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再不「計較」恐陷危機?醫揭密台灣輸血文化:每次都2袋、4袋的叫

台灣長居世界捐血率冠軍。示意圖,與新聞個案無關。(讀者提供)

台灣長居世界捐血率冠軍,但受到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的影響,用血供需平衡仍是一個嚴肅的話題。針對謹慎用血,恐怕很少人知道WHO早在2011年就提出「病人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的觀念,它的意思不是要醫界減少用血,而是應該落實適當用血,並據以增進病人健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麻醉科暨手術室主任林真福多年來在「用血如流水」的醫界默默努力,如今終於將該院打造成全台第一家將PBM全面引進手術室,並逐步推至全院各科的醫院。

衛福部食藥署日前預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放寛捐血人的年齡、體重以及修正相關禁忌規定,顯然是一件「開源」的措施。於此同時,健保署也注意到,縱然台灣是全球無償捐血最盛行的國家,但在少子化與人口老化雙面夾擊之下,若各醫療院所再不透過PBM跨出「節流」用血的這一步,那麼根據血液基金會的預估,最快2030年,台灣長期引以為傲的的「國血國用」就有可能面臨威脅。

台灣很多醫護人員都沒聽過什麼叫做PBM

提到PBM,林真福點滴在心頭,因為他的家人小時候曾經罹患急性白血病,過程中因血紅素及血小板嚴重不足,必須長期大量的輸血,然而過於頻繁的輸血也增加了抗體的生成,進而出現排斥反應;導致家人在骨髓移植過程中,不斷高燒、發抖、全身起紅疹,不但非常不舒服,還差點造成骨髓移植失敗,他才驚覺正確使血液製品的重要性

後來WHO(世界衛生組織)推動PBM,林真福回想起自己家人的經歷,且最後終能幸運的康復,為了回饋社會,以及所有曾經幫助過他的人,決定盡一己之力,在國內推動PBM,也就是透過病人血液管理,減少不必要的輸血,「但當我開始跨出第一步之後才知道,台灣就連醫護人員很多人都沒聽過什麼叫做PBM」,更別提長期以來台灣的用血量都是美國、南韓的1.5倍,更是日本的2倍……,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要推動PBM,其難度之高不言可喻。

嘉義大林慈濟麻醉科兼手術室主任林真福,多年來默默推動「病人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病人血液管理」,如今終於成為中央承諾有待執行的重要政策。(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嘉義大林慈濟麻醉科兼手術室主任林真福,多年來默默推動「病人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病人血液管理」,如今終於成為中央承諾有待執行的重要政策。(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當年WHO推動PBM,全世界第一個響應的國家就是澳洲。當時為了向全世界展現減少不必要輸血的價值與重要性,澳洲特別在西澳的4家醫學中心做了一個研究,就是拿沒有實施PBM前4年的相關數據跟實施PBM後4年的數據相互作比較。結果發現,若能分別減少不必要的輸注紅血球41%、血漿47%、血小板27%,就能降低病人平均住院天數15%、感染21%,心肌梗塞31%,更能減少病人28%的死亡率。

影響所及,近年許多國家推動PBM都不遺餘力。除了澳洲,另如美國、韓國、新加坡.香港甚至印度,在相關國際會議上都相當積極參與。相較之下,台灣對PBM也就是病人血品的管理,確實顯得太不上心了。

不當輸血可能導致各種嚴重併發症

或許民眾會想不通,血液沒有替代品,而當病人貧血或因手術失血,身為醫療人員除了為個案輸血,難道還有別的辦法嗎? (相關報導: 幕後》賴清德的德政變暴政?「派遣歸零」如何殺了公務員 更多文章

林真福說,當醫護人員發現病人貧血,首先應該想到的不應是立即為個案輸血,應是找出造成其貧血的真正病因,並予以改善。例如若病人是缺鐵性的貧血,就因積極為其補充鐵質;另在病人準備手術前,一些諸如阿斯匹靈的抗凝血劑就應適時停藥,並盡量採取微創手術減少術中的失血量;最後,也可以利用一些技巧,例如在病人傷口處塗抹一些凝血藥物,以及設法強化病人的換氣和氧化作用,進而提升其對低血紅素的耐受性。以上3個策略也就是所謂的限制性輸血,事實證明,這麼做確實比寬鬆性輸血更能保護病人。

微創手術是怎麼進行的?民眾可以從醫師的視角來近距離體驗(攝影 / 風傳媒)
採取微創手術可以減少手術中的失血量。(風傳媒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