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芳專欄:俄烏戰爭催生全球首座能源島

比利時離岸風電產業聯盟(BOC) 副總裁 Dirk Schelkens 表示,能源島帶來諸多好處,也面臨挑戰。(謝錦芳攝)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國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使得歐洲發生嚴重的能源危機,電力價格暴漲;危機促進轉機,比利時今年初啟動全球首座人工能源島工程,預計2026年底前完工,這座位於北海的能源島將成為能源樞紐,把電力從離岸風場傳輸到陸地,未來也將連接英國、丹麥、德國的風電,加速歐陸能源轉型,邁向淨零目標。

比利時的土地面積約3萬多平方公里,比台灣小,人口1170多萬,只有台灣的一半,但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相當積極。今年初比利時政府啟動全球首座人工能源島工程,在北海建立能源島(Princess Elisabeth Island),面積約6公頃,相當12個足球場,預定2026年底前完工,2030年底前把比利時第二離岸風場電力與陸地電網連接。這個能源島提供3.5GW電力,足以供應約350萬戶用電。

比利時推動能源島 可供應陸上350萬戶電力

這座位於比利時外海約45公里的能源島,不僅把風電從海上傳輸到陸地,同時扮演電力樞紐,連接歐洲其他國家,進行綠電貿易,加速整個歐洲能源轉型,以邁向2050淨零目標,因此獲得歐盟補助1億歐元。這項能源島計畫4年前提出時,總經費約20億歐元,由於原物料大幅上漲,預估總經費將大幅增加。

比利時能源島計畫之外,丹麥也有一項更大型的能源島計畫,但因總經費高達300億美元,丹麥政府決定延後推動。究竟能源島有什麼好處,為何歐洲各國紛紛規劃設置?比利時離岸風電產業聯盟(BOC)副總裁Dirk Schelkens接受《風傳媒》訪談時分析,能源島有四大好處,首先,強化綠電韌性,風能與太陽能有其限制,當沒有風或沒有太陽的時候,你可以從其他鄰近國家引進綠電,能源島扮演電力樞紐,可以透過海底電纜與鄰國電力中繼站相連,進行電力貿易。

人工能源島加速能源轉型 提升能源安全性

其次,能源島加速能源轉型。Dirk Schelkens指出,當比利時的海上風場沒有風時,而北歐丹麥有充足的風電,此時可以透過能源島進行風電交易。如果你透過能源島與鄰國進行風電貿易,不必再使用化石燃料,可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加速能源轉型。

第三,全球在2050年之前要達到淨零目標,必須從國際合作角度出發。Dirk Schelkens指出,能源島計畫使得歐洲各國可以透過海底電纜相連接,互通有無,達成能源自主,加速整個歐洲成為全球第一個達到淨零目標的大陸。

第四,提升能源安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俄國船隻經常在北海出現,可能進行某些特殊任務。比利時能源島所使用的海底電纜,透過光纖科技,可偵測附近可疑船隻的動態,可以把這類敏感資訊與軍方分享,提升海底電纜與附近海域的安全性。如果有某一條海底電纜遭到破壞,透過能源島調度,可以立即由其他海底電纜輸送電力,避免發生斷電。

海上能源島提供許多好處,但是這類複雜的工程也面臨許多挑戰,包括經費龐大,需要超大型工作船,以及海上工程專業技術人員。

圖 2 比利時人工能源島示意圖 (Dirk Schelkens 提供)
圖 2 比利時人工能源島示意圖 (Dirk Schelkens 提供)

對於台灣而言,這類能源島可以提供什麼功能?Dirk Schelkens表示,離岸風場設置之後,下一步就是能源島,把離岸風電集中到能源島,再透過海底電纜送到陸上變電所。台灣經常有颱風侵襲,為避免風機遭遇強颱破壞,每當颱風來襲,這些風機會暫時關閉。當沒有風力或風力太強時,風機無法發電,如果有能源島,可以考慮與北方的日本風電中繼站,或是南方的菲律賓相連,形成一個南北串連的區域電網。

比起陸上建變電所 海上建能源島相對容易

「比起陸上建變電所,在海上建人工能源島,相對較容易。」Dirk Schelkens指出,歐洲各國面臨能源危機時,必須擴大電力供應,擴建電網,但是要在陸上設置變電所與鋪設地下電纜,必須事先買好土地,會遭遇不小的阻力。

俄烏戰爭引爆歐洲能源危機,催生了全球首座人工能源島。這座位於北海的能源島把海上風電輸送到比利時,未來還可以串連英國、丹麥與德國,加速歐洲能源轉型,邁向2050淨零目標,此外也提升能源安全,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不過,對於台灣而言,在和平時期,海上能源島可以提升綠電的韌性,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不過,萬一發生台海危機,海上能源島也可能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 (相關報導: 林健正觀點:綠色能源向前行,南科供電莫回頭 更多文章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