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李登輝的「務實外交」到蔡英文的「踏實外交」
首先,針對李登輝所推動的「務實外交」,其基本策略可通過文獻回顧發現,李登輝運用了功利主義的外交理念,將外交策略置於經濟或文化交流等低階政治層面,以突破未與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困境,逐步提升外交層級。李登輝政府不再堅持「中華民國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的立場,而是以經濟實力打破中國大陸的外交封鎖。此外,李登輝亦積極透過提供經濟援助、鼓勵企業進行經濟合作,以及參與國際組織等方式推動外交事務。根據相關文獻資料,李登輝的外交政策具體實現了四大主要目標:參與國際政治的彈性化、外交出訪、增加邦交國數量、以及重返聯合國。從結果來看,雖然李登輝時期台灣的邦交國由22個增至29個,但其更為顯著的成就應當是開展二軌外交,即設立辦事處與台灣在各國的協會,這種策略能有效地繞過中國大陸的外交封鎖。就當時的國際背景而言,李登輝的外交政策雖未完全避免對中國的刺激,但在其他方面尚算穩妥。
其次,陳水扁推行的「烽火外交」,其核心策略可以說是集中於透過對邦交國提供金援來促進其經濟發展與基礎建設。儘管表面上這一策略旨在增進邦交國的國家發展,從結果來看,這種金援政策逐漸演變為「買邦交國」的行為。此舉最終導致在任內失去六個邦交國,並且遭遇邦交國提出更高要求的風險。這種依賴金援的外交方式最終只能帶來短期的利益,並無法真正形成穩定的國際盟友。尤其在對抗中國大陸的外交競爭中,台灣在這一領域顯然處於劣勢。
再者,馬英九的「活路外交」及「外交休兵」政策,主旨在於減少對中國大陸的挑釁,並通過恢復兩岸談判及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求穩定兩岸關係。在此背景下,馬英九的外交政策強調通過經濟交流逐步實現政治合作,並台灣在大三角關係中的利益。由於台灣地理位置接近中國而遠離美國,馬政府任期內在大三角關係中避免過度刺激中國大陸,有助於維持平衡。
最後,蔡英文的「踏實外交」強調增進與美國及日本的實質關係,鞏固現有邦交國並擴大國際參與,特別是在區域經濟整合及與歐盟、東南亞、印度等國的合作上。她的外交政策意圖結成以「利益、安全、價值」為基礎的同盟,並推動「新南向政策」,以美日兩國為主軸抗衡中國大陸。然而,這一策略或有將台灣納入美國戰略體系的風險,透過意識形態凝聚反中情緒,或許有可能使中國大陸在軍事和政治上更加強硬的反應。更何況,若始終依賴美國為主的外交路線,雖然在如今以美國為主軸的國際社會中可以獲得一些紅利,但最怕就是台灣可能最終有面臨失去自身國家利益的風險。
(相關報導:
風評:新加坡的大實話,民進黨的小心眼
|
更多文章
)
綜合上述對各任領導人外交政策的討論與分析,儘管各位領導人皆藉由不同方式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但若未在兩岸主權問題上達成實質性妥協,其正規外交成效或將受限。筆者認為,透過二軌外交,即以台灣在科技領域的優勢作為外交支柱,可以在不過度激怒中國大陸的情況下,維持與其他國家的二軌合作關係,並保障台灣在國際大三角中的利益。在此框架下,台灣或許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探索出一條更為務實的外交道路。
二、科技外交能否成為台灣在國際上維持國家利益的方式
在探討台灣的科技外交時,我們可以從半導體產業、電動車模組產業等領域,將科技輸出作為主要外交策略的基礎。在當今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各國對於環保議題的共識逐漸增強,尤其是在太陽能發電、零碳排放等領域,這些趨勢促使人工智慧(AI)、電動汽車(BEV與PIEV)等技術需求不斷增長。無論是在民生層面還是軍事領域,對這些技術的需求都在政策支持和科技發展的推動下逐步上升。因此,台灣在半導體與電動車模組產業中的優勢,尤其是半導體科技,提供了一個穩定立足於國際供應鏈的機會。在此基礎上,台灣如何利用科技外交來維持其國際地位,保障國家利益,需考慮以下三個主要因素:科技發展趨勢、國際政經發展局勢、以及地緣政治風險。
科技發展趨勢
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AI)技術正迅速改變多個領域,包括教育、藝術與交通等。具體來說,基於AI的應用程式,如ChatGPT、NoteBookLM與Mapify等,已在教育領域中獲得廣泛應用;在藝術領域,AI技術驅動的應用程式如Leonardo AI與Midjourney,則促進了藝術創作與商業設計的發展;在交通領域,台北捷運系統的「台北捷運GO」應用程式及列車自動控制系統(ATC)等,也逐步實現了AI技術在公共交通與服務中的應用。
更加關鍵的是,AI技術的發展對半導體產業提出了強烈的需求,尤其是GPU、CPU和DRAM等關鍵元件。這些元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上仍然高度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全球半導體晶片代工市場的競爭格局中,台灣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占據主導地位,根據西元2022年第四季至西元2024年第二季的市場份額報告,TSMC的市佔率維持在60%-62%之間,穩居全球首位,而南韓的三星集團則僅占約11%-14%。這一數據顯示出中華民國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隨著AI技術的普及,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力將變得愈加重要,並且為其融入全球AI技術供應鏈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個人認為台灣應積極利用其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優勢,擴大在全球科技發展中的參與度,並加強其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地位。
圖一 西元2022-2024年全球半導體晶片代工市場份額資訊圖。
接著,談到電動汽車(BEV與PIEV),在全球環保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背景下,台灣在此領域同樣擁有相對上的競爭優勢。以歐盟的西元2035年零碳排放政策與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為例,這些政策的推行刺激了電動車的需求。在電動車技術發展上,純電動汽車(BEV)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IEV)兩大類型的需求日益增長,尤其在電動車的核心技術—電動馬達、鋰電池與固態電池的製造上,台灣在相關產業鏈上已有一定的技術積累。此外,隨著車載系統對半導體與顯示技術的需求增加,台灣在電動車模組的科技優勢亦為其外交策略提供了重要支點。
(相關報導:
風評:新加坡的大實話,民進黨的小心眼
|
更多文章
)
國際政經發展局勢
從國際政經發展的角度來看,西元2020年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深遠影響,儘管各國逐漸復甦,但全球經濟格局仍面臨不穩定性。例如,歐盟市場對電動車的需求出現放緩,美國則面臨政黨輪替和政策不確定性的風險。若未來歐美各國傾向右派主義,可能會影響其對電動車與再生能源的需求。此外,隨著民粹主義與本土主義的崛起,全球經濟可能會從全球化轉向保護主義,這將對電動車與太陽能模組等技術的需求構成挑戰,並使國際合作與貿易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地緣政治風險
最後,地緣政治風險也是台灣在科技外交中需考量的重要因素。隨著中美對抗加劇及俄烏戰爭的影響,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不斷上升。尤其在中國積極推動電動車與太陽能模組的出口政策下,儘管歐美國家通過立法與補貼措施力圖保護本土產業,台灣仍面臨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的強大競爭壓力。此外,台灣與美國的密切關係雖提供一定的保障,但台灣地理位置靠近中國,使其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不可忽視。在此情況下,台灣需要在進行科技外交時更加謹慎,以避免在政治對抗中成為矛盾的焦點。
三、 如何利用科技外交維護國家利益
在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後,台灣可通過以下方式利用科技外交在國際聯盟與戰略夥伴關係中尋求其國家利益:
與歐盟本土車企簽訂電動汽車生產聯盟
在面對中國製造品傾銷以及歐盟電動車需求下滑的背景下,台灣可考慮與歐盟的老牌車企(如梅賽德斯-賓士、BMW等)建立合作關係,簽署電動汽車在地生產聯盟。通過技術合作和產學合作的方式,推動豪華品牌電動汽車的部分國產化,並整合台灣的電動車供應鏈進行生產,以此增強台灣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中的影響力。
透過城際外交推進科技外交
隨著AI與智慧城市應用的日益普及,台灣可通過與世界各國城市結盟進行二軌外交,強化科技合作。以高雄市與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智慧城市策略聯盟為例,台灣可以在城市層級推動更多合作與交流,並通過舉辦論壇、設立智庫、以及規劃城市基礎設施等方式,促進國際間的科技與文化交流。
與盟邦簽署科技合作協定
台灣亦可與其盟友簽訂科技合作協定,特別是針對基礎科技創新和技術交流進行深入合作。這些盟友可涵蓋除邦交國外的其他與美國友好的國家,並通過二軌外交模式,通過智庫或跨國集團進行協商,避開因主權問題帶來的外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