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10/15)朝鮮軍方將通往南韓的京義線與東海線鐵公路炸毀,南韓也隨後在邊境向北韓開火,半島情勢在此刻緊張起來。在爆炸的前一日,中共也在台海發動聯合利劍軍演,並在13小時內結束此次軍演。
時隔幾年之久,攸關東亞安全的半島問題,再次浮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無論是對國際關係感陌生的國人,或是對政治一無所知的友人,此刻都不禁對半島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若是單獨將此事件來分析,可能無法理解半島政治的複雜性。半島問題所涉及的不只是意識形態,更影響中美在東亞的博弈,甚至影響到我們現今的生活。七十年前,韓戰救了國民政府;七十年後的今天,半島又會如何影響我們?
從半島統一到兩國對抗
冷戰初期,因為意識形態而分裂的地區除了國共兩黨、兩德政府,還有朝鮮半島。韓戰結束後,南北兩韓簽署《朝鮮停戰協定》,雖然統一的熱戰就此結束,但在形式與法律上各自仍堅持統一的目標(從各自憲法就可明瞭)。北韓強調民族團結與社會主義,並透過軍事與威脅的手段,實現統一的目標;南韓方面則主張和平統一,強調民主、人權與經濟發展,並藉由對話與合作的方式進行。
不過隨著世代的更遞與發展的差異,南韓青年對於統一的意願逐漸降低,根據南韓統一研究院在2017年12月發布的一項調查「72.1%的20多歲南韓人認為統一沒有必要」。南韓的民主黨面對這樣的趨勢,也將「統一」轉向「合作」,希望能藉此緩和北韓關係。
金大中總統(1998-2003)所屬的民主黨,在90年代提出「積極尋求和解與合作」作為競選承諾。金大中提供的經濟合作、人道救援與糧食援助,讓北韓擺脫90年代大饑荒,這一措施也被稱為「陽光政策」。這樣的壯舉促成2000年的兩韓平壤會晤,兩韓領導人自分裂後首次握手。
前任總統—文在寅,也與金大中所屬同一政黨,並在任內提出的「新南方政策」可被視為對前朝「陽光政策」的延續。經過多次的和談與對話,成功在2018年換取《板門店宣言》這一重大成果。由此可知「陽光政策」對兩韓關係的重大影響。倘若「陽光政策」或南韓態度轉變,半島局勢又會從何發展?
2022年尹錫悅上任,其所展現的強硬態度,與文在寅的和解主義形成強烈對比。尹錫悅任內提出「大膽倡議」和「8·15統一方針」,強調若北韓採取無核化步驟,韓國將提供經濟支援。主打「先軍備,後對話」的尹錫悅政府,也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同盟,包括推進聯合軍事演習,並在去年4月簽署《華盛頓宣言》,從而提升對北韓的威懾能力。
(相關報導:
公孫策專欄:金正恩的三國演義版本
|
更多文章
)
這一態度的轉變,使兩韓關係回到過往的緊張局勢。2023年金正恩在第九次全體會議擴大會議提到「和他們(南韓)打交道,永遠不能實現國家的統一」,因此「北南關係再也不是同族關係、同質關係,而且完全固定為敵對的兩個國家關係、戰爭中的兩個交戰國關係」。除了基本態度轉變,北韓也在今年年初完成修憲,強調「北南關係已不再是同族關係、同質關係而是敵對的兩國關係」,並開始稱呼南方為「大韓民國」,朝鮮的和平統一委員會也就此廢除。
2024年的糞便氣球、無人機宣傳等挑釁行為,也在此背景下展開。如今的炸毀公鐵路,也是兩韓轉變兩國的最好證明。宛如「柏林圍牆」般,兩國自此停止民間交流與合作空間。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統一的聲音」就此平息。尹錫悅秉持強硬的「對北政策」,但所屬的保守陣營,仍以「和平統一」為號召旗幟。這也是為何,首爾街頭仍有高呼「統一」的聲音。
兩點一線,共軍踩線
中共幾乎在北韓炸鐵路的同時,實施台海聯合利劍-2024B軍演。除了避開13日基隆選舉外,也應和北韓15日的行動。這樣的行為,很明顯地是在試探美國的底線,測試美國會先選擇半島還是台海?過去美國在面對韓戰時,採取的「有限戰爭」策略,雖然無法推進邊界,但制止第三次大戰的可能;倘若東亞出現兩個「有限戰爭」,美國是否需要擴大為「主要戰爭」?
近年來,中國的民間經濟明顯疲軟,外資持續撤離的趨勢也讓人擔憂。針對這一局面,中共中央提出「國進民退」政策,並強調「新質生產力」方針,意圖將經濟主導權重新回歸國有,卻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市場利潤的作用。同時,大量企業也開始將其運營重心轉向中西部城市,促使這一地區的經濟迅速崛起。近期,中國的經濟數據顯示不樂觀,各界對政治力量過度影響市場的現象表示批評。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那種由國家絕對分配資源的制度,又是否會捲土重來呢?從多個角度分析,中國大陸似乎正朝向「戰時經濟」的目標邁進,以備應對潛在的外部威脅。
當然,中國大陸仍在巧妙地利用台灣與朝鮮這兩個棘手問題,來測試美國的底線與反應。這一策略不僅是向美國新總統發出的警告,也是向全世界發出的重要提醒:國際上的中國問題,遠不止於台海。實際上,朝鮮半島、南海以及其他潛在的衝突熱點,都成為了可能引發戰爭的引線。
面對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共試圖展示其在區域及國際問題上的影響力。中共意圖傳遞一種信息:對於美國及其盟友而言,必須重新評估他們的安全策略,並認識到中共在處理其核心利益方面的決心。
這樣的舉動無疑會破壞東亞的區域平衡。美國及其盟友需在應對中共的壓力與維護自身戰略利益之間找到平衡。無論是在經濟、外交,還是軍事層面,台灣與朝鮮問題的聯動性,將進一步使局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
有限的戰爭,有限的影響
回顧川普執政之初的2016年,美國對外需要面對的是朝鮮核問題、中東戰局、北約軍事平衡,以及美中關係的轉變。而在他任期結束的2020年,朝鮮、中東與北約問題基本平息,而中國的威脅還處於過度狀態,直到疫情結束後,中國大陸的經濟才有明顯的疲軟。
然而在拜登開始接手美國政府時,新的局勢已經無法再用傳統的外交方法解決。美國政府與北約盟友,在面對2022年的烏俄戰爭、2023年以哈衝突時,皆採取過去「穩定」且「彈性」的外交手段,並保持有限的戰爭模式。
(相關報導:
公孫策專欄:金正恩的三國演義版本
|
更多文章
)
雖然戰況得以暫時控制,但衝突卻引發了嚴重的蝴蝶效應。烏俄戰爭已使歐洲成為全球通膨最嚴重的地區,這導致各國極右政黨獲得廣泛支持,並逐漸掌握政權。以哈衝突也使伊朗問題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其所引發的人道危機在歐美各大校園中引發了激烈的抗議與討論。
回顧朝鮮半島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激進派的川普政策與傳統派的拜登外交如何影響半島局勢。川普政府所採用的高層會談模式,曾一度緩解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如2018年的新加坡首腦峰會以及2019年的越南峰會),但這一策略同時也導致朝鮮持續推進其核武與導彈計劃,最終又回到了施壓的局面;相對而言,拜登政府則採取了更為謹慎的策略,重視等待與評估,並不急於召集高層會談,而是希望在穩固安全的基礎上尋求解決方案。
然而,面對目前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拜登政府所採取的有限戰爭模式是否能夠有效穩定朝鮮半島的動盪?更值得思考的是,這是否會使朝鮮成為下一個潛在的火點?隨著地緣政治風雲變幻,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將考驗國際社會的智慧和耐心。唯有等待下一任的美國總統出爐,才能期望為動盪的局勢,得到新政府的妥當處理。
從黃海到黑海
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朝鮮就開始向俄羅斯輸送軍火,並隨著局勢的發展,已將部分兵力(1萬2千人)部署到戰場。這一舉措顯然是為了爭取俄羅斯的經濟援助。過去,半島局勢相對平穩的朝鮮曾靠旅遊業獲得一部分外匯,但疫情的影響大幅削弱了這一重要來源。面對新的困境,中國大陸卻並未如以往那樣全力支持朝鮮,雙方之間存在諸多隱憂。無論是核武所造成的地區威脅、國際經濟制裁,還是朝鮮成為中美競爭中的棋子,中國都難以全力援助這一傳統盟友。今年8月,朝鮮罕見地對中國表達不滿,反對中共在兩國邊境設立廣播站;而在朝鮮局勢日益嚴峻之際,中共的聲援也顯得遲緩,反而傾向於希望避免衝突的升級,重新控制局勢。
同樣身處三角關係的俄羅斯,面臨國際制裁的壓力,兩國的關係在當前局勢下愈加緊密。特別是在能源和糧食供應方面,俄羅斯有可能向朝鮮提供天然氣及其他資源,以進一步加強雙方的經濟合作。除了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俄羅斯還希望朝鮮能利用其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來影響美國在全球的戰略佈局,期望在未來的外交事務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綜觀朝鮮半島的局勢,不僅受外在條件的影響(如美國的有限影響力及中共的底線測試),更關鍵的是南韓政府的政策轉變。過去,美國采取強硬姿態、而南韓則相對妥協,自然為和解創造了機會;現在,隨著美國的姿態變得柔和、南韓則愈加強硬,局勢瞬間緊張。值得注意的是,朝鮮依然面臨嚴重的國際依賴問題,若獲得一定的援助,則會有所軟化;反之,若停止援助並要求其放棄核武,朝鮮便會采取強硬立場。
然而,若從另一角度思考,這個國家若失去核武,將如何在國際舞臺上展開談判?它是否會因為放棄核武,而成為下一个烏克蘭?正如名言所言:「和平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行動」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關鍵,仍然在於各方能否在積極的對話與合作中找到共同的利益與前進的方向。只有通過持續的外交努力,才能期望為長期的和平與穩定鋪平道路。
(相關報導:
公孫策專欄:金正恩的三國演義版本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