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首次出訪的「繁榮南島.智慧永續」太平洋友邦之旅,於夏威夷當地時間11月30日清晨7時30分抵達首站檀香山,隨即於同日下午參訪夏威夷州急難管理署(HI-EMA),象徵賴總統上任後,對建立「全社會防衛韌性」的重視。
政府對「全社會防衛韌性」的重視,是從蔡英文總統任內開始,賴清德總統就任後不僅持續推動,還在總統府下成立「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並於9月26日召開首次會議,正式提出「民力訓練暨運用」、「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資通及運輸和金融網路安全」等五大主軸,與各主軸的核心任務及待推動事項,續由行政院所轄相關部會辦理。
華府為何重視我國的「全社會防衛韌性」
蔡英文總統與賴清德總統對建立「全社會防衛韌性」的重視,已獲得華府各界、尤其是國安人士的高度支持;而華府之所以關注此一議題,部分原因與美軍未來若要在西太平洋與共軍交戰時,擬採取的戰術密切相關。
美國軍方認為,由於共軍於第一島鏈周邊實施精準飽和攻擊的能量不斷提升,未來與共軍交戰時,若主力過早接近第一島鏈,恐將遭致嚴重的損失。
為有效應付共軍的威脅,美國海空軍主力在衝突初期,將不會立刻朝第一島鏈推進,而是在離第一島鏈四百至五百公里、甚至八百至九百公里的位置,分組成多個打擊群;然後在美國優勢的聯合作戰體制支援下,運用遠距精準彈藥,對第一島鏈周邊的共軍海空目標或重要的C4ISR設施發動攻擊。等共軍海空軍的戰力與C4ISR的效能削弱到一定程度後,美軍主力才會開始向第一島鏈推進。
同時,為了讓美國海空軍主力有足夠的時間進入戰術位置,海軍陸戰隊將先期實施「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即在開戰前夕或初期,運用小型、高機動性的遠征特遣隊,快速部署在不包括台灣的第一島鏈各重要島嶼上;然後在陸戰特遣隊的掩護下,迅速進駐機動的防空飛彈、反艦飛彈、甚至彈道飛彈,來遲滯共軍的突破,防止共軍在美軍主力完成部署前,就先突破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
但美軍前述戰略構想要能發揮效果,則我國能否在美軍主力完成部署、成功削弱共軍達一定程度前,單獨抵抗共軍對台灣的攻擊達相當時間,不讓共軍完成佔領全台灣、甚至迫使共軍將相當數量的海空兵力滯留在台灣周邊,就極具關鍵性。
此外,台灣四面環海又距中國大陸不遠,使戰端一旦開啟,不僅對外海空交通將迅速被切斷以致無法接收外援,台灣本島絕大部分也會暴露在共軍的火力打擊下,對平民生活與社會運作造成巨大衝擊;因此,如何在戰時政府與社會各項機能受損、甚至大幅喪失的條件下,有效維持民心士氣,對國軍能否長久抵禦共軍進犯、不讓共軍在短時間內達成佔領全台的目標,也變得非常重要。
(相關報導:
風評:民進黨撿到一把膛炸的槍
|
更多文章
)
政府對共軍全面侵台所可能發生的情形認識不足
儘管9月26日召開首次會議的「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已根據五大主軸彙整出十三項核心任務;但從目前所公布的內容,可看出這些方案存在一個極大的缺失,就是並未以共軍全面侵台之最嚴峻場景為依據,設計相關的應對措施。換言之,就是無法對症下藥。
隨著共軍武力投射與精準打擊能力的快速成長,日後共軍若要犯台,則不僅在「聯合火力打擊作戰」階段,台灣本島絕大多數的地區、甚至包括花東,都會在共軍的火力打擊範圍內;且共軍的打擊目標,除國軍重要設施外,也會透過打擊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節點等手段,破壞台灣社會機制的運作,並削弱各級政府的行政效能。
倘若進入共軍犯台的「島上城市進攻作戰」階段,屆時中央政府與各地方政府的主要設施,都將成為共軍的重點打擊目標,使各級政府的行政效能快速下降,戰火所及之處的社會機制也會逐漸停擺。
但從「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所公布的十三項核心任務內容,可發現許多的重要措施,都是以各級政府與社會機制還能發揮一定作用為前提;完全未考慮戰時各級政府的行政效能與社會機制,會因為共軍的攻擊而快速萎縮的情況。
戰時維生物資配售機制脫離現實
例如攸關戰時民眾生存的「維生物資配售」機制,「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主張要「結合賣場、超商通路」與「調整現行配售機制」;卻未考慮當台灣本島進入「國土防衛戰」、各主要地區遍地烽火時,賣場與超商通路賴以維持運作的物流配送系統、倉儲系統與冷凍系統,甚至各地加油站等,屆時可能都已停擺,如何能進行大規模、多點式的物資配送?
同樣令人不解的是,在共軍全面進犯、台灣大多數地區陷入戰火的情況下,「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還繼續對維生物資採「配售」制度;試問在戰時、尤其是交戰區附近之銀行與金融體系都已經停擺的情況下,這些賣場與超商所收到的大量現金要如何處理?
更令人擔心的是,若政府對戰時維生物資的供應,還是優先採「配售」制度;則民眾為了能在戰時取得維生物資,就必須在銀行與金融體系還能運作時,盡可能將存款提領出來;這勢必會在戰端開始前,先引發大規模的擠兌風潮,導致社會嚴重不安與人心浮動,
避難設施規畫方向錯誤
另外,在「避難設施」方面,「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列出將盤點整備8萬3863處防空避難設施、4601處戰時災民收容救濟站,與6042處緊急避難收容處所,並設法在戰時對這些大大小小、合計9萬4506處的避難設施,進行設備維護與物資補給。
試問在遭受戰火波及的區域,政府效能因為共軍攻擊而大幅萎縮,物流系統等社會機制也喪失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如何能有效執行對責任區內,數以千百計之避難設施的維護與物資補給任務?
尤其依「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目前的方案,避難設施的維持與物資供應,似乎高度仰賴以全台368個鄉鎮區公所為核心,所成立的「防災協作中心」;但這些鄉鎮區公所因為原本的行政能量就有限,以致在遭受戰火威脅時,這些鄉鎮區公所的行政能量會最先消失,使轄區內的避難設施成為戰區中的孤島。
事實上,近代戰爭的經驗顯示,交戰區的地方政府,在行政效能與社會機制均大幅萎縮的條件下,只能勉強維持少數幾個大型的避難中心,根本無力維持為數眾多、規模較小的避難設施。因此,「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在戰時避難設施的規劃方向上,恐怕有大幅調整的必要,才能符合戰時實際會發生的情形。
一言以蔽之,「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雖然已經在建立「全社會防衛韌性」上,獲得些許進展;但因為對共軍全面侵台時,所可能發生的場景缺乏足夠認識,導致所開出的處方往往未能「對症下藥」,僅能應付局部性的大型災難,無法通過戰時最嚴峻的考驗!
(相關報導:
風評:民進黨撿到一把膛炸的槍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