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記者:「既然中國宣稱是愛好和平的民族,為什麼要試射洲際彈道核導彈呢?」
發言人答:「因為我們要確保美國與北約組織,也跟我們一樣愛好和平。」
這個網路流傳的黑色幽默,精準表達了洲際核導彈投射能力的戰略威懾能力,這種「保證相互毀滅」策略成為在大國之間有效維持恐怖平衡的最有力工具。
2024年9月25日早上8點44分中國大陸解放軍往南太平洋空曠海域方向,在越野機動運輸發射車上「例行試射」了一枚東風31甲改型(DF-31AG)洲際彈道核子導彈,攜帶多枚模擬核彈頭,實際射程長達一萬兩千公里級別。這即便在美國與俄國,也是非常罕見的超長距離「完全射程」且「實戰備便」層級的檢驗發射,是戰略亮劍的不尋常大動作,上次中國大陸執行洲際彈道導彈全射程國際公海試射已經是44年前(1980)的事。
在日益惡化的全球政治情勢中,西方北約NATO集團及其亞洲跟班,不斷升級挑釁中國與俄羅斯為首的全球南方國家,顯然意圖透過發動大規模熱戰來「重設(reset)」國際支配權力,債務責任與競爭力秩序,以解決本身的內部嚴重的對立分裂,發展停滯以及天文債務問題。他們靠著同溫層抱團取暖而產生虛假的安全感與優越感,導致惡膽變大開始發生「高估自己,低估他國,錯估形勢」的心態,蠢蠢欲動日益顯露軍事野心甚至有逐漸升級到「文明對抗衝突」的跡象。顯然中國大陸當局為防止國際環境持續惡化到難以收拾地步,透過核導彈成功試射發出「保證相互毀滅」的政治警示訊號與戰略威懾,意義重大震撼了全世界。
解放軍的東風31AG型,是技術成熟且數量多的主力型號洲際核導彈,雖已不是最先進射程最遠的導彈,然而依舊是中國大陸國防的一種威力很強大銳利的長矛,是二次核反擊的主力之一。起飛重量約42公噸,固態燃料三節推進,平日密封在發射筒裏保障備便,由十六輪的機動越野發射車輛(TEL)運載,戰時可以隨處停車豎起執行發射指令,在敵方太空與航空偵察系統與遠程攻擊的威脅環境下,有不錯的隱蔽生存與二次核反擊能力。依據這次官方公開幾項資訊,包含禁航區經緯度與發射照片加上火箭基本特性等,筆者綜合研判,這次東風31AG導彈發射點,很可能是位於海南島東北角海岸,亦即距離文昌市的市中心東北邊約43公里一帶的海岸邊。從海南島西部儋州市一帶發射的可能性不高。
發射點可以很大彈性選定,因此更有趣的是這次試射的飛行軌跡設計,挺有意思。彈著區位置約略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大溪地島(Tahiti)的東北方900公里處海域,或者夏威夷首府東南方大約3700公里之遠。彈著區長約205km 寬約95km, 呈現西北-東南走向,緊鄰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專屬經濟海域(EEZ)範圍的外面,是完全的國際公海。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拍馬屁的將軍不會打仗 | 更多文章 )
這枚導彈從發射點到彈著點的實際射程,筆者依據公開資料估計這次導彈的射程為11720公里到最遠11820公里之間,距離12000公里標準射程還差距一點點。當然洲際導彈的實際射程是可以設計調整的,在同樣載彈重量條件下,相信DF-31AG實際射程可以達到一萬二千公里甚至更遠,但是這軌跡如果再飛遠一點彈著點就會落入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專屬經濟EEZ海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外交誤會。中法外交與雙方領導人的私交關係都不算差甚至有所期待,中國大陸政府肯定事前就先知會法國政府試射活動,為友善考量,解放軍有可能主動縮短一點點射程以避免「重返大氣的獨立多彈頭」(MIRV)中任何一枚衝進法國EEZ區的海域。彈著區如此緊鄰法國EEZ海域,法方卻沒有抱怨抗議,這顯然也是一種友善舉動。
第二點, 東風31AG的第二節與第三節助推火箭用畢殘骸分別落在菲律賓北部近海的西側與東側,距離呂宋島北邊海岸分別只有200公里與200多公里,妥妥地在菲國EEZ海域範圍之內,距離台灣最南端恆春鎮也是大約300公里處通過。對比中法相互尊重,菲律賓EEZ海域被中國當做火箭殘骸的垃圾場,中方大概連通知照會都懶得做,想必菲律賓心中不是滋味,菲律賓這兩年狐假虎威極度囂張的挑釁行徑,像一隻過動的吉娃娃,這算是咎由自取剛剛好吧。
另外,就是這次飛行投影軌跡(down range)在美軍關島基地北邊僅僅約70多公里處通過,這相當具有挑釁示威的味道,解放軍有點「爺們的調皮」。要知道關島是美國在第二島鏈裏最重要的海空軍基地,上面配置有專門對付遠中短程彈道導彈的各種陸基與海基終端防禦系統,預計在2027年前完成全部整合,主要是防禦中國解放軍的遠中程導彈東風DF-26之類。當東風31AG導彈通過關島基地近距離上空,已經結束火箭推力加速段,已經進入太空中,屬於無動力慣性飛行段或常稱為「中段飛行」,也是導彈開始逐步釋放獨立分彈頭(MIRV)與誘餌欺敵裝置的階段,這有很多技術情報可以觀察。面對這罕見的機會,美軍關島基地上各種海陸雷達肯定是都大功率開機以執行掃描追蹤鎖定與真假彈頭識別等等實戰演習來迎接東風31AG彈頭的臨空。不過解放軍顯然很淡定自信,故意通過你美國防禦森嚴的基地附近上空,讓你儘量看,根本不在乎美軍觀測收集彈道數據。
還一個有趣點就是東風31AG軌跡通過關島北端不久後,也通過馬歇爾群島南方,距離其中的瓜加林環礁最近水平投影距離約200公里。要知道,瓜加林環礁(Kwajalein Atoll)是美國最重要專門測試中長程導彈防禦技術的「雷根試驗場」所在樞紐,幾十年來一直向馬歇爾共和國承租,實質形同保護屬國。環礁上的幾個較大面積島嶼上分佈有飛機跑道,飛彈發射井,觀測與追瞄高速飛行體的各型中長程雷達,來襲彈頭解析與誘餌分辨雷達,光學與紅外線追瞄設備等等,當然還有高爾夫球場與游泳池,一應俱全。從美國本土發射的洲際導彈測試,通常彈著區域都在此環礁附近海域,陸基攔截飛彈(GBI)試驗也常常從此環礁的島嶼上發射進行攔截試驗。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拍馬屁的將軍不會打仗 | 更多文章 )

而此次東風31AG飛行軌跡的最高點也通過瓜加林環礁附近,想必這邊的美軍更不會錯過這非常罕見機會,肯定動用瓜加林環礁上各島,以及美國本土與太空軌道中一切相關設備來全程觀測分析,包含進行模擬的「陸基中段攔截」東風31AG洲際導彈。也就是在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的統一指揮下,聯合太平洋上各美軍基地,包括在美國本土阿拉斯加以及台灣新竹樂山等幾處的「鋪路爪雷達」,還有分布海上的各艘神盾船艦,空中預警飛機與太空偵察衛星等系統,很可能藉此難得機會進行一場模擬攔截洲際彈道飛彈的聯合實戰演練,包括偵察,預警,追蹤,真假彈頭識別,以及最重要的中段攔截與末段攔截,以檢驗美國彈道導彈防禦體系的效能。
此外,夏威夷美軍基地距離東風31AG軌跡最近距離約2700公里,離彈著點約3700公里。夏威夷駐有美國唯一的海基X-波段大型雷達(SBX-1),安裝在有動力的大平台上,能自主航行到太平洋各處對洲際與遠程彈道飛彈進行掃描,搜索,追蹤以及分辨真彈與誘餌的功能。這次難得機會,美國又接到解放軍試射的提前通知,估計SBX-1從夏威夷會提前出動往南邊落點區域航行,不僅要偵測中段航行的東風31AG彈頭與假餌特徵,更要觀察獨立分彈頭在重返大氣層終段飛行的特徵數據。
彈道導彈攔截技術的整個體系,要從導彈發射偵知開始。洲際導彈發射車上如果隱蔽以及三不五時聰明地機動變換位置,被對方偵察衛星發現的機會不大。然而一旦按鈕發射,火箭發動機噴火後幾秒之內就百分百保證會被對方衛星偵知。這就是洲際以及遠中近程彈道導彈防禦網的第一關。
以美國為例,目前在地球同步軌道(GEO高軌道) 佈署有DSP與 SBIRS (太空鳥)兩種衛星,以及在長橢圓低軌道(HEO) 也佈署有 SBIRS(太空鳥)衛星,加起來總共十幾枚,全天候隨時監看地球表面每一個地方,主要任務是在第一時間偵獲地球所有大小火箭與導彈發射活動。十幾枚衛星偵察涵蓋面積重疊因此完全沒有死角。位於低軌道SBIRS 衛星觀測時間與區域受到軌道限制無法長時間緊盯,但是解析度甚高,主要用來對北半球國家發射活動的任務式監控。DSP是第一代,太空鳥SBIRS是第二代技術而且在軌壽命長得多,將在2030年前逐步取代DSP。
這些衛星都裝備有極靈敏的紅外光波感測儀器,具有掃描與凝視地表定點區域紅外光源現象的雙重功能,地球表面上任何一地點,只要發生超過一定強度的熱源(紅外光源),例如爆炸,工廠火災,森林火災或油氣田燃燒(佔大部分),火砲射擊,戰術飛彈或戰略導彈的發射等等,都能夠在發生的瞬間偵知,衛星立即分析光譜波長分布與強度特徵後,結合該光源的運動參數-速度加速度以及方位,就能在幾秒內自動判定是否為軍事導彈發射。因此東風31AG導彈一點火發射離開發射管或發射井,幾秒內就會被對方偵知並判定為大型火箭發射,並開始進行後續追蹤。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拍馬屁的將軍不會打仗 | 更多文章 )

一旦偵察到火箭導彈發射,電腦系統就會通知附近的陸基海基或空基早期預警雷達接手,開始追蹤該飛行體並分析運動狀態預估彈道軌跡與落點,鑑定是否具有來襲的威脅。如果對己方沒有威脅就只會持續觀測紀錄直到消失,如果判定有來襲危險性,就會調動更多監控資源,並通知預估彈著區附近的攔截系統進入備戰狀態。台灣新竹樂山山頂的「鋪路爪雷達」(FPS-115 PAVE PAWS 雷達)以及美國阿拉斯加與加州等地區也佈署有「鋪路爪雷達」,就是扮演長距離早期預警的功能。薩德THAAD攔截系統的X-波段雷達以及驅逐艦神盾系統的S-或X-波段雷達除了照明來襲目標的主功能,也具有早期預警偵蒐的功能,只是相當耗電。當然這都是全自動,由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中樞電腦統一指揮。NORAD指揮中心位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斜陽山的花崗岩山體巨大洞庫裏面,設計上已考慮承受核彈直接轟擊的情況。
以東風31AG此次試射為例,其軌跡通過台灣南端約300公里,距離台灣新竹高山上的「鋪路爪雷達」約650公里,以雷達性能而言算是很近的距離。鋪路爪是大型早期預警雷達,威力強大,功率全開的話應該能偵測3-4000千公里之遠的飛行物,只是距離太遠回波信號就會變很弱。東風31AG從海南島發射後,只要爬升超過新竹樂山的視野地平線上,鋪路爪雷達就會立即偵測到,並開始全時追蹤紀錄飛行軌跡各種數據,用以估算後段飛行軌跡與彈著區,這些資訊對後續中段攔截(如果有的話)與末端攔截系統都非常重要。但是由於鋪路爪雷達的工作波長頻率問題,雖能探測的距離很遠,但解析度不佳,不適合對中段與末段飛行的彈頭與假餌追蹤鎖定,更無法分辨真假彈頭,鋪路爪雷達能能提供早期預警,但不適合用來擔任遠程彈道飛彈攔截任務,除非經過重大改裝升級。攔截得靠X-波段或S-波段超高頻功率照明雷達才行。

洲際導彈在中段太空中,也是核彈與誘餌彈開始陸續釋出分別奔向地面目標的階段,獨立核彈頭(MIRV)的隱身技術,偽裝技術,誘餌技術,突防技術,變軌技術都是對方飛彈防禦系統專家極感興趣的事。解放軍在這些方面會展示出來多少東風31AG的先進技術 ? 還是採取「裝孬裝笨」的老技術示弱策略 ? 我們不得而知,美軍也未必知道解放軍隱藏多少實力。
美國就建造了一款海基X-波段大型雷達稱為SBX-1,那是一個有自主推進航行能力的海上平台,上面搭載巨型的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母港在夏威夷島,能到處航行佈署。主要功能是協助中段反導進行外太空真假彈頭的辨識,避免打錯目標而無謂消耗數量不多又非常昂貴的陸基中段攔截導彈GBI。SBX-1平台必要時也可以當作遠程預警偵蒐之用,只是需要很大的電力功率。這次東風試射美國接到中方事先照會,相信SBX-1平台一定提早自夏威夷母港航行出來,接近彈道軌跡以演練中段攔截辨識真假彈頭,以及執行末端分彈頭的軌跡追蹤與攔截體系協調。

彈道導彈,其飛行軌跡通常概略劃分為三段。
第一段是助推爬升段,這是靠各級火箭持續燃燒助推加速往上爬升,一般設計是儘快爬升通過濃密的大氣層以減少燃料浪費,以及往目標方向儘量獲得最大動能,這兩個要求是相衝突的,需要妥協,另外還有彈道高度,目標距離與方位因素,所以需要有推力爬升軌跡曲線的最優化設計。
第二段稱為無動力的慣性飛行段或者常簡稱中段飛行。正常狀況下這是在大氣層外的太空中,火箭各節燃料全部燃盡已沒有推力用來加速,這時獲得的「燃盡速度」與「燃盡高度」完全決定了後面整條彈道的特性。此時也沒空氣(其實周圍還有許多空氣分子,只是密度極低短期阻力可忽略),剩下的就是牛頓力學定律在主導近乎完美的拋物線飛行軌跡。這階段彈道都是可以精準預測的,除非彈頭自帶微型脈衝火箭可以進行微調彈道軌跡也就是機動變軌。中段飛行也是彈頭負載系統(bus)開始逐步釋放獨立重返大氣分彈頭(MIRV)以及誘餌(decoy)的階段。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拍馬屁的將軍不會打仗 | 更多文章 )
第三段稱為末段。就是被釋放出來的各個獨立分彈頭衝入大氣層各自奔向預定目標座標的階段,彈體將遭受兩三千度的摩擦高溫,彈體被電離層屏障包圍以及承受數十個G值的氣動減速應力。這階段絕大部分誘餌會被摩擦高溫燒毀消失,即使極少數短暫倖存的高級複雜誘餌在穿越大氣層顯現的氣動特性與軌跡也非常不同,很容易識別,所以剩下的全都是真正彈頭。末端防禦就是要攔截這些真彈頭。
東風31AG洲際導彈採用三重複合式導引,包含慣性導航(陀螺儀,加速度儀),天文導航(星光定位),以及衛星導航(北斗系統)三種。天文導航與慣性導航複合在一起稱為天文慣性導航(ANS)。
慣性導航是自給自足的封閉系統完全不需外界資訊輸入,因此完全不怕干擾,非常可靠。是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或軍民各型飛機的標配必備導航系統。現代民生或民航慣性導航使用的陀螺儀已經普遍採用雷射環固態LRG,光纖FOG,或者微蝕刻 (MEMS)等技術,沒有轉動件因此體積小重量也輕價格也便宜。但各有其缺點與限制,因此彈道導彈基於特殊軍事考量仍採用傳統精密機械式三軸平衡環架(gimbal)軍用陀螺儀,只是精度超高也非常昂貴。然而即便軍用陀螺儀在長距離飛行下依然可能會逐漸累積微小誤差,或者如潛射型洲際導彈的潛艦發射位置本身就有起始定位誤差了,因此中途通常會參照天文導航或衛星導航來校正。

至於天文導航係使用多個星光的位置視角極微量變動為依據,透過高速複雜運算來進行定位導航,精準可靠,但缺點是在白晝或夜晚若儀器鏡頭看不見足夠多的星光參考點時就無法使用。這通常在大氣層內且高度不夠時會發生,因此彈道導彈的助推爬升段與末段重返大氣時有相當部分時間天文導航無法使用。中段飛行都在太空中,因此全程可用天文星光導航,無論是白晝或夜晚。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有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的伽利略,以及中國大陸的北斗,這四大系統。衛星導航最精準又覆蓋全球,然而容易被干擾屏蔽,在戰時,組網的衛星其中幾顆可能被軟殺或硬殺摧毀無法使用。但可以同時使用兩套或以上的衛星導航作為備份相互參考,以增加衛星導航的在戰時抗干擾的韌性。
唯有慣性導航系統完全不受外部影響,非常可靠。洲際或中長程彈道導彈在實戰環境,末端階段無法使用天文制導,而衛星導航有可能被干擾失效或對手故意誤導,因此往往只剩慣性導航來決定彈頭的落點準確度,而終端累積誤差或至少幾十公尺以上。這對核彈的龐大威力應不是問題,但是對於攜帶傳統高爆炸藥的精準彈道導彈或者高超音速滑翔體,高速飛行下的末端精確制導就是一項很重要且甚具挑戰的技術。
這些末端精確制導技術包括戰術飛彈常用的雷達主動或被動制導,雷射制導,紅外線或可見光視覺制導,地形地物對比制導等方法,這些在彈道導彈長距離導航中一般很難應用得上。但在MIRV分彈頭末端導引接近目標區階段,或有可能應用到上述手段(再加上AI自主決策)以增加突防能力或提高落點精度。只是這些設計需要考慮寶貴的空間與重量限制。
洲際導彈在發射起飛爬升段,是最緩慢最脆弱最容易被攔截的階段,各國都想執行爬升段攔截,然而礙於地理位置通常難以接近對方的發射點,實體攔截彈有實際執行的困難。以前曾實驗用飛機雷射砲看看能不能遠距離燒穿擊落爬升中的導彈,限於能量功率衰減問題,雷射砲攔截一直無法成功,計畫被迫放棄。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拍馬屁的將軍不會打仗 | 更多文章 )
彈道導彈的中段飛行都在外太空無動力的慣性狀態,彈道都是固定可預測的拋物曲線(除非彈頭自帶微型脈衝火箭進行機動變軌),照理攔截計算較容易,但由於這時彈道高度很大,從幾百公里到兩千公里都有可能,攔截飛彈的體型與推力要足夠大燃料要夠多,才能從地面或船艦發射及時爬升上去,而且上去後還要有足夠動能餘裕才能進行有效的攔截任務。因此中段攔截飛彈(或稱中段反導)的攔截導彈體型都相當巨大,看起來簡直是比較苗條的固態燃料洲際導彈,重量大約是終端攔截彈的10-20倍左右,成本也非常高。
另外在實際運作上,來襲導彈裏面一定會搭配誘餌彈,擾亂攔截系統的辨識能力,分散消耗攔截彈的昂貴資源,增加真彈頭的生存率。誘餌彈通常只是一個鍍有金屬薄膜的充氣氣球,但是與真彈頭有相近的紅外頻譜特徵,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效果佳,一次可攜帶許多個,陸基海基的辨識雷達光是要分辨來襲物體是彈頭還是誘餌就很挑戰了,因此中段反導成本非常高,目前美國實驗的成功率還不理想只有六成左右,而且多數是在較單純容易的測試條件中取得成功的。
然而誘餌彈只在外太空中有效,進入末端的大氣層時就會被摩擦高溫燒毀消失,剩下的全部都是真正核彈頭,這就輪到末端防禦上場了。末端防禦沒有需要去分辨彈頭真假,但要面對先進真彈頭可能具有機動變換軌跡的挑戰。

末端防禦又分高中低三層空層。美軍的末端防禦系統將整合包含:
1.高空層防禦,約略指高度從100公里到1000公里的太空防禦。系統包含艦基神盾與陸基神盾系統(標準3型系列攔截飛彈,搭配SPY系列S-波段雷達)。艦基神盾美國本身就有數十套。陸基神盾系統目前只有幾套。
2.中空層防禦,約略指高度從25公里到150公里的大氣層頂端與部分太空防禦。系統主要為薩德系統(THAAD,搭配TPY-2 的X-波段前緣佈署雷達),未來會有THAAD-ER增程型攔截飛彈,可飛得更高更遠。在東亞,美國目前在日本佈署有兩套,韓國佈署一套。薩德使用的TPY-2是個威力強大的X-波段前緣佈署雷達,功率強大探測距離也遠。因此中國大陸政府對於韓國引進薩德系統迄今仍耿耿於懷。名義上南韓是要防止北韓導彈突襲,實際上是美軍要探測解放軍在東北華北地區的動態。
3.低空層防禦,約略指高度從0.5公里到30公里的大氣層內中低高度攔截。系統包括的艦基神盾與陸基神盾系統(但使用標準2型或標準6型攔截系列,搭配SPY系列的S-波段雷達),低空層防禦另外還有陸基愛國者系統(PAC-3型導彈為主,有些狀況或可用PAC-2型導彈,搭配MPQ-53或-65雷達)。
當然,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也有與美國規模與技術都旗鼓相當的中段反導以及末端防禦體系。其他各國例如歐洲日本以色列印度韓國等,猜測包括台灣本身,都在發展自己的末端反導防禦系統,但多數集中在低空層與中空層的攔截能力。不在此贅述。

如果來襲的是中短程彈道導彈且彈頭沒有末端變軌的能力,那麼現代技術至少在實驗場上驗證能夠有效攔截彈頭,而且控制導引技術已經進步到可以做到無炸藥的精準直接撞擊攔截。只是專門設計攔截彈道導彈的高性能專業攔截彈例如薩德(THAAD),愛國者三型(PAC-3),標準3型(SM-3),標準2型(SM-2)或標準6型(SM-6),成本都相當高昂,要去攔截構造簡單粗暴價廉的短程彈道導彈未必划算,何況可能有時要兩枚甚至三枚連發才能攔截到一枚。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拍馬屁的將軍不會打仗 | 更多文章 )
若使用不是專長對付彈道導彈的泛用攔截彈,例如愛國者2型(PAC-2),S-300或者鐵穹系統,雖攔截飛機很好用,但若攔截彈道導彈命中率預估將大大降低。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愛國者2型攔截伊拉克的飛毛腿短程彈道導彈,儘管當時美國政府宣攔截成功率為95%,軍方說法後來下修到75%。但戰後證明攔截成功率實際極低,以色列軍方也證實,伊拉克發射了47枚飛毛腿,愛國者2型頂多只攔到一枚而且還不是很確定。實際很可能沒有攔截到任何飛毛腿,攔截成功率基本為零。美國柯林頓總統任內的國防部長威廉柯恩,卸任後在2001年研討會上也直白說對於攔截彈道導彈這任務「愛國者系統沒有用(The Patriot didn’t work)」。為了解決這問題,所以才有後來發展的愛國者3型(PAC-3)專門對付短程彈道導彈。原先的PAC-2型也得到升級改良,以提高其攔截短程彈道導彈的「業餘能力」。

若是面對飽和攻擊,亦即數十枚廉價短程彈道導彈同時來襲,那麼再高性能的攔截彈都難以招架對方數量優勢,將立刻被破防。若使用相對廉價的通用攔截彈不計成本「以多對多」彈海策略去對付短程彈道飛彈飽和攻擊,或有機會攔截到一些但成功率高低要看1.能同時發射多少攔截彈 ? 2.攔截彈指揮管制系統如何執行有限攔截資源的最佳決策,亦即如何分配哪些攔截彈負責對付哪些來襲目標 ?
如果面對的是中長程洲際導彈超高末端速度,或者高超音速滑翔彈的機動變軌,則高性能專業攔截彈的命中率將大大降低,而通用攔截彈將毫無作用。如果面對的是洲際導彈終端高速再加上末端機動變軌彈頭,那目前高性能專業攔截彈基本上束手無策。這是彈道導彈防禦體系構成的盾。
回到彈道導彈的進攻長矛。解放軍東風31AG核導彈,我們就以這次的11700公里實際射程為基準來估算。在實戰情勢,如果一樣自海南島發射,只能抵達美國西部四個或五個州,然而如果移到中國東北地區發射,飛越過北極海,東風31AG就能完全覆蓋美國本土每個角落。因此美軍在阿拉斯加州不僅佈署有兩套大型長程預警雷達,也設置有中段反導與末端攔截系統,佈署著美國最多的中段反導攔截彈(GMI),由於GMI彈體龐大比中國的東風31AG洲際導彈還要長幾公尺(但直徑比較瘦),因此都是在地下發射井中安置待命。北極海對北半球國家都是飛航捷徑,洲際導彈的熱門路徑。
另外,東風31AG核導彈如果在中國大陸本土任何地點發射,往西飛,就能綽綽有餘抵達歐洲國家任何一角落,且無須經過北極海。這對於性格早已變壞有結夥恐嚇霸凌甚至侵略他國多次紀錄的北約組織NATO,無疑是一記強力當頭棒喝。更不用說中國大陸手中還有其他更先進射程更遠的東風41型以及尚未公布的新型洲際核導彈了。

相比中國大陸的東風31AG全射程試射成功。在此之前,美國英國與俄羅斯三國試射洲際導彈相繼失敗。台灣電視評論者多數有些輕飄飄。當然中國大陸成功固然值得慶賀大家與有榮焉,但是不宜過度揶揄其他國家的試射失敗,更不宜輕視對手,因為測試失敗是技術發展中免不了的的過程,特別是有些國家正在挑戰困難的技術。例如俄羅斯在今年9月20日試射失敗爆炸的是「薩爾馬特 Sarmat」超重型洲際導彈,技術先進載重大,重達208公噸等級,各節均採用液態燃料,而且是使用令人驚呼的「冷發射」又稱「彈射」技術發射,由高壓氣體將重達208公噸彈體整個完全彈射出發射井到幾十公尺高度,然後空中啟動點火。大型導彈幾個液態引擎噴嘴在地面靜止狀態要同步點火成功就是一門技術活了,何況用冷發射方式空中點火,對液態燃料火箭這是很高超技術。俄羅斯前三次都成功發射,這次第四次失敗爆炸,筆者依據爆炸現場圖片研判,很可能是彈出後第一節火箭點火失敗無法啟動而回落地面撞擊爆炸,不像是在發射井中爆炸。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拍馬屁的將軍不會打仗 | 更多文章 )

英國潛艦今年1月底在美國佛羅里達沿岸淺海下面,測試發射三叉戟II-D5潛射洲際飛彈失敗,也是彈出水面後第一節固態火箭引擎點火失敗而掉落海裡,差點砸到潛艦本身。英國這些潛射三叉戟導彈本體載具,全套都是由美國設計製造包含提供後續例行維護或檢修,只是由英國設計自己的核彈頭安裝上去。三叉戟洲際導彈載具的規格品質與技術層級英美兩國使用的完全一樣,都從同一生產批號裏各自挑選導彈,如此平等互信,英美兄弟之邦果然不是假的。英美兩國潛艦執行三叉戟II式各型號水下或水上(很少)發射,30多年來迄今總共196次,其中5次失敗。失敗率約2.5%,成功率97.5%,總體可靠度並不算差。只是英國倒楣2016與2024連續兩次試射都失敗。2016年那次試射也是在美國沿岸淺海,但導彈的電腦完全搞錯方向,不是往大西洋海域而是往美國內陸方向飛行,只好趕緊啟動自毀。2021年2月英國曾計畫再試射三叉戟II潛射導彈,但稍後因故取消,猜測可能在試射前執行系統檢測時發現潛艦上裝備的三叉戟導彈都有問題。

至於美國去年11月的義勇兵三型試射失敗,其過程是從美國中部地區幾百枚戰備值班的導彈發射井中隨機選擇一枚,取出拆解後運輸到加州太平洋岸的范登堡基地重新組裝並改用模擬彈頭,例行地面檢測後就進行試射。這些導彈已經持續在發射井裡待命30-50年之久,材料元件固態燃料等必然某種程度劣化,所以隨機取樣能檢視整體品質狀況。去年11月試射雖失敗,但美國在今年6月再度隨機取樣試射,這次就成功。
總之這些失敗都是技術攻關過程中免不了的遭遇,宜平常心看待不宜嘲諷。畢竟美國俄國的洲際導彈技術尤其是潛射洲際導彈還是領先較多的,中國大陸這方面依然是妥妥的老三,自己繼續加強技術研發升級讓對手正眼看待才是正道。例如「薩爾馬特 Sarmat」這等級的超重型液態燃料火箭,系統複雜潛在「失效點」很多,且這麼重,結構強度比固態燃料火箭相對脆弱的多,但俄國人居然敢採這種冷發射技術照樣給它彈射幾十公尺高執行空中點火,真是很佩服他們的勇氣與技術。俄羅斯人與美國人,包括古早以前英國人員傳統上一直就是想法思考很大膽勇於創新,蠻敢嘗試技術創新開拓新領域。這種特質很值得兩岸中國人觀摩思考學習的。
最後,回到解放軍東風31AG洲際核導彈,由於全射程試驗非常成功,威懾警告效果顯然不錯,雖然效果能持續多久目前還不知道,但起碼最近某些國家講話與姿態變得客氣了。再度驗證在國際政治場域,某些國家民族的文化向來就是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尊崇敬畏強者,根本不吃「溫良恭謙通情達理」這一套華夏價值觀。實力才是國際政治的通行語言,實力才能贏得尊重,至少能贏得敬畏。實力是什麼 ? 實力就是影響力,或者說,實力就是有效反擊威懾對手的能力。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拍馬屁的將軍不會打仗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科技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