大限度的自治」。2011年,長達17年的停火協議被打破,此後,戰爭時斷時續,至今已造成超過10萬的克欽民眾流離失所,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暫居在中緬邊境上的160處臨時難民營裡。記者曾於2015年到訪克欽軍總部所在地拉咱(Laiza),採訪了克欽難民事務負責人,對難民營生存狀況的惡劣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