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年幼的黎智英(Jimmy Lai)搭一條漁船逃離中國大陸,以難民身份偷渡到香港。當時中國大陸在中共接管後陷入動蕩,他的母親擔心這個孩子會被餓死。
他從童工做起,一路打拼成為服裝業大佬和傳媒大亨,住在堆滿書籍和鮮花的殖民風格的豪宅裡。他麾下的《蘋果日報》歌頌香港自由奔放的氛圍,刊登關於妓院的評論,並尖銳地批評中國共產黨。
當包括黎智英在內的抗議者試圖為香港爭取民主,阻止北京收緊控制時,他們最終面臨流亡或監禁的命運,但這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也因此成為香港新時代的一個象徵。現在香港的新聞自由受到鉗制,被一部嚴厲的國安法掌控,反對中共的人士面臨被鎮壓的危險。
從貧窮到富有再到入獄,黎智英的經歷映射出香港這座城市的演變歷程。香港從最初的小漁村崛起為霓虹燈閃爍的自由商業中心,後來成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決心消除異見的戰場。
「他總說香港給了我一切,」黎智英最小的兒子黎崇恩(Sebastien Lai)說。「他是白手起家的人,但某一刻他意識到,如果不是在香港,他不可能有這些成就。」
如果說香港成就了黎智英,那麼香港現在正試圖摧毀他。
現已停刊的《蘋果日報》頭版刊登了黎智英在2020年被當局逮捕並突襲該出版商總部後的照片。(美聯社)
黎智英入獄已近四年,服完了與參與抗議活動有關的四項罪名的刑期,但與2022年一起欺詐罪判決有關的刑期要到2028年才結束。他現在面臨的指控是出版煽動性刊物和違反國家安全法。這部法律是北京方面在2020年為應對香港民主抗議而頒布實施的。
黎智英對所有指控均不認罪。他在周三恢複審判時開始為自己辯護,審判地點距離他小時候剛來香港時在一家手套廠工作的街道只有幾個街區。
他在法庭席上稱,《蘋果日報》的核心價值,就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即法治、自由、追求民主、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和集會自由。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Ho-fung Hung)說:「對他的鎮壓釋放出一個信號,香港的民主運動、新聞自由和選舉自由已經終結。」
美國、英國和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呼籲釋放擁有英國國籍的黎智英。美國候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期間也承諾讓黎智英獲釋。川普說:「我百分之百會把他弄出來。」
香港政府周日表示,外國人士及組織應尊重香港的司法制度,不要干預。 在黎智英案恢複審判的前一天,香港一家法院判處數十名活動人士和政治人士最高10年的監禁。
早年經歷
當時,黎智英的父親已經出走,母親也屢次被關起來勞改,7歲的黎智英不得不擔負起照顧自己和兩個姐妹的責任。他先是變賣廢銅爛鐵,後來當了街頭小販,為了快點掙錢,他學會壓低價格出售打火機和糖果。
有一次在火車站當行李搬運工時,一位來自香港的旅客給了他一塊吃了一半的巧克力作小費,這是他從未嘗過的奢侈品,這讓他下定決心,要去這個英國殖民地。
黎智英後來寫道,他藏在一條漁船的貨艙裡偷渡到香港,船艙底部混雜著海水和嘔吐物。船到香港時,他的鞋子丟了,只能打赤腳。
2023年7月28日,黎智英在香港赤柱監獄單獨放風。(美聯社)
「當時我十二歲,曾與地獄擦身而過」,他寫道。「踏上這海灘,我已經成長。」
一個阿姨把他帶到深水埗一家手套廠,這裡是香港最貧困的地方之一。黎智英來到香港的第一個夜晚就是在工廠的包裝台上度過的。第二天早上,他享用了一頓簡單的早餐:白粥、腸粉和油條,這讓他欣喜不已。
他後來寫道:「這裡的人窮,但這股奔放開陽的氣氛充滿機會,令人希望澎湃。」
商業頭腦
黎智英後來升任工廠經理,並在20多歲時買下了一間自己的工廠,為JCPenney和The Limited等國際品牌生產毛衣。他從小走街串巷當小販的經歷磨練出了他對市場的敏銳觸覺。
他是「一位極具創造力的企業家」,祈福德(Mark Clifford)說。祈福德曾是香港的一名記者,也是黎智英旗下媒體公司壹傳媒(Next Digital)的前董事會成員,他即將出版一部有關黎智英的傳記「The Troublemaker」(攪局者)。
黎智英創辦了休閒服裝零售品牌佐丹奴(Giordano),這個品牌以紐約一家披薩店的名字命名,在香港發展壯大,後來擴展至中國大陸和亞洲各地。
佐丹奴以色彩鮮艷的Polo衫聞名,優衣庫(Uniqlo)創始人柳井正(Tadashi Yanai)曾從中獲取靈感。上世紀80年代,柳井正在創辦這家日本零售公司時曾向黎智英尋求建議。
黎智英的政治活動是從八九民運開始的,當時他通過印製T恤衫支持這場運動。
「在天安門事件發生前,我對中國沒有任何感覺」,他在2023年的個人紀錄片《香港人》(The Hong Konger)中說。「突然之間,我感覺就像是我的母親在黑夜中呼喚我,我的心扉打開了。」
在北京方面暴力鎮壓了那場民主抗議活動後,黎智英開始將媒體視為迫使中國走向開放的一種途徑。
1990年,黎智英創辦了《壹周刊》(Next Magazine),內容涵蓋八卦、政治和財經。五年後,他又創辦了《蘋果日報》,迅速成為香港最暢銷的日報之一,並成為自由放任經濟和政治自由的堅定支持者。
黎智英麾下的新聞媒體毫不留情地抨擊中共及其領導層。在1994年發表於《壹周刊》的一篇專欄文章中,黎智英批評時任中國總理的李鵬,把後者稱為IQ零蛋的王八蛋。在1989年的鎮壓行動中,李鵬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
作為回應,中國政府關閉了黎智英在北京的佐丹奴店鋪,對該公司在中國大陸的擴張計劃構成威脅。
1996年,他以大約15億港元(相當於1.9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佐丹奴的股份,以便專注媒體領域。通過媒體,他能幫助人們追求讓他深深景仰的東西:自由。
黎智英的出版物充分享受了香港和後來台灣的開放氛圍,他的傳媒事業後來也被帶到台灣。2009年,一個動畫工作室憑藉戲說新聞在網上引起全球性轟動,這些演繹常把中國描繪成很兇的大熊貓。
有時候,黎智英的出版物也會做得太過火。2007年,在刊登了一位流行歌手被偷拍的更衣照片後,八卦雜誌《壹本便利》(Easy Finder)被停刊,後更名復刊。這些照片引發抗議活動,並因違反淫穢法而被處以罰款。
無怨無悔
本世紀初,香港成為中國民主鬥爭的前線。2003年,黎智英資助了一場旨在阻止國家安全立法的運動,這場運動後來獲得成功。這項立法會賦予政府巨大的權力,可以懲罰定義模糊的叛國和顛復行為。那一年,在一次聲勢浩大的遊行中,許多抗議者舉著的標語牌就是由《蘋果日報》印刷的。
黎智英參加了2014年的民主抗議活動,與佔領香港立法會大樓附近街道以及其他關鍵地點的抗議者一起露宿街頭。
在禁令迫使抗議者撤退後,黎智英寫道,他沒有遺憾,因為鬥爭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祈福德在他的新書中寫道,從1989年開始,直到2020年入獄,黎智英為民主事業捐款超過1.4億美元。
2019年大規模抗議爆發時,黎智英和他的媒體給予了支持。抗議活動最初針對的是允許將犯罪嫌疑人引渡到中國大陸的計劃,後來又納入多項訴求,包括長期以來在香港實現完全民主的目標。
黎智英參加了一些和平遊行,後來因此被判入獄,但他對暴力抗議和與警方的頻繁衝突感到不安,並警告稱中共及其盟友在武力鬥爭中總會獲勝。
隨後的鎮壓行動非常嚴厲,超過1萬人被捕。香港民主陣營遭受重創,一些知名政治人物和活動人士遭監禁或流亡。《蘋果日報》被迫停刊,其他一些新聞媒體也未能倖免。
早在被指控觸犯北京方面2020年頒布的港區國安法之前,黎智英就表示自己可能成為目標。他當時告訴採訪者,他不離開香港是因為覺得有義務繼續幫助香港的自由事業。
黎智英在發表於英國期刊《查禁目錄》(Index on Censorship)的一封信中寫道,他選擇真理而非謊言,併為此付出代價,幸運的是,上帝把這種代價變成了變相的恩典,他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