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內憂外患下,中國股市將面臨又一個動蕩之年

(美聯社)

隨著市場考慮是中國政府搖擺不定的刺激措施影響更大,還是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潛在威脅更大,中國股市將面臨又一個動蕩之年。

今年9月底,中國為重振經濟成長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這些舉措點燃了市場,提振了中國股市的低迷情緒。基準上證綜指在截至10月初的短短六個交易日內就躍升至2022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這引發人們對中國股市復甦的希望,但隨後一波波的刺激措施令人失望,股市出現下跌。

中美之間持續的緊張局勢加劇了避險情緒。現在,隨著川普(Donald Trump)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再次爆發貿易戰的風險已經變得更加明確,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疊加在一起,給中國股市前景蒙上陰影。

「市場不喜歡不確定性。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PineBridge Investments全球多資產主管Michael Kelly說。

投資管理公司Nuveen宏觀信貸主管Laura Cooper表示,在先前刺激措施的推動下,Nuveen曾變得有些更加看漲中國股市。

「但現在考慮到關稅不確定性,我們這種樂觀看法有所減弱,」這位全球投資策略師說。

中國官員近期的刺激措施未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最新措施集中在地方政府債務上,而迴避了其他核心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為,中國政府正在為又一場貿易戰保留彈藥。

如果中國政府宣布市場期待的重磅刺激措施,很可能會引發股市新一輪上漲。但有人擔心,這將是杯水車薪,為時已晚。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關注的是他們能拿出規模多大刺激措施,推出的速度有多快,」Nuveen的Cooper說。她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會等到明年第一季度才行動,屆時美國方面的情況將更加明朗。「在我們看來,那可能就太遲了。」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在2025年之前推出足夠財政刺激措施來刺激消費和房市的可能性有限,部分原因是政府擔心這樣做會開創一個先例,導致未來人們期待中國政府會提供類似福利國家的援助。

他們在報告中表示,美國加徵關稅以及可能擴大對中國的其他限令,有可能會對中國企業的利潤和市值帶來更大負面影響。

在情況進一步明朗之前,投資組合經理建議關注那些依賴強勁國內需求、基本面穩健且不那麼依賴出口的中國公司。

大和股票策略師Patrick Pan說,就目前而言,沒有哪個行業看起來將從上一輪刺激政策中獲益。短期內,他認為香港和中國大陸市場都會出現回調。

Pan還稱,但隨著中國希望將經濟重心從出口轉向內需,家電等消費品製造商或旅遊等服務提供商看起來是不錯的長期投資對象。

隆奧(Lombard Odier)的Homin Lee表示,內地散戶投資者可能也會發現更多地以國內為導向的機會,尤其是在中國認為具有戰略重要性的行業,如電動車,或者是「小巨人」企業。「小巨人」企業指的是擁有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

該財富與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級宏觀策略師Lee表示,從外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最佳投資途徑是關注香港或離岸市場上管理相對完善的公司。

他表示,這類股票對中國經濟高度敏感,而且往往估值更低。他表示,如果投資者可以更大膽一些,那麼非必需消費品、科技、媒體和電信領域的知名公司可能會有投資前景。

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中國政府遲早會向經濟提供更多動力。股票估值較低的情況下,有機會可尋。

高盛(Goldman Sachs)策略師表示,最近與中國政府決策者的會議表明,支持力度可以而且將會提高,以抵消經濟成長風險,並提振股市。他們在一份報告中稱,他們繼續看好國內A股市場,部分原因是官方推出的股權融資措施。

港股的估值並不高,但經濟或利潤成長潛力不大。高盛表示:「我們更願意直接關注中國。」

對於那些希望冒險的人來說,那些相對不會受貿易衝擊影響、在中國有堅實基礎、基本面令人信服的股票提供了機會,可以為最終的復甦進行布局,尤其是在對國內政策比對國外政策更敏感的A股市場。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中國扛過了川普首輪貿易戰,第二次將更難對付 更多文章

「以中國股票來分散敞口可能會很好,但你想讓它成為你投資組合中最重要的回報驅動力嗎?這很難做到,」隆奧的Lee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