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森霸、森崴與寶椿等三家業者分別在南科附近擴建或計畫興建火力發電廠,這些火力電廠與人口密的社區為鄰,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並造成空氣的污染,引起社區居民、南科與樹谷園區員工高度的不安。
社區居民與園區員工反對蜂湧而至的火力發電廠,進而衍生對能源政策與空間發展的爭議,包括南科到底缺不缺電?台積電是否兌現RE100的承諾?何以必須有這麼密集的火力發電廠?這些電廠與新市政中心的選址是否相容?是否有其他供電的替代方案?
本文謹就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我國再生能源的規劃路徑、南科的供電需求及台積電對綠能的承諾等議題提供淺見,願與居民及員工分享心得,同時呼籲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南科供電莫走回頭路,並就教於社會先進與賢達。
淨零排放的趨勢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為了避免極端氣候的災難,將全球暖化控制在升溫1.5度C以內,2030年全球必須減少43%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訂下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因此企業及政府必須大刀闊斧地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積極開發再生能源,並大幅地以綠電取代傳統的灰電。
所謂的「綠電」指的是使用再生能源所發的電,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或有毒氣體,例如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生質能源發電等。而「灰電」主要是指火力發電,燃燒煤碳、石油、或天然氣,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與有毒氣體,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也是地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元兇。
去年國發會公布我國到2030年減碳目標從20%上修至24%,但仍未達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行動指南,大幅落後美國與日本的50%、澳洲的43%、南韓的40%,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仍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國際能源總署倡議,2030 年全球必須有超過 60% 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為60~70%,階段性的目標在2025年使用綠電達20%,並將2030年目標值上修到40%,但仍遠低於歐盟、澳洲、德國、法國等設定 2030 年綠電在60% 至 82%的目標。
落實規劃路徑
在出席最近的《大南方高峰論壇》上,台電副總經理蔡志孟表示,因應電力淨零排放,無論是否發展核電國家,綠能是最重要的能源,未來我國的綠能會占發電的6成以上。而台電在未來10年供電規劃中,包括光電、風電、地熱,每年都有至少2 GW或3 GW的綠電加入,約相當台中火力電廠4 部以上機組。
綠電未達標的另一項關鍵在於離岸風力發電受新冠疫情影響,建置工程進度落後,大部分的風場未能如期併網,因此現階段進度重新評估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僅能達到 15%,並且樂觀地期待2026 年 11 月起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方可達 20%的目標。
台灣西部沿岸有全球最好的風場,年平均風速可達5~6公尺/秒以上,因此政府希望藉由外資投資離岸風力發電,達到能源轉型的目標,同時推動離岸風電產業國產化,項目包括海事工程、水下基礎、塔架、風機等產業鏈及基礎設施,卻受限於國產化的程度,造成離岸風電的進度明顯地落後。
依我國政府的規劃,離岸風電的發展分成示範場域、潛力風場與區塊開發等三個階段。其中第二階段十個案場開始陸續併網,總裝置容量5.6 GW,每年可發電約200億度。然而,截至 112 年底,離岸風力機僅安裝 283 座,裝置容量只達2.25 GW,實際併網者為1.76GW。
台灣社會的進化向來有溫和漸進的傳統,風力發電只要走對的方向,持續向前邁進,想必不出幾年就能追上進度,至少沒有核電或火力發電面臨陳抗的風險和成本。例如由中鋼與丹麥的CIP共同開發的中能離岸風場,是第二階段潛力場址其中的一個案場,最近31座風機全數完成安裝,是台灣離岸風電本土化最高比例的風場。
至於第三階區塊開發,分成三期,每一期各釋出3 GW的裝置容量,第三階段離岸風力發電從政府躉購進階到企業購電協議(CPPA),其中所謂的「零元競標」意指若開發後無人購買,開發商最終會以0元賣給台電,預計2030年全部併網後,總裝置容量可望達到7.5 GW,每年至少可發電250億度。
換言之,在達成離岸風電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後,總裝置容量至少13.1 GW,每年發電450億度。這樣的發電規模相當於現在的大潭天然氣電廠或過去的3個核能發電廠總合,顯見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地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實現非核家園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離岸風力發電第3-1期丹麥開發商CIP的渢妙風場,獲配的500 MW,已完成約8成的企業購售電協議,價格高於躉購價格的每度5.5元,但仍低於6元。據CIP透露約有10個買家,其中不包括台積電,可見離岸風電有其潛在的市場需求。
燃氣電廠過量
若台灣不積極發展綠電,就必須面對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的災難。《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8條實施分階段徵收碳費,如果企業減碳進度不理想,就得支付更多碳費;如果企業減碳未達標準,勢必無法擠身蘋果、谷歌等國際大廠的供應鏈。而且在歐盟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後,產品輸出到歐盟就會要求補足在國內繳納碳價格的差額(稱之碳稅),如果企業無法達成減少排放的目標,那麼企業本身就必須承受流失國際訂單的風險。
令人納悶的是,依據經濟部能源署公布2024 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未來10年燃氣機組新增約30.9 GW,扣除核能、燃煤、燃油等除役機組約 13.1 GW,估計淨增加約17.86 GW,每年可以新增的傳統灰電超過1,000億度,以致於有專家學者表示,新增的燃氣機組遠遠超過2050淨零排放的路徑規劃,屆時恐有大量燃氣機組閒置,呼籲台電應重新評估這麼多燃氣機組的必要性。
(相關報導:
重磅專訪2》神奇「網格化學」可空中取水 唐獎得主亞基:能為台積電派上用場
|
更多文章
)
南科與台積電
沒有人會反對電業的發展,但台灣的能源政策必須向前看,發展綠電是時勢所趨,提高綠電與降低火力發電的占比實為當務之急。事實顯示,台灣並不缺電,迫切需要的是綠電,南科用電大戶的就是承諾2040年全部使用綠電的台積電,因此南科和台積電亟需的就是綠電。
容我們進一步檢視企業使用綠電的現況,2023年南科產值約1.58兆元,台積電就占了1.2兆元,比重高達82%,台積電成為南科最大的用電戶,以致於產生一個迷思,南科缺電,於是政府必須開放在南科附近興建民營火力發電廠,以便供電給南科和台積電。
然而,南科管理局恐怕引起誤會,急著以具體的數據澄清南科不缺電,還說目前南科實際的用電峰值只到達核定用電的67%。至於台積電則表示它已經加入RE100(再生能源100%)的倡議,宣示在2030年使用60%的綠電,在2040年使用100%的綠電,提前達到2050年企業淨零排放的目標。
按台積電的永續報告書顯示,2023年台積電的能源總消耗量為247.75億度;台積電用電量約占全台總用電量約8.96%,占工業部門比重達16.2%。但是2023年台積電僅使用25.9億度綠電,使用比例僅占11.2%,綠電的使用明顯不足。為兌現RE100的承諾,台積電必須擴大使用綠電,而非依賴傳統的火力發電。
根據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資料顯示,2022年企業再生能源購買占比台積電居冠,占比高達86.9%。而在2023年全台所有企業購買再生能源的比例仍是台積電居冠,占比高達69.7%。
考量2050淨零轉型與RE100企業對綠電的需求殷切,除了台積電之外,其他購買綠電的企業包括中華電信、台達電、中鋼、台灣大哥大、日月光、東和鋼鐵、南亞科技、緯創資通、力積電等,這就是由大企業先行,並且以大帶小的策略。
綠電與灰電的取捨
如前所述,南科並不缺電,台積電需要綠電,豈知竟然有三家業者跑出來,要在南科附近興建火力發電廠,以幫忙解決南科與台積電供電的問題,其中已興建或原規劃中的電廠共有三座,原訂三家電廠的裝置容量相當於一個大潭火力發電廠的規模,因而引起南科附近社區居民的高度恐慌。
以南科新設先進製程產線,再假藉南科缺電為由,誤導社會大眾,造成社會對南科及台積電的誤解,引發社區居民的陳情抗爭,徒增企業難以評估的管理成本。相形之下,發展離岸風力發電能夠得到絕大多數國人的祝福。
據悉森崴能源在離岸風電第3階段第2期(第3-2期)評比中,榮獲第一名,有望取得1 GW的配額,只要取得兩家企業的購電意向書,就可以順利與經濟部簽約。主其事者當順應時代潮流,盱衡民意,知所通權達變,避凶趨吉,在綠電與灰電之間,實不難取捨!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