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密支那戰役象徵著國軍在緬甸戰場上贏得的關鍵勝利,那麼中國遠征軍在1944年11月11日收復龍陵則象徵國軍在雲南取得的另外一場大捷。日軍駐防於滇緬邊境的兩大主力,即第56和第18師團就此瓦解,接下來直到中印公路被打通以前,國軍都沒有再遇到日軍有組織的抵抗。這兩場大勝仗,稍微挽回了國軍在「一號作戰」中節節敗退的不良形象。
投入滇西作戰的遠征軍,裝備不如在緬北能直接得到美軍補充的駐印軍那樣完善,卻仍是一流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其中「土木系」的第54軍與蔣中正嫡系的第71軍在渡過怒江後,分別成為了國軍向騰衝與松山進攻的兩記拳頭,他們遭遇日軍頑強的抵抗,戰鬥格外激烈。日軍憑藉滇西凹凸不平的地形與堅固的防禦工事,給了國軍嚴重傷害。
松山正是國軍進攻龍陵的前哨,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將軍為了給日軍來一記奇襲,命令第71軍以新28師進攻松山的日軍拉猛守備隊,戰力更強的第87師與第88師則隨第2軍一起攻取龍陵的日軍第56師團主力。也因為龍陵是日軍在雲南的最後據點,所以除了同屬第33軍的第56師團與第18師團,第18軍的第2師團也派兵增援龍陵日軍的防衛,使國軍的傷亡更是格外慘烈。
也因為日軍的防禦工事十分堅固,國軍幾乎無法在沒有得到美國的後勤以及空中支援的情況下拿下松山跟龍陵,所以中美雙方的緊密合作是國軍能贏得這場勝利的關鍵因素。美軍第69混合聯隊的P-40、P-51以及B-25為國軍提供即時的密接空中支援,在第一線衝鋒陷陣的國軍官兵雖然仍是腳穿草鞋且衣著破爛,卻裝備著火箭彈、火焰發射器以其湯普森衝鋒槍等最先進武器。
筆者有幸訪問了張琦、羅聲謙以及劉顥等三位參加過松山以及龍陵戰役的老兵,從他們的第一手視角向讀者們介紹這場國軍的光榮戰役。11月11日同時也是美國的退伍軍人節,鑑於不少美軍人員也參加了這場將日軍逐出中華民國國門的戰役,筆者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向兩國的參戰英雄致意,也在海馬斯火箭抵達台灣的這一刻期望雙方軍事合作能持久延續下去,拱衛台海和平。
國軍十攻松山
拉猛守備隊雖然只有1,400人,卻依靠碉堡和地道給由下往上仰攻的國軍吃盡苦頭。指揮拉猛守備隊的金光惠次朗少佐本就砲兵出身,手下有100厘榴彈砲八門、山砲兩門、反戰車砲兩門以及高射砲四門,給第71軍新28師帶來極為慘重的損失。因次新28師對松山的攻勢並不順利,第一階段進攻從1944年6月4日開始,打了快一個月都沒法打下,甚至打到整個師幾乎全軍覆沒。
中國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見新28師不行,決定調派另外一支嫡系部隊,即何應欽系統的陸軍第8軍上場,該軍軍長何紹周正是何應欽的姪子。時任副軍長的李彌,更因後來在緬甸原始叢林率領「孤軍」與共軍作戰而大名鼎鼎。儘管「孤軍」的歷史是冷戰時代的後話,但是李彌將軍出色的指揮能力在此刻已經顯現出來。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中共如何定義「抗戰勝利」?
|
更多文章
)
榮譽第1師是李彌將軍的嫡系部隊,在進攻松山的過程中發揮不可取代的關鍵作用。時任榮譽第1師工兵營2連2排少尉排長的張琦回憶,進攻松山子高地的第3團將士就在仰攻的過程中損失不少弟兄。美軍的空中支援也成效有限,因為中日兩軍交戰過於激烈,雙方距離太近,美軍怕投下炸彈誤擊國軍而沒有炸射。
第8軍接連進攻六次,都遲遲無法拿下松山,人在龍陵指揮榮譽第1師另外兩個團的李彌不得不在7月底趕到松山支援何紹周。經過反覆沙盤推演,李彌與何紹周認為既然國軍強攻松山不行,空中與砲兵支援也無效,那就只剩下最後一招,挖地道放炸彈採用「坑道爆破」炸毀日軍守備部。結果這招果然奏效,國軍以3,000公斤美制TNT炸藥成功炸毀日軍頂峰碉堡。
金光惠次朗少佐仍想頑抗,可此刻熊綬春師長率領的第103師抵達松山戰場,與榮譽第3師以及82師向松山進行最後猛攻。金光惠次郎本人於8月29日遭國軍砲兵擊殺,松山陣地也在9月7日為第8軍所攻陷,拉猛守備隊在副官真鍋邦人大尉率領下發起「萬歲衝鋒」,結果被全副美式衝鋒槍的國軍打到全軍覆沒。
進攻滇西的國軍裝備不差,有火箭彈。(許劍虹提供,美國國家檔案館)
空中全由美軍主窄
現居加州洛杉磯的羅聲謙,在滇西反攻時擔任防空砲兵第49團的中校營長,駐紮於雲南保山。當時無論是中美空軍混合團的第1轟炸機大隊、第3戰鬥機大隊以及第5戰鬥機大隊還是中國空軍的第2轟炸機大隊、第4戰鬥機大隊與第11戰鬥機大隊不是在忙著支援「一號作戰」,就是掩護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因此向中國遠征軍提供空中支援的都是純美軍飛行單位。
例如裝備P-51野馬機的第51戰鬥機大隊,即今日駐韓美空軍第51戰鬥機聯隊的前身,整個滇西的上空都由美軍主窄。可這不代表中華民國空軍沒有支援滇西反攻,因為羅聲謙的防空砲兵第49團其實就是由航空委員會指揮,即今日的空軍防砲部隊的前身。儘管日軍已失去制空權,但為了騷擾國軍對松山與龍陵的進攻,仍不時派出戰機空襲保山等國軍後方陣地。
為此羅聲謙與他的防砲營奉命埋伏在保山周邊的高山峻嶺裡,等待日機的來臨。由於此刻日軍已失去了對中國後方發起空襲的能力,羅聲謙表示他們平常的日子相當無聊,還必須要與各種千奇百怪的動物一起生活,直到1944年6月的某一天,警報系統傳來了兩架日機朝保山飛來的消息,羅聲謙立即做好了準備。
他們防空營每個排裝備美援波佛斯(Bofors)40公釐高射砲兩門,很快就出奇不意打下兩架來犯敵機當中的一架。這架被打下的日機應該是陸軍航空兵的一式戰鬥機「隼」,不是屬於飛行第50戰隊就是飛行第64戰隊。羅聲謙回憶他有見到日本飛行員的屍體,記得對方看起來胖胖的。事後保山民眾將日機殘骸做成了臉盆,送了一盆給羅聲謙,後來也被他帶來了台灣。
羅聲謙表示國軍炸毀松山日軍坑道的時候,自己的防空營被調到了前線支援作戰。坑道炸毀當下,他趁國軍還沒返回前線清掃戰場的機會冒險開車到被炸塌了的坑道,幸運撿回了一把日軍武士刀。後來這把武士刀成為了他的吉祥物,期間曾有美軍顧問試圖以配槍跟他交換,卻被他拒絕。這把武士刀同樣跟著來到台灣,成為羅聲謙先進參加抗戰的最好見證。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中共如何定義「抗戰勝利」?
|
更多文章
)
攻下龍陵贏得勝利
龍陵的激烈戰鬥是與松山幾乎同一時段進行的,所以可看到許多國軍王牌部隊被拆開來同時投入兩個戰場,例如第71軍以新28師進攻松山,以第87師和88師進攻龍陵。第8軍的王牌榮譽第1師以第1跟第2團進攻龍陵,第3團進攻松山。整體來看,龍陵的防衛因為是第56師團主力,因此比松山更難進攻,而且日軍還從周邊不斷抽調部隊支援龍陵守備隊。
國軍以更多、更精銳的部隊對龍陵發起共三次進攻,雖切斷了龍陵到芒市的滇緬公路交通線,阻礙緬甸日軍持續北上增援龍陵,卻仍陷入苦戰。尤其第2師團部隊曾試圖奪回滇緬公路,給國軍帶來沉重傷亡。蔣中正見宋希廉指揮能力實在不行,以受訓名義將他調回後方,改派後來擔任台灣省主席的黃杰指揮第11集團軍反攻。
很快的,由於日軍在騰沖與松山的防線瓦解,第33軍於9月15日將第56師團從龍陵撤出,但仍命令第2師團出身的龍陵守備隊隊長小室鐘太郎中佐率最後2,000名日軍死守。小室鐘太郎並非狂熱軍國主義者,知道2,000日軍不足以守龍陵,於9月17日試圖放棄龍陵後撤,結果他們卻在途中遭到第33軍憲兵隊攔截。
小室鐘太郎被解除龍陵守備隊隊長職務,改由第33軍憲兵隊的石田德二郎大尉接替其職務,留有人性的小室鐘太郎在第33軍作戰參謀辻政信要求下被處以極刑。龍陵守備隊就此士氣跌落谷底,再加上指揮作戰的石田德二郎根本是作戰的外行,只有2,000餘人的龍陵守備隊根本不是國軍第11集團軍16個師的對手。
更重要的是,原本留守後方看管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國軍最精銳的第5師第200師,也在此刻將步兵投入到了滇西反攻前線。自第一次遠征滇緬後已經久無參戰,獲得最完整美援裝備的200師一出場,等同宣告龍陵守備隊的末日。龍陵於1944年11月11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日當天為國軍所收復,格外具歷史意義。
龍陵戰役真正的英雄是國軍基層士兵,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更殘酷的內戰,若 無法來到台灣,則是更恐怖的屠殺與批鬥。(許劍虹提供,美國國家檔案館)
八百壯士復仇之戰
反攻龍陵的國軍主力是88師,也就是1937年率先發起淞滬會戰,後來又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晚年旅居洛杉磯的劉顥,當時就是第88師第264團擔任排長。他表示自己是當時88師基層軍官中,少數獲得美援M1鋼盔者。他記得當第88師弟兄在美軍支援下攻入龍陵時,人人都準備好要與日軍來一場激烈巷戰。
可是沒想到日軍看到他們的湯普森衝鋒槍與卡賓槍,都立即失去戰力逃之夭夭,龍陵戰役就這樣結束了。日軍約傷亡15,871人,其中有400餘人逃回第56師團控制的芒市,包括其實也沒有什麼武士道精神,不敢切腹自殺的石田德二郎。國軍傷亡則高達30,000人,多出日軍一半,假若小室鐘太郎的撤退沒有被石田德二郎攔截,或許更多國軍可以活下來。
國軍在松山與龍陵重創兩個半師團的日軍戰力,使日軍緬甸方面軍對緬甸的控制遭遇重大挑戰,許多稍早跟著英軍一起被俘的印度戰俘逃到龍陵投靠國軍,給試圖依靠日軍挑戰英國殖民統治的自由印度政府帶來政治打擊。原先依附日軍的緬甸翁山將軍,即翁山蘇姬的父親也更積極與盟軍聯繫,做好倒戈的準備,為英軍收復仰光掃清障礙。
滇緬反攻的勝利,鞏固了中華民國在盟國心目中的地位,雖然這場反攻很大程度上是在美方壓力下進行的,而且也導致國軍無法整合嫡系部隊因應日軍「一號作戰」壓力,但終歸是一場勝仗。國軍無論在國內表現如何差勁,終究在海外戰場協助英美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至少比絕大多數遭遇侵略的國家更有資格自稱戰勝國。
可蔣中正在中原大陸「一敗塗地」的形象,卻無法因為發生在邊陲地帶的勝利而扭轉過來。大量嫡系部隊投入滇緬戰場,更使得國軍難以遏止中共趁機發展壯大,為後來的大陸淪陷埋下伏筆。而非嫡系將領衛立煌,在反攻滇西的過程中實際上被蔣中正奪去實權,曾經為剿共戰爭立下功勞的他也為此產生了足以影響內戰進程的反蔣情緒。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中共如何定義「抗戰勝利」?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