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莉特・貝克(Harriet Baker)曾發誓要終老紐西蘭丹尼丁市(Dunedin),如今卻帶著丈夫、孩子和狗狗搬往澳洲,因為紐西蘭的生活成本高漲、薪資停滯,讓她感覺生活「根本在原地踏步」。《衛報》9日指出,貝克一家只是紐西蘭人口出走潮中的縮影,隨著數萬名國民因經濟壓力選擇離開,社會學家警告,許多小鎮正加速凋零、勞動力正被掏空,這場前所未見的人口流失,正在威脅紐西蘭的未來。
哈莉特告訴《衛報》,她在上個月賣掉了在丹尼丁市的房子:「當初買這間房時我還說,『除非躺進棺材,不然我不會離開這裡』,但生活成本一直在漲,工作很拚命,卻存不了錢。」現在,哈莉特一家已在西澳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丈夫卡麥隆(Cameron)在礦場當重型柴油技師,而原本是公務員的哈莉特則在家專心照顧2歲的兒子。哈莉特很希望能讓兒子在紐西蘭、在祖父母身邊長大,但她知道這可能辦不到了:「要離開他們真的很難接受,但澳洲的薪水實在太誘人了。」
紐西蘭移出人數創新高
「告別寒冷的冬天,在陽光明媚的昆士蘭(Queensland)展開新人生!」這是澳洲針對紐西蘭醫護人員的招募廣告之一。另一則由當地警方刊登的廣告則寫著「天氣更暖和、薪水更高」,還說只要選擇到「天堂裡當警察」,一年可享受300天的陽光,外加2萬澳幣(約合新台幣38萬8338元)的搬遷獎金。
2025年5月1日。汽車駛過紐西蘭基督城被水淹沒的街道。(AP)
《經濟學人》指出,對很多紐西蘭人來說,這樣的誘因實在太讓人容易接受了。大量的紐西蘭人正在離開自己的家鄉,光是去年就有將近12.9萬人移出,這比本世紀疫情前的平均水準高出40%,而且離開的主要都是本國人,而不是外國移民回流,造成實際淨流失約4.7萬名公民。
紐西蘭雖然是一個移民國家,但同時也深受「出走潮」所苦:人口數約530萬的紐西蘭,在富裕國家俱樂部「OECD」中有著最高比例的海外僑民。《經濟學人》指出,移出潮有起有落,上一次明顯的上升是在2012年金融危機尾聲;而許多僑民曾在疫情期間回國,但邊境一解封,出走潮又很快回來了。
由於經濟規模小、機會有限,紐西蘭的年輕人一直以來都嚮往所謂的「海外歷練」,但最近的「出走潮」讓人口學家越來越擔心,因為不只是年輕人,而是各種年齡層的人都開始打包離開。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史龐利(Paul Spoonley)說:「我不懂為什麼大家都不重視這件事。我們的生育率大幅下滑、人口快速老化,而自從疫情後,離開的人只多不少,紐西蘭有些地區正在變空,發展陷入停滯甚至衰退。問題是,那些離開紐西蘭的人,還會回來嗎?」
勞動力被「掏空」
對20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到澳洲打工度假幾乎是某種「成年禮」,根據《衛報》,他們仍是最大一批的離境者,但現在,30-39歲的中年人也開始帶著孩子離開,甚至就連退休族群也都如此,而這些人通常比較不會再回來;《衛報》指出,這是紐西蘭前所未見的現象。史龐利說:「我們會說家庭的『重心』在哪裡,如果你的父母、孩子、孫子都住在別處,那你自然也會搬過去。」
專家們擔心這種趨勢會對現在與未來的勞動市場帶來衝擊,因為勞動人口正在離開紐西蘭,加上去年移民政策收緊,來工作的人變少;史龐利指出,在疫情後短暫回升後,去年的移入人數又大減三分之一,讓情況更加惡化。 Simplicity基金會的首席經濟學家雅庫布(Shamubeel Eaqub)表示:「這是一種對中堅勞動力的掏空,這些人其實是撐起整個社會的主力。這就像死亡的鐮刀逐漸逼近,我們很快就會面臨嚴重的勞動市場問題。」
為什麼紐西蘭人要出走?
《經濟學人》點出,紐西蘭人的日子並不好過: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上升、許多人抱怨房價太高以及治安惡化等。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紐西蘭有個「熱情的」鄰居:他們可以自由移居澳洲並在那裡工作(澳洲人也可以到紐西蘭)。如今,已有近15%紐西蘭住在「海溝另一端」(across the ditch)的澳洲,不只是因為澳洲的經濟表現比較好,更重要的是兩國間的收入差距早已拉開幾十年了;經購買力調整過後,澳洲人均GDP比紐西蘭高出三分之一,退休金制度也更優渥,再加上澳洲中間偏左的工黨政府最近放寬了紐西蘭人的入籍和福利門檻。相比之下,一位移民在紐西蘭僑民的臉書(Facebook)社團中寫道:「紐西蘭就像一艘正在下沉的船」,另一位則表示:「想要輕鬆的生活還是去澳洲吧」。
很多人其實也不想離開,但在生活壓力下別無選擇。在紐西蘭北島的滑雪小鎮奧哈克尼(Ohakune),當地的毛利族部落Ngāti Rangi也在煩惱該怎麼讓人留下,自1996年以來,這個地區的人口已經減少三分之ㄧ,店鋪紛紛關門、房子也掛上「出售」的牌子。《衛報》指出,類似的現象其實在紐西蘭全國都在發生,因為大多數新移民只往大城市奧克蘭(Auckland)去。
毛利研究中心 Ngā Pae o Te Maramatanga 的共同主任、人口學家庫庫泰(Tahu Kukutai)感嘆道:「這不是什麼好消息,小鎮一個接著一個萎縮。」2024年,當地兩間由林業公司Winstone Pulp International經營的工廠關門,導致220人失業。工會代表西奈(Jude Sinai)表示,大約有10%的員工已經移居海外,其他人要不打臨工,要不只能接受薪水更低的工作。
西奈告訴《衛報》:「我們有些新進員工,剛好在房價最高點買房,他們完全沒預料到會失業,現在只能靠除草、剪羊毛來付房貸。很多人都在想:『是不是乾脆出國打拼看看?』」Ngāti Rangi現在開辦一些創業課程,並推動觀光業以雇用更多本地人,只希望能留住一些人,西奈說:「要爭取基本公共服務已經夠難了,如果人口又少,就更沒人重視這裡。學生數減少、老師被裁員、醫療資源也更短缺,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這些損失。」
遭裁員員工只能靠除草、剪羊毛來付房貸。(AP,示意圖)
為了振興經濟,中間偏右的國家黨政府表示將削減10億紐幣的開支,以降低債務。《衛報》指出,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會拖慢經濟復甦,而工黨領袖希金斯(Chris Hipkins)則批評這些刪減反而是在「邀請年輕人出走」。自2023年以來,公部門已經裁員上千人。
但財政部長威利斯(Nicola Willis)則否認這些說法,並對《衛報》表示政府其實會增加整體支,只是會削減「不必要」的服務。她說自己「希望更多紐西蘭人願意留下來」,且認為要靠經濟成長來留住年輕人:「如果紐西蘭人對未來不再抱有希望,我會非常擔心。我希望大家看到這是一個有巨大經濟發展和社會潛力的地方。」
但對那些已經離開的人來說,他們看不到有什麼理由要回家。27歲的西里尼原本是北島蒂庫伊蒂(Te Kuiti)小鎮的社工,現在搬到澳洲伯斯(Perth),改當銀行櫃員。她告訴《衛報》:「我剛畢業時超想回饋我的社區,但我起薪是4萬8000紐幣(約合新台幣85萬7134元),從來沒加過薪,工作量很大、壓力也很大,我不想一輩子都這樣過。」
對很多搬去澳洲或其他地方的人來說,有一點很明確的是:生活變得更好。西里尼說:「我們現在在這邊過得很好。如果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在家鄉學毛利語、跳傳統舞蹈,我會很難過,那可能會讓我想回去,但是,我們會回到什麼樣的地方呢?」
38歲的測量師瑞德與妻子和3個年幼的孩子去年從北島搬到澳洲敦士市(Townsville),他說:「他們這裡願意好錢聘請好員工。我們每週可以存下1000澳幣(約合新台幣1萬9484元),生活得很開心,不必再為生活費斤斤計較。」瑞德表示,搬家雖然辛苦,但孩子們已經很享受新學校、新生活了:「他們永遠都是紐西蘭人,但他們現在只唱澳洲國家,我不確定他們還記不記得紐西蘭的。」
2025年4月23日。紐西蘭總理盧克森(Christopher Luxon)在倫敦海德公園角出席了紐西蘭戰爭紀念館舉行的獻花儀式,以紀念紐西蘭在世界大戰期間做出的犧牲。(AP)
現任總理盧克森(Christopher Luxon)認為,解決出走潮的方法就是「打造一個讓紐西蘭人願意留下的長期計畫」,但說得簡單、做的難。早在2019年,當時的總理凱伊(John Key)就喊出「在2025年追上澳洲」的口號,如今遭紐西蘭人調侃:「或許我們應該設一個更實際的目標,像是在2050年贏過斐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