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遊戲「機器人大戰」是我最喜歡的RPG系列,1991年開始到現在依然熱門,但地圖砲攻擊卻令人牙癢癢,因為也會傷及自家軍,敵人也不一定會被殲滅,有辦法閃避的留著命繼續拚(僅有少數機器人是選擇性攻擊),總之這種無差別攻擊很不講武德,這就如同政府對中國車導入國產化政策,反正砲一開能閃能躲或死路一條就看各人造業。
見不得人好卻沒有自我檢討改進,反而是想方設法出賤招致對方於死地,商場如戰場花招百出司空見慣,但這種招式不僅沒品也是最致命,這回限制中國車導入台灣國產化一事市場反應呈現正反兩極,但也因此傳出所謂的「陰謀論」,但這是政府大開地圖砲還是有其目的?這樣的後果最終是否又要全民承受更大的買車壓力?
政府在八月祭出「國產車自製率」政策後攪亂不少摩拳擦掌的業者一池春水,雖說針對的是「中國車」,打著「扶持汽車相關產業發展」的大旗,實際上台灣目前包含模具廠、零組件廠如果和過去相比確實少了很多,有許多不是轉型就是金盆洗手,而這一切的肇因必須要談到WTO。還記得當年加入WTO時政府相關單位信誓旦旦地說車價會降,民眾也傻呼呼地信以為真,結果呢?車價越來越高不說,就連向來的平價國民車已經不再親民,幾乎起跳價格都是70萬起跳,原本五字頭的房車也變成八字頭;長期以來要求的自製率也不見了,在世界工廠與成本獲利至上的前提下,乾脆從其他地區或國家進口零組件來國內組裝,成為民眾和政府眼中的「國產車」,而消費者在薪資跟不上通膨速度下,也只能成為廠商的殂肉任人宰割。
車迷注意!《風汽車》粉絲團開張囉,快來按讚追蹤成為VIP車迷,掌握最新全球車訊!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Autos
長期以來台灣只有汽車產業沒有汽車工業,相信這點應該沒有人會反駁,因為要有汽車工業就必須具備自主開發引擎、底盤平台、變速箱這三大要件,回顧整個台灣汽車的發展史,這三項似乎沒有一項是自己動手來,如真要說起來也只有工業院設計的1.2L引擎(中華威力上用的那顆),和由LOTUS設計、華擎生產製造的GS1(Green System 1)引擎(LUXGEN M7/U7上的2.2L渦輪心臟,以及重新調校後裝在S5的1.8/2.0L),市場評價如何大家心知肚明。但何以至今沒有什麼發展?這當然和政府長期政策及獨特的政治氛圍有關,有關這些就不多論述。 (相關報導: MG HS、MG4、Maxus G50 Plus會被終結停售?陸車來台組裝15~35%自製率之三種結果 | 更多文章 )
雖說MG以散件來台組裝以國產身份來台銷售,但對於廠商來說這也是一大豪賭,畢竟沒有人知道是勝是敗,然而單純的車系編成、配備滿載又充滿競爭力的價格策略、以及產品適切地吸引消費者,在充斥高車價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也讓許多品牌受到不小壓力,然而正是這股壓力也無形中影響政府政策;倘若當初MG在台灣的銷售狀況不佳,或許政府也不會祭出法條伺候,更不會其他人想分一杯羹。一如業界知情人士表示:「每個人都知道零組件在地化能活絡本土產業,但經濟規模太小確實不符合成本,縱使全球化、世界市場是趨勢,而且光開模費用就不符合成本,再加上加入WTO後所有國產車廠多從國外進口零組件,充其量只是來台組裝,原本的模具廠不是轉型就是退出,試問在這個節骨眼是要去哪裡找人開發模具?只能說政府的政策太過草率,完全是顧前不顧後!」而且當工廠的稼動率不足時,勢必會有裁員的事情方發生,屆時不僅是失業也會造成社會問題,這可是會讓人頭殼抱著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