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經濟學家示警:美國總統大選後,將出現新的通膨風險

賀錦麗與川普。(美聯社)

美國為降低通膨而進行的兩年半的艱苦鬥爭似乎正取得成功。不過此次大選可能會改變這種狀況。

得益於利率上升、供應鏈恢復和工人的湧入,美國通膨率已經下降。但明年借貸成本和價格漲勢是否會繼續放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或賀錦麗(Kamala Harris)的政策選擇。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這兩位候選人都支持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而這些政策可能會阻止通膨進一步下降。但經濟學家,甚至保守派顧問都擔心,川普支持的想法尤其可能加劇通膨。比如,他建議對進口商品全面徵收關稅、將工人驅逐出境以及施壓聯準會降低利率等。

「綜合來看,這些措施未來都會推高通膨。我真的很擔心2025年通膨會惡化,」前共和黨參議院助理、現任職於保守派機構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Brian Riedl說。

此外,如果川普再次當選總統,他第二個任期將面臨與第一個任期截然不同的經濟背景;他的第一個任期開始時,美國通膨壓力已穩定在低位多年。最近幾天,美國國債收益率已經上升,原因是市場預期川普將贏得總統大選,他的新任期將帶來更高的赤字、通膨或兩者兼而有之。

曾擔任川普白宮立法事務主管的Marc Short表示,鑑於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川普提出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政策,有理由擔心,如果川普獲得第二個任期,通膨威脅將會加劇。川普的提議可能會讓他與聯準會發生新的衝突,因為聯準會的任務是保持低通膨。

通膨主要是由全球各種力量推動的,而不是個別總統。在川普的任期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餘波使全球需求和通膨壓力保持低迷。在拜登(Joe Biden)擔任總統後不久,隨著美國取消疫情期間的封控措施,通膨率開始飆升。

超低利率和拜登的財政刺激措施,極大地提振了美國經濟重新開放帶來的強勁需求。所有這些因素又遇上供應鏈癱瘓和勞動力市場混亂的情況。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擾亂全球能源市場後,2022年美國通膨率達到9.1%。

之後,由於供應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且聯準會為防止經濟進一步過熱或出現泡沫而上調了利率,美國的通膨已穩步下降。美國9月份CPI漲幅放緩至2.4%,接近疫情前的水準。展望未來,全球趨勢可能仍將是通膨的主要驅動因素,美國總統採取的措施可能增加或減少這些因素的影響。

賀錦麗已承諾將促進住宅建設、打擊涉嫌哄抬物價的行為,並針對有年幼子女的家庭擴大稅收減免範圍,以此來解決生活成本上升的危機。

賀錦麗還承諾將通過增加稅收或其他財政收入來抵消任何新的支出項目,但她並未提議大幅直接削減赤字。Riedl說:「如果民主黨人繼續執政,我認為通膨不會大幅飆升,但可能仍有一定粘性並保持頑固。」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經濟學家示警:美國總統大選後,將出現新的通膨風險 更多文章

川普希望將其2017年減稅法案中將於2025年底到期的部分條款延長,同時進一步降低企業稅率。他還提議取消對工人小費、加班費和退休人員社會安全福利(Social Security)的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