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抗戰勝利唱凱歌、遭逢批判掃廁所 —《凱旋歌》的時代風浪

由女伶周璇所演唱的抗戰歌曲《凱旋歌》為時代洪流留下不可磨滅的註腳。(取自百度)

著名的抗戰勝利歌曲《凱旋歌》,是創作於抗戰勝利時分電影《長相思》的插曲,由黎錦光作曲、范煙橋作詞、1930年代著名歌手周璇主唱,享譽海內外。在台灣,國防部舉辦的諸多紀念音樂會中,《凱旋歌》幾乎是保留曲目。然而,黎錦光、范煙橋、周璇三人的命運卻在時代轉折點出現了極為重大的起伏和激盪。

對新時代、新社會的不適、不耐讓他們的人生充滿了悲苦和感慨。在倡導大眾主義、社會改造的紅色革命浪潮下,黎錦光、范煙橋、周璇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歌頌抗戰勝利的《凱旋歌》也消失在中國大陸當代音樂史的書寫中。但人生、家國都是愛與恨的結合,歷史就是歷史,留在時空中的音符與旋律,不僅記載了萬千國軍將士抗戰救國的熱血信仰,也成為了後來左右兩大陣營在中華大地殊死搏鬥的開端。這毫無疑問歷史年輪的隱喻,也告訴今人:每一場疾風暴雨政治運動的背後,都是無數小人物的哀嚎與哭泣。

謳歌抗戰 《凱旋歌》成為勝利榮耀的藝術符號

《凱旋歌》是電影《長相思》的插曲。《長相思》是一部反映抗戰、愛情、底層階級拼命奮鬥的電影。除了《凱旋歌》之外,反映上海1930年代娛樂場歌女生活境遇的歌曲《夜上海》,也是《長相思》的插曲。在這部電影中,周璇是主演,也是這些插曲的演唱者。

《凱旋歌》的歌詞很簡短,但含義卻非常豐富,中華民國國旗、國軍意象,蔣中正委員長希望抗戰勝利後協和萬邦、以德報怨的國策,抗戰勝利後軍民喜悅的熱情,幾乎都融匯其中。歌詞如下:

「看國旗風翻,聽歡聲雷動,我們的英雄,戰勝頑敵,洗雪奇恥,寫成了歷史的光榮。我們生命更新,我們骨肉重逢,從今後復興民族,促進大同,泱泱大國風。」

今年6月15日的黃埔建軍百年音樂會、8月21日的九三軍人節暨八二三戰役66週年音樂會,都由國防部示範樂隊、軍校生合唱團和復興崗校友合唱團演出了《凱旋歌》。在8月21日的音樂會上,主持人報幕時,這樣解說《凱旋歌》的時空脈絡和意義:「在漫長戰爭後,終於看見勝利曙光,青天白日國旗再度迎風飄揚,勝利艱辛,守成不易,奮鬥的精神都將薪火相傳。」搭配《凱旋歌》的歌詞,不論是時人還是今人,在八年抗戰後所感受到的,並不是報復、憤怒、極端民族主義或仇恨輸出,而是一種文明再造的欣喜和希望。但是很顯然,這種價值觀和心境,今日的中國大陸,很多人民甚至是官員,則完全沒有認知。這是令人無比遺憾的狀態。

《凱旋歌》的曲作者黎錦光,是陸軍官校的學生,早期的黃埔子弟,後來更參加國軍北伐。他具有非常卓越的音樂才華,成為了1930年代上海流行音樂的歌王,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譜曲的《夜來香》,更是成為經久不衰的佳作,由當時著名的歌手李香蘭(日本籍)主唱,後來則成為鄧麗君的名曲。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以為抗戰是「最後關頭」、文革卻差點成為人生「最後關頭」 更多文章

與黎錦光不同,詞作者范煙橋則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舊式文人。所謂舊,是因為范煙橋作為文學家、詞人、編劇、小說家,他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字風格,非常帶有傳統古典中文的格律、韻味和美感。范煙橋也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壇著名流派鴛鴦蝴蝶派的著名人物之一。所謂鴛鴦蝴蝶派,就是用文學創作來抒發對愛情、人生的悲歎和喜悅,而且文字風格上非常雋永柔美。這在今天一定是頗受廣大文藝青年歡迎,但是在1930年代,鴛鴦蝴蝶派就已經沾染了某種政治不正確。因為,1930年代的中國,是抗敵救亡和階級鬥爭風起雲湧的時期,連胡蝶、阮玲玉這樣的流行演員,都開始轉向左翼電影,鴛鴦蝴蝶派這種小花小草、小鳥依人的創作路線,遭到了左派文藝界的猛烈抨擊和批判。這也埋下了這一流派成員1949年之後命運坎坷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