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戰爭可能在何時爆發?專家曝影響習近平的關鍵變數,「沸騰的護城河」將成埋葬中國海軍的墳場

100多公里寬的「黑水溝」,是全球海上貿易的命脈,然而這條通道,不只乘載無數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任,還是戰略屏障 。(示意圖/海巡署提供)

編按:這本書探討如何有效威懾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防止台海戰爭爆發。作者指出,習近平是中國唯一擁有最終決策權的人,因此威懾應直接針對他。若民主國家能展現堅定決心與行動,將能削弱中國軍事擴張的野心,有效守護台灣與整個印太地區的穩定。

這本書特別將習近平個人作為威懾的目標,理由充分:在超過十年的鞏固權力和集權過程中,當涉及戰爭與和平問題時,沒有其他決策者比習近平更具影響力。習近平對於中國在衝突中的勝算,以及對於台灣、美國及其盟國的意圖和能力的個人假設,將是影響他是否決定發動戰爭的關鍵變數。

正如澳洲戰略家羅斯•巴貝奇在第12章提醒我們的那樣,「威懾指採取行動,對敵方的決策精英造成盡可能強烈的心理衝擊,說服他們停止、延遲或以其他方式改變行動,以符合己方的利益。」

在當今的中國,這個「決策精英」基本上可以總結為「一個人說了算」—即主要的決策權基本上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習近平。

本書中提到的步驟是應該立即進行的工作。共同作者們呼籲盤點現存美國及其盟國軍火庫中已開發並經過測試、適合生產和採購的技術和武器系統。目前最大的挑戰是:

1. 彈藥庫存不足(例如反艦飛彈),以及迅速增產的產能不足;

2. 美國、台灣及其他受威脅的民主國家內部和彼此之間的規畫、訓練、演練和協調不足。

作者們相信,如果民主國家在接下來的24個月裡能積極實施本書的各項建議,我們將更有把握在未來十年內阻止台海戰爭的爆發。

另外,隨著新式的武器系統可能陸續進入民主國家的武器庫,如果能明智地運用本書所提出的策略,則能更有助於盟國「抵消」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

如果我們在2020年代的剩餘時間內能成功地威懾習近平,這將主要歸功於「傳統」的武器系統,而非是那些尚不知成效如何的未來武器項目上。美國歐洲資深軍事官員克里斯托弗•G•卡沃利(Christopher G. Cavoli)上將表示,從烏克蘭戰爭中得出的一個經驗:「武器效能決定了結果……而大多數武器效能來自傳統的武器系統。因此,不要在等待新軍事科技武器誕生的同時,過早地放棄『傳統』武器。否則,我們將束手無策。」

這意味著民主國家必須大幅增加國防支出,以保持關鍵的武器系統運作,並擴大彈藥生產的規模,同時進行新系統的研究和開發。美國現役軍隊的規模比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任何時候都小得多。相對於通貨膨脹調整後,美國的國防預算正在減少,而此時戰爭卻在蔓延。以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比來計算,現今美國每年的國防支出(3.1%)比雷根政府時期的高峰期(6.8%)少了一半,而雷根政府在冷戰最關鍵的十年中,無需與蘇聯直接武裝衝突。這些統計數據說明,美國政府正在淡忘二十世紀那些以血淚寫成的慘痛歷史教訓。

面對中國的強大軍事力量,加強威懾力似乎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然而,中國也存在著許多弱點。 (相關報導: 最受不了哪些中國用語?他列年輕人網路流行語清單,網一看搖頭:書白讀了 更多文章

雖然中國現在可能擁有全球最龐大的海軍,但其水面艦艇在戰爭中將成為易遭受攻擊的目標—不僅會受到美國攻擊型潛艇的威脅,而且還會遭到美國重型轟炸機的打擊。這些重型轟炸機能夠在幾小時內抵達西太平洋,並從相對安全距離發射大量反艦飛彈(如果沒有這些水面艦艇,中國就無法確保對台灣的軍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