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府遷台以來,台灣的安全就成為強權的博弈棋盤。我們雖與對岸長期對峙,但與美國之間的同盟卻又存在隱患。一方面依賴美方的軍事保障;另一方面卻又成為美方與中共的博弈旗子。
改開後的大陸,對台政策從武裝對峙到和平統一。這幾十年間,海峽之間的溫度時而過冷時而過熱。隨著中共實力崛起、台灣國族主義興起,雙方的競合模式也產生變化。
中共希望台灣成為進入太平洋的「跳板」;美國則期望將台灣打造成圍堵中共的「防線」。作為島嶼的主人,台灣該如何選擇對自己最「安全」且「利益最大」的抉擇?
永不沉沒的航母
太平洋戰爭時,美日都在太平洋上建立無數座空軍基地,且因其在陸地而不易摧毀,所以,這些島嶼就成為了一艘不可移動但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台灣作為日本的跳板,當然也不例外地成為美軍的打擊目標。
隨著美軍採用「跳島戰術」,加速向日本本土的進攻,許多「航母」成為美日大規模傷亡的火場。雖然海軍曾一度主張以臺灣作為對日本本土的主要跳板,幸運地是麥克阿瑟成功說服軍方,優先攻打沖繩、菲律賓群島,台灣也因此躲過「名留戰史」的機會。而被選中成為戰地的沖繩,就成為近20萬美日士兵和5分之1沖繩人的墳地。
成為「航母」的代價可不只有戰火綿延如此簡單,我們可以借鑒成為美軍目標的沖繩。戰爭初期,日軍陸續撤離平民的船艦,不少在撤離途中被美軍潛艦給擊沉。留在沖繩島上的平民,則會被日軍沒收食物和處死藏匿食物者,這也導致島上陸續出現大規模飢荒。為了抑制間諜活動,日本政府在當地處決數千名講著不同方言的平民。到了戰爭末期,絕望的日軍往往會強迫平民「自殺」。《琉球新報》在2007年寫道:「有很多沖繩人作證說,日軍指示他們自殺。還有一些人也作證說,日軍士兵朝他們投擲手榴彈(自行炸死)」。
回想差點成為「目標」的台灣,當時有多少人抱持著「抗日」與「本土」意識,會因為日本反間諜行動而被殺害。台灣作為兩大強權的最前線,若成為一方的「航母」,下場就是被一方的極權,另一方的戰火給「蹂躪」。
「美」「中」不足
冷戰時,台灣依靠美國同盟的保障,才結束國內外動盪不安的局勢,並且站穩腳跟,與中國大陸對峙。但經歷40年蛻變,如今的中美競合已不再是過去所可比擬的。中國大陸是新興強權,正挾強大國力致力於翻轉二次戰後國際秩序。雖然其再三強調所謂的「和平崛起」,但稱霸數世紀的西方世界,仍憂心忡忡。
如果美國能全心全意地,將台灣作為一個可靠且信任的盟友,給予大量先進武器及充足資訊,使台灣能夠制衡台海另一端的大陸,對美國與台灣豈不是更好?看到這裡應該是許多台獨理想主義者的心聲,美國全力支持台灣,對抗專制獨裁的大陸,讓台灣再次偉大。
美國能走到今天這步,依靠的是強大的國力與務實的外交。戰爭時代的過去,現實主義的外交才是各國主流的手腕。美國確實希望制衡中國,但也希望保持彈性的競合模式,以最小的成本,確保國際秩序不被打破。抑制中共不需要踩底線,也不需要冒著風險與台灣交流。這點我們可以從美國長期拖延採購軍火、交付發霉、過時的彈藥武器就可看出。只要這座島不出亂子,又能順美國之心,就不用花高價和高成本,來鞏固這島嶼。
看向另一頭的中國大陸,雖然祭出如此豐富的惠台政策,期望攏絡更多台灣人,激起對強國的嚮往與民族共榮的願景,以達到和平統一的目的。然而,無論是政壇上的主流政黨,還是台灣那廣大的民意,都對「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等構想失去希望。台灣民主改革近40年,民主自由的基因,早已刻在三代人身上。即使島上有不少人仍以中華文化自居,但在民主與專制的根本上差異,仍造就台灣不願意貿然地接受統一。
正因為台灣對「統一」感到反感,島上萌生更多矯枉過正的想法,認為台灣需要「一面倒」地脫離中共,迎向自由的西方陣營,台灣才有希望、才有未來。但面對每年上千億的貿易順差,以及那割捨不斷的歷史,台灣又無法真正地「脫離中國」。有著逃離「中國」的理想,卻又逃不出「兩岸」的框架。
台灣是中國最接近世界的地方,亦是世界最接近中國的地方。經歷70多年的海峽分治,台灣無論是政體、文化上發展出與大陸截然不同的生態。然而,在錯縱的歷史背景與政治博弈下,台灣也是與中國大陸最難以瓜葛的地方。這刀,也確實劃不下去。
可以不只是「選擇」,更可以是「組合」
台灣,是對岸所稱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堡壘」,亦是美國同盟的「第一島鏈」,這兩份希望同時交織在這片島嶼,使我們的任何一步都牽動地緣政治的心臟。肩負著這樣的使命,就不能妄想用「理想」取代「務實」。輕易且貿然的決定,將成為強權的航母。
放眼東亞各國在美中之間的外交政策,向來是利用自身優勢,結合務實的考量,才能在任何時代,保持游刃有餘的外交彈性,並從中獲取對本國的最大利益。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大陸周圍國家,大多以反中親美而自居。然而看似美國親密的盟友,卻保持與中的彈性互動。南韓雖是美國在遠東的主要軍事夥伴,且政體與意識型態不同,但在經貿與外交問題上,卻很務實地與中保持友好,而南韓也不以政治手段干預雙邊互動;作為長年與大陸發生南海糾葛的菲律賓,雖然與大陸有南海領土(海)的爭議,但在現實的考量下,菲律賓也還是與大陸簽署在基礎設施、貿易和投資方面簽署了多份協議,以及在爭議地區共同開採資源。這些國家看似選擇美國,但無一不在其外交組合上,考量到中國。
這樣的組合看似複雜的行為,但卻又不會矛盾,就要積極推動黑熊學院來抗中的曹某,卻曾有放棄國籍、主動到大陸投資的經歷,甚至還到了被我國開罰的程度;又或著是大力抗中的政黨,卻有不少候選人仍主動西進投資,並以「中國台灣」為自居地。這些人都知道要妥善利用大陸的惠台政策,難道民眾不知嗎?
台灣的多元性可不僅限於我們的文化與聲音,我們在地緣政治與國際利益上,更有著多元且彈性的先天優勢。我們原可以憑藉這樣的優勢,創造更多利於我方的條件,但在極統、極獨,等過於理想且荒唐的抉擇下,我們隨時會喪失先天優勢,成為一方的附隨。一旦台灣貿然地成為附隨,就很有可能成為一方眼中的「目標航母」。
我們的對外政策雖不能不管國內的「觀感」,但又不能全是「觀感」。我們可以有堅持,但也必須有所妥協的準備,即便是超級強國也是如此。台灣,正是透過這樣的精神,才能遊走在美中之間、走過動盪時機。今天的我們可以美多中少,亦可以是中多美少,但絕不能片面地一邊倒。因為我們小,經不起成為航母的代價;也因為我們小,才必須左右逢源,走出困境。
(相關報導:
幕後》北京醞釀對台祭出「更甜胡蘿蔔」 誰請出「習近平國師」出謀劃策?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