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將於下週召開利率決策會議,是否延續降息行動,牽動市場行情。在此之前,投資人將從今晚開始迎來一系列重磅數據,尤其本週五登場的失業率及非農就業報告帶有許多「雜訊」,加深決策者、分析師、投資人在解讀上的難度。
台灣時間今(30)日晚間8時15分,將由俗稱「小非農」的10月ADP就業報告打頭陣,接著8時30分公布美國第三季實際GDP及核心PCE物價指數年化季率初值;週四則有美國至10月26日當週初請失業金人數、9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及10月芝加哥PMI;週五出爐的是最受市場矚目的10月就業市場報告,以及標普全球製造業PMI終值、美國ISM製造業PMI。
先從今晚登場的數據來看,市場預期美國第三季實際GDP將以年化3%的速度成長,形成連續10季擴張態勢;至於聯準會關注的核心PCE物價指數增幅,估計將從前值2.8%放緩至2.1%,接近官員們希望看到的2%通膨目標。
美國強勁的經濟成長力道見頂?
如果上述預期成真,這將顯示美國經濟穩健,通膨情勢也大幅緩解,此為市場期待的完美劇本。只不過,經濟研究諮詢公司「萬神殿巨集觀經濟」(Pantheon Macroeconomic)的美國高級經濟學家Oliver Allen近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強勁的經濟成長力道,似乎越來越不可持續,今年第三季將是GDP數據最後一次大幅成長,雖然他不認為從此面臨經濟崩潰,但估計到2025年的成長幅度將近乎腰斬至只剩1.5%。
他分析,不斷惡化的經濟前景,將引發勞動市場進一步失去動能,失業率的上升速度也比聯準會預期得快,這將促使決策官員們以更快、更大的降息幅度放鬆貨幣政策。
穆迪(Moody's)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Mark Zandi)表示,決策者們將從容因應這些數據,並且持續聚焦於降息,因為市場普遍認為目前的利率水準將會抑制經濟表現,除非後續出現令人吃驚的就業或通膨數據,才能讓他們放棄此一方針。
颶風、罷工衝擊 10月就業報告「雜訊」很多
回顧9月就業報告,失業率持穩、就業強勁成長,反映美國的勞動市場仍然穩健,但即將迎來這份10月報告可不簡單,因為它不只是美國總統大選及聯準會決策前的最後一份重要數據,而且受到「海倫娜」、「米爾頓」颶風以及波音公司罷工事件嚴重干擾,恐將影響決策者、經濟學家、市場分析師和投資人的判斷。
身為聯準會理事、下任主席熱門人選的沃勒(Christopher Waller)日前就曾表示,這份就業報告不容易解讀,預計颶風衝擊和波音罷工事件將使就業成長減少10萬人以上。
整體而言,10月就業人數增加11萬人的預測中位數,此為2020年底以來最小的增幅之一,甚至不到9月增幅的一半。根據一項針對經濟學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他們對於10月就業人數的預測落差甚鉅,從減少1萬到增加18萬都有人猜。
此外,相較於收入穩定的受雇員工,領取時薪的勞工可能在颶風來襲時無工可做,因此領不到薪資,這可能「扭曲」推高平均薪資水準。
除了對於就業市場的影響,颶風確實可能衝擊整體經濟發展。「海倫娜」是自「卡崔娜」以來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颶風,美國將近10%人口被列入重大災害申報名單,估計造成的物質損失高達900億美元。根據高盛預計,由於工業生產、零售銷售和建築業受創,第四季GDP將減少0.3個百分點,接著在2025年初展現類似幅度的反彈。 (相關報導: 川普一句話就讓台積電股價重挫!如果真的當選總統,會對半導體產業有何影響? | 更多文章 )
《華爾街日報》指出,從GDP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颶風的話,美國經濟狀況可能會更好一點。人們勢必重返工作崗位,損失的營收只是遲到,而非永久消失,重建的道路、碼頭或房屋還能增加GDP數值,原本完好無損的反而沒有這些「好處」,這表明了經濟指標並不總是符合我們的直覺,但對於那些水深火熱的受災戶來說,毫無疑問地,當然還是沒有颶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