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3日,是中華民國駐印軍在緬北密支那戰役中贏得關鍵勝利的第80個年頭。由於衡陽保衛戰在決定中國前途方面扮演了遠比密支那戰役更為重要的角色,且衡陽保衛戰在政治上的失敗並非密支那戰役的勝利所能挽救,因此筆者沒有在第一時間撰文介紹這場戰役,先在此向各位讀者們為這次的遲到致上歉意。
該來的還是要來,因為密支那戰役跟衡陽保衛戰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開始與結束的,結果卻南轅北轍。國軍在密支那戰役中取得巨大勝利,打通了這座貫穿緬甸南北的重要戰略要道,確保了中印公路的興建能持續下去。國軍最大的成就,是在這場戰役中擊潰了以第18師團第114步兵聯隊為核心的日軍密支那守備隊,並迫使趕來增援的第56步兵團團長水上源藏少將自殺。
整體而言,中美聯軍在密支那擊斃日軍數量近3,000人之多,雖然比起衡陽保衛戰而言稍嫌不足,卻是廠不折不扣的勝仗。只是在今天的兩岸,關於密支那戰役的宣傳始終不多,只留在少許的軍事迷或者歷史迷圈子裡。筆者認為密支那戰役之所以在兩岸知名度低,除了戰場發生在國境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這場戰役的最高司令官是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將軍所導致。
也難怪雖然密支那戰役100%是由中央軍嫡系部隊取得的勝利,在國內卻沒能得到如衡陽保衛戰的高知名度。史迪威甚至憑藉他在密支那戰役的勝利,取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支持強化了對蔣中正的施壓,成為近乎壓垮佔時中美同盟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對於這場勝利,國民政府雖然也不是沒有大肆慶祝,卻始終擺脫不了史迪威的陰影。
當然史迪威能夠指揮孫立人的新38師跟廖耀湘的新22師贏得這場關鍵勝利,還是在於儘管他是政治上的白癡,但是他在對部隊的訓練以及運用上還是有不可取代的專業性。更重要的是,他對待投入密支那作戰的中美官兵態度平等,甚至願意為了確保國軍在最後贏得勝利,不惜犧牲美軍弟兄的安全,他能得到廣大駐印軍和遠征軍官兵愛戴,絕對不是沒有原因。
在瓦魯班戰役中創下戰功的國軍裝甲兵。(美國國家檔案館)
從瓦魯班戰役談起
關於密支那戰役的來龍去脈,我們首先還是要從3月份筆者撰寫的瓦魯班戰役開始談起。國軍裝甲兵雖然擊敗了日軍並取得日軍第18師團的關防,但是第18師團尚未戰鬥到全軍覆沒,史迪威也沒有因為這場戰術性勝利而停下反攻緬北的腳步。在掃蕩完胡康河谷的日軍後,進一步向孟拱河谷推進,以拿下緬北戰略重鎮密支那。
密支那之所以重要,不僅止於其是貫穿整個緬甸的交通要道,同時也因為日本陸軍航空隊在當地設有機場,威脅到駝峰航線的安全,必須要將這座城鎮攻下。當時駐印軍轄下尚未有新編第6軍的編制,無論孫立人的新編第38師還是廖耀湘的新編第22師都屬於鄭洞國將軍的新編第1軍指揮,這兩支步兵師是反攻密支那的主力。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從中東路事件95周年看蔣中正與哲連斯基
|
更多文章
)
由於對密支那的攻擊,屬中美聯合的軍事行動,美國陸軍第75突擊兵團的前身,俗稱「麥支隊」(Merrill's Marauders),由麥瑞爾(Frank D. Merrill)將軍指揮的第5307混合支隊也參加了這場圍攻行動。反攻緬甸事關整個盟軍在東南亞的戰略佈局,因此國軍在這裡的行動不像在國內那般處處受限,反而得到史迪威最優先的關切。
根據英美雙方的默契,緬甸北方的反攻完全由中美聯軍負責,成立了由史迪威任司令官的北方作戰司令部(Northern Combat Aere Command),英軍則以收復南部的首府仰光為主要目標。在史迪威的全權命令下,美軍第10航空軍第80戰鬥機大隊的P-40、P-38、第311戰鬥轟炸機大隊的A-36以及第341轟炸機大隊第491中隊的B-25還將為駐印軍提供全方位的空中支援。
同時在史迪威施加的壓力下,國軍還將從第54軍中抽調出的第14師、第50師以及由第25補訓處改編的新編第30師空運到印度,做為支援新38師和第22師的戰略預備隊。上述三個師都屬陳誠「土木系』精銳部隊,屬黃埔系中的黃埔系,士兵更是最為健壯的甲等體位,可見蔣中正也是為了打通中印公路砸下了重本,即便這將導致在本土的國軍更加無力應付日軍「一號作戰」。
接受「麥支隊」訓練的國軍機槍兵。(美國國家檔案館)
革命性的戰鬥模式
無論是中美空軍混合團還是中美第1臨時戰車群,創立的目標都是為了讓國軍習慣美式作戰模式,可混合團涉及的是空軍,戰車群涉及的是裝甲兵,都屬於少許的專業技術軍種或兵種,無法達到蔣中正與史迪威的目標,將整個國府陸軍引領上「美國化」的道路。密支那戰役給了史迪威這樣的機會,將手下的國軍與「麥支隊」進行混合編制。
第50師第150團、新22師第2營第4連的國軍官兵,與「麥支隊」第1營合編為H部隊,指揮官為杭特(Charles N. Hunter)上校。新30師第88團則與「麥支隊」第3營合併為K部隊,由肯尼森(Henry L. Kinnison, Jr.)上校負責指揮。另外還有一支M部隊,是由「麥支隊」與緬甸少數民族克欽人(Kachin)武裝共同編組。
其中H部隊還裝備了新22師的75mm榴彈砲,火力十分強大。為了確保突襲成功,盟軍還動員了大量由C-47運輸機拖拉的CG-4滑翔機,準備將新30師與第14師的官兵運往前線。所以密支那戰役,嚴格來講也是國府陸軍與美軍大規模合作的開端。而在瓦魯班戰役後,國軍在緬北的反攻一度受到雨季影響而暫時陷入停頓。
要等到4月份,雨季緩解,外加日本緬甸方面軍第15軍對英帕爾發動大規模攻勢,英軍需要國軍發兵牽制緬北日軍,於是要求史迪威重啟攻勢。於是在M部隊的掩護下,H部隊與K部隊於4月28日起向主目標密支那機場方向移動,期間他們遭遇日軍第114聯隊第2大隊,雙方展開首度接戰。日軍大隊長大隊長山畑實盛少佐沒有戀戰,短兵交接一陣子後就往密支那撤退。
隨即在80戰鬥機大隊P-40機群支援下,以第50師150團為主力的H部隊於5月17日攻下密支那機場,迫使日軍主力往車站方向退去。接著杭特要求史迪威從後方派出拖拉CG-4A的C-47運輸機飛往密支那機場,將新30師第89團及第14師第42團的部隊緊急運往第一線,準備在麥瑞爾將軍率領下對日軍發起最後攻勢。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從中東路事件95周年看蔣中正與哲連斯基
|
更多文章
)
華語世界的讀者對史迪威跟蔣中正的衝突印象深刻,下意識認為他是個充滿種族偏見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可事實上他與手下愛將麥瑞爾之間的衝突更火爆,史迪威為了維護國軍將士的向心力,還不惜將麥瑞爾撤職。
戰局陷入僵局
不料麥瑞爾誤判局勢,以為密支那只有日軍300人,再加上日軍從被俘虜的國軍口中誤判進攻密支那的國軍僅有一個團,決定放棄原本撤軍密支那的決定。除原來以第114聯隊為主力的密支那守備隊外,還有第56師團第56步兵團團長水上源藏率領第146聯隊趕往增援,他將接替第114聯隊的聯隊長丸山房安大佐擔任密支那守備隊的隊長。
日軍雖僅動員了3,000到4,000人,卻憑藉著在密支那興建的防禦工事,很快給向密支那鎮發起進攻的第150團迎頭痛擊,黃埔軍校第10期畢業的第3營營長郭文軒慘遭擊殺,「麥支隊」的官兵同樣在日軍以及瘧疾的摧殘下失去戰力。中美聯軍攻勢受阻,士氣大受打擊,H部隊的杭特指揮官要求史迪威將軍履行攻下密支那機場後,就讓「麥支隊」成員從前線撤離的承諾。
可是考慮到讓美軍先行撤退,將對國軍士氣產生嚴重不利的後果,在政治上進一步影響同盟國聯合作戰,史迪威不只拒絕杭特的建議,還下令已撤離前線的「麥支隊」傷員和病員返回前線戰鬥。此舉固然挽回了國軍對美國的信心,深知自己不會如棄子被拋棄於密支那,卻使「麥支隊」將士對史迪威積怨累累,戰後紛紛在戰史與回憶錄中痛批史迪威以宣洩自己的憤怒。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史迪威絕非那些在中美斷交後,由台灣官方出版作品中所批評的大美國主義者,其實為了實現自己打通中印公路的心願,很多時候他會犧牲自己美軍將士的性命,甚至脅迫「麥支隊」的特戰精英充當砲灰。麥瑞爾見史迪威「偏袒」國軍,指控第150團的黃春城團長嚴重低估鎮內日軍數量才導致了中美聯軍損失慘重。
眼見麥瑞爾準備將黃春城團長送軍法審判,中國將士對美軍的牴觸情緒即將引爆,史迪威再度做出「偏袒」國軍的干預,以麥瑞爾體弱多病為由將他撤職,改由M部隊的指揮官馬基(George M. McGee)上校指揮全局。不過馬基也不比麥瑞爾精明,一樣只會命令國軍對日軍陣地強攻,使國軍的傷亡不斷增加。
直接降落密支那機場,為國軍提供空中支援的P-40戰機。(美國國家檔案館)
日軍精明的防禦戰術
進入戰爭末期,日軍面對盟軍四面八方的反攻,同樣也運用表碉堡搭配詭雷和狙擊手建立以寡極強的防禦機制。尤其考量到美軍以及美援國軍武器彈藥充足,必須盡可能予以消耗,所有日軍狙擊手將自己綁在樹上,如果他們遭美軍或國軍擊斃,屍體會繼續留在樹上,讓盟軍將士誤以為他們是活著的目標繼續將子彈打到他們身上,從而達到消耗中美聯軍彈藥的目標。
戰時效力第80戰鬥機大隊第89中隊的艾德爾(Philip R. Adair)上校,提起密支那戰役時,表示自己曾經從新平洋機場起飛支援中美聯軍反攻,他表示自己炸掉了兩座橋樑。對於國軍地面部隊的表現,艾德爾在接受筆者電話專訪時給了十分正面的評價,指出他們在與「麥支隊」配合反攻密支那時的表現十分優異。
到了戰役最激烈的時候,第80戰鬥機大隊的P-40戰鬥機甚至直接進駐密支那機場,起飛對城鎮內的日軍進行低空轟炸。可戰機視線受惡劣氣候阻礙無法有效實施攻擊,此外日軍狙擊手在機場周邊活動,對第80戰鬥機大隊的飛行員生命也造成威脅。盟軍固然是掌握了制空權,卻無法藉由空襲從根本上移除有碉堡以及叢林掩護的日軍密支那守備隊。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從中東路事件95周年看蔣中正與哲連斯基
|
更多文章
)
馬基遲遲無力突破日軍防線,卻給國軍造成更大損失,迫使史迪威再度將他撤換,改由自己的參謀長柏德諾(Haydon L. Boatner)准將接手指揮。受到大雨影響,盟軍的攻勢推遲到6月13日再度發起。沒想到此刻水上源藏率領的第56師團援軍抵達,又將胡素將軍指揮的30師擊退。柏德諾一如麥瑞爾將軍,又打算將責任通通推給黃埔軍校1期畢業的胡素。
為了調解中美聯軍糾紛,史達威再度親自造訪密支那,恰巧這個時候輪到柏德諾病倒,於是史迪威順水推舟命令魏賽爾斯(Theodore F. Weasels)准將接替其職務。考量到「麥支隊」人數本來就少,且包括指揮官在內多數人不是累倒就是病倒,他認知到這場戰役終將是一場以國軍為主力的戰鬥,最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被收復後的密支那機場,轉而成為駝峰空運的一個重要轉運站,跑道上還能看到彈坑。(美國國家檔案館)
國軍收復密支那
來自駐印軍指揮部副指揮的鄭洞國將軍,被史迪威賦予了進攻密支那的最高指揮權。國軍將士得到了美軍將領的充分信任,對密支那的作戰亦不再受「麥支隊」綁手綁腳,士氣大幅提升。恰好孫立人將軍指揮的新38師此刻已繞道日軍後方,攻佔孟拱並切斷其補給線。密支那守備隊陷入斷糧危機,再也無力抵抗中美聯軍的持續猛攻。
從7月12日起,駐印軍再度發動反攻,且得到第491轟炸機中隊B-25轟炸機以及第88戰鬥機中隊P-40有力的空中支援。第30師第90團的「土木系」官兵亦搭乘滑翔機抵達戰場,使國軍兵源不斷提升,日軍則是不斷地消耗。7月26日,隨著密支那機場北部為「麥支隊」攻陷,史迪威拿下整座機場的目標得到實現。
緊接著,黃埔第5期畢業的龍天武將軍於7月31日指揮由54軍抽調出來的14師渡過伊洛瓦底江,徹底切斷了密支那守備隊的後方。最後則是前法務部部長羅瑩雪的父親,時任第50師第149團團長的羅錫疇獲得師長潘裕昆將軍支持,組織敢死隊向密支那守備隊據點發起最後的猛攻。到了8月3日,日軍在密支那的防線徹底瓦解,水上源藏與丸山房安只能率領殘軍撤出戰場。
由於日軍第33軍作戰參謀辻政信曾向水上源藏下達死守密支那的命令,深知自己因沒能完成「玉碎」使命的水上源藏在撤退途中自殺身亡,為中美聯軍在密支那取得的勝利畫下句點。這場戰役共計殺傷日軍1,970人,根據時任新編第22師參謀的向華超將軍回憶,史迪威將軍曾親自造訪密支那戰場視察戰果,一一清點日軍屍體確認國軍會報如實後,當面向他比了一個大拇指。
國軍在這場戰役中陣亡2,405人,負傷4,193人,美軍則是陣亡272名,負傷955人,與同時期國內戰場相比已經是非常輕微的代價,和日軍也達到近乎一比一的傷亡比。如果不是因為麥瑞爾、馬基還有柏德諾三人的輕敵,國軍的死亡人數還將更低。與日軍傷亡人數略高於國軍的衡陽保衛戰相比,密支那戰役呈現了截然相反的結果。
史迪威表揚在密支那戰役中英勇表現的國軍將士,他對中華民國陸軍的現代化有不可抹滅的影響,絕不能以中美斷交後,台灣方面出於悲憤情緒的描繪來簡單定論。(美國國家檔案館)
史迪威個人成就的高峰
密支那戰役的結果,證明了國府陸軍將士一如其他盟國將士,只要得到好的訓練、裝備與補給,同樣能在戰場上衝鋒陷陣,贏得勝利。而且過去人們閱讀這段歷史,習慣將駐印軍都歸類為史迪威或者孫立人的人馬,仿佛這場勝利與黃埔系毫無關係。但實際上這看法是錯誤的,因為指揮密支那戰役勝利的駐印軍副指揮官鄭洞國,就是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生。
參加密支那反攻的陸軍各部隊人馬,包括新22師師長廖耀湘、14師師長龍天武、30師師長胡素、50師師長潘裕昆以及第149團團長羅錫疇通通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而且都是以「土木系」為主體。而第14師原本隸屬的第54軍主體,同時正在闕漢騫將軍帶領下反攻滇西,可見整個滇緬戰場都是「土木系」的身影,陳誠才是最大的功臣。
然而黃埔系也好,「土木系」也罷,這場勝利都鞏固了史迪威將軍在同盟國乃至於美軍裡的地位。從中印公路通車以後,蔣中正還是將之命名為「史迪威公路」(Stilwell Road)這點來看,即便是國民政府都無法否定他的貢獻。尤其他一連解除三名美軍的指揮權,就為了維繫國軍將士士氣這點來看,用傳統「種族主義者」的觀點來評論史迪威確實是不公平的。
但是一個令蔣中正難堪的事實是,密支那戰役的勝利終究是在史迪威帶領下取得的勝利,而在史迪威取得勝利的同時,中國戰場的局面卻是一路潰敗。國軍在衡陽的表現固然是英勇,可終歸沒能扭轉失敗的結局,蔣中正在抗戰初期累積的光榮形象,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都激進瓦解,轉而讓中共有了向海內外大搞統戰的機會。
當然在滇緬戰場贏得的勝利,從軍事角度來看對中華民國還是有好處,那就是國軍至少在盟軍最後對日反攻的階段沒有缺席,再怎麼樣表現也不會輸給自由波蘭或者自由法國的軍隊,有成為世界四強的資格,至少形式上是如此。史迪威給蔣中正做了那麼大的人情,自然更有抵氣要求蔣中正將部隊指揮權移交給自已,為自己後來被召回的悲劇埋下伏筆。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從中東路事件95周年看蔣中正與哲連斯基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