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勿忘國軍巷戰史、勿忘記錄歷史的滄桑音樂人

抗戰歌曲《巷戰歌》描述城市瓦礫堆中的國軍士兵國軍士兵潛行,最終取得勝利的戰士形象。(取自百度)

《還我河山》、《巷戰歌》等知名抗戰救亡歌曲,都出自音樂家陳田鶴之手。這些歌曲在如今的中國大陸並不出名,幾乎是徹底邊緣化的地位。他本人與賀綠汀、江定仙、劉雪庵並列著名音樂家黃自的四大弟子,但在1950年代便過世了。反而是在台灣,他的作品被保留、研究和演繹。與陳田鶴作品相關的很多詞作家、文人,後來的人生命運也是坎坷不堪。其中,《還我河山》的詞作者朱偰,是著名學者朱希祖之子,慘死在文革中。

中國現代音樂史、抗戰文藝史的很多成果和精髓,因為「歌頌國軍」這一中國大陸的「政治不正確」,反而是在台灣得到了保存和發揚。沒有國軍在八年抗戰中的浴血巷戰,就沒有抗戰勝利。也因為新媒體、互聯網的發展,我們才能夠聆聽到陳田鶴當年的精湛成就。正是音樂家們的創作,更為我們留下了國軍巷戰的時代崢嶸與不易。

在台灣得到保存的《還我河山》、《巷戰歌》

陳田鶴是中國浙江溫州人,出生於1911年。早期在民間進行音樂采風,後來先後就讀溫州藝術學院、上海美專、上海音專。他學習刻苦,對音樂有非常真摯的熱愛,也有天分,雖幾度輟學,都不改其志。他師從過黃自、蕭友梅等著名音樂家,成為了黃自的四大弟子之一。說起與台灣的緣分,陳田鶴在抗戰勝利後,創作過《台北市民歌》。

抗戰救亡歌曲是陳田鶴創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先後寫過《認清敵人》、《我們要奪回失去的地》、《我們要振起精神》、《八一三戰歌》、《保衛上海》、《敬獻給誓守閘北的八百壯士》、《戰地裡的英雄》、《跟著砲聲前進》等著名抗戰歌曲。在眾多作品中,《還我河山》和《巷戰歌》是非常著名、流傳甚廣的軍歌。

《還我河山》創作於1930年代末,曲作者是陳田鶴,詞作者是民國時期著名國學、文學、歷史學者朱希祖之子朱偰。朱希祖、魯迅、許壽裳三人是同鄉好友,一起留學日本,共同在東洋追隨革命家、國學大師章太炎學習《爾雅》、《方言》。陳田鶴創作《還我河山》時,對日抗戰已經進入最艱苦的階段,紛飛的戰火促使他寫下了這首歌,搭配上朱偰的歌詞,可謂氣勢如虹:

長江大河,浩浩蕩蕩,五湖七澤,莽莽蒼蒼,巍巍長城,峨峨太行,開疆闢界,追懷漢唐,如今中原淪陷,倭寇猖狂,同胞塗炭,流離傷亡,我們士氣激昂,我們義旗飛揚,萬眾一心,殺敵鋤奸,收復失地,還我河山,青天白日永照人寰,青天白日永照人寰。

筆者第一次聽到《還我河山》,是在網路上看到2012年國防部紀念七七抗戰75週年的音樂會影片,由國防部示範樂隊和軍校生合唱團演唱了這首歌。而且當時的編曲非常成功,將日本民謠旋律作為引子,寓意了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的不幸。後來,很多熱心的軍史迷和網友,將這首歌搭配上抗戰時期的老照片,製作成了新的影片。這讓《還我河山》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也逐漸在中國大陸開始重新為人所知。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抗戰勝利唱凱歌、遭逢批判掃廁所 —《凱旋歌》的時代風浪 更多文章

陳田鶴創作的另一首著名歌曲《巷戰歌》,這首歌的詞作者是方之中。方之中是湖南人,是早期的黃埔子弟,陸軍官校第四期,在陸官就讀期間被吸收加入中共;北伐時期脫離中共,後來在左翼文人的介紹下,又重新加入中共,成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員,也最終成為了中共的軍事將領。《巷戰歌》創作於抗戰最為艱困和鏖戰的時期,降E大調,具有沉穩、有力、低徊的曲風節奏,隱蔽在城市瓦礫房屋中的國軍戰士形象,被這首歌刻畫得栩栩如生。該歌歌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