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08課綱有很多問題,引起很多爭論,以科別來說,除了國文之外,其實歷史的問題更嚴重。筆者希望大家儘量從歷史專業的角度來討論,儘量減少政治因素的爭執。
筆者之前參加研習時,曾聽到其他學校歷史老師說:「為什麼要把原來的課程內容解構?」也曾聽學生強烈抱怨說:「國中歷史按照時代來講比較清楚(她國中時是舊課綱),高中按照主題來講很亂,跳來跳去。」學校其他科老師說她以前對歷史也蠻有興趣的,但是看了她小孩的歷史課本,尤其是第二冊東亞史,覺得很驚訝、很感歎:「歷史課本怎麼會變成這樣?」
其實按照時代順序講,或按照主題來講,各有優缺點,甚至有些課程內容比較適合按照主題來講,以前高中的文化史、選修歷史也是主題式的。但以前是部定必修先按照時代順序講,學生先有基本觀念後,文化史、選修歷史再按照主題講,這樣學生比較容易進入狀況,而且這些主題也大多是部定必修講得比較少的。
有人可能會說國中是按照時代順序講,所以高中按照主題講,學生應該可以進入狀況。但因國中講得很簡略,尤其108課綱的國中東亞史,學生的基本觀念很弱,高中很難進入狀況。而且就算高中要按照主題講,也應該挑選重要的主題,儘量「完整有系統」的講,現在的問題就是只挑選了幾個次主題,非常不完整。
歷史的內容按照主題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大類,每個大主題下面可再分出一些次主題,如政治可分為內政、對外關係、制度等,經濟可分為農、工、商業、交通等,社會可分為民族、族群、社會階級、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等,文化可分為語言文字、學術思想、教育、文學、史學、藝術、科技、宗教等。
二、高中歷史課綱的問題與建議
108課綱學習內容的表述方式包括主題、項目、條目三個層次,這種表述方式太簡略了。課本大多以主題為篇,以項目為章,以條目為節,所以條目的後面應該要再列出具體內容。以前舊課綱包括單元、主題、重點、說明四個層次,說明部分寫得比較詳細、具體。從新課綱比較看不出具體的課程內容,所以各版本課本的內容差異比以前更大,升學考試命題也比較難掌握具體的內容。
高中歷史課綱的主要問題如下:(1)「部定必修」時數太少,許多重要內容被刪減:舊課綱部定必修是8學分,新課綱減為6學分,很多重要內容被刪掉,學生缺乏完整的學習。(2)「歷史探究與實作」2學分太多了:高中生是一般人,不是歷史系學生,不需要花2學分上探究與實作,這2學分應該還給部定必修。(3)「加深加廣選修」的主題與內容也有一些不妥當的地方。
(一)部定必修第一冊「台灣史」:
2.經濟部分,課綱的條目是「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和「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只有商業和農業,遺漏了工業,所幸各版本課本都有寫到工業。其次,最好是改為按照時代順序,把同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一起講,否則學生會覺得跳來跳去。
3.課綱把政治史放在最後面,但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政治史應該放在最前面,因為台灣的歷史分期都是因為政權轉變,所以政治史是台灣史的核心,通常是政治變遷導致經濟、社會、文化的改變,先講政治史再講其它主題,會比較順。大多數課本也略做修改,把政治史提前到族群之後來講。
4.政治部分,主題是「現代國家的形塑」,項目是「臺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和「追求自治與民主的軌跡」,似乎只著重現代史,所以某版本課本,幾乎只寫日治時代和中華民國時代,而鄭氏時代和清治時代都沒寫到,不過幸好大多數課本仍有寫到鄭氏與清代。其次,如果按照「條目」來講述,時代就會跳來跳去,日治時代、中華民國時代,又日治時代、中華民國時代,學生就會覺得為什麼同一個時代的事不一次講完?因此政治史應該按照時代順序講就好。
5.其實新、舊課綱的台灣史都是2學分,時數並未減少,內容不太需要做刪減,只是改為按照主題來講,還是應該「完整有系統」的講。最好是先分四大主題,每個主題就按照時代順序來講。
(二)部定必修第二冊「東亞史」:
1.新課綱的東亞史,三個主題是「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現代化的歷程」,大致上前兩個主題是古代史,但很不完整,很多重要的事件、人物和次主題都沒講,下面再繼續說明。
2.主題一(G)「國家與社會」,項目a是「國家的統治」,條目分為「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戶籍、土地和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這裡不是講一般的政治史,主要是講一些制度,對學生來說比較枯燥無聊。
3.主題一的項目b是「社會的組織」,講一些宗教、世族、宗族、秘密會社等,算是社會史,但也不太完整。
4.主題二(H)是「人群的移動與交流」,內容很雜亂,講到很多民族和地區,很多事情又沒頭沒尾,學生很難搞清楚。還要講日本人、朝鮮人、越南人的移民,這些大多和台灣沒關係。以前有人說我們的歷史為什麼要教那麼多跟台灣無關的東西?那新課綱為什麼要這樣?
5.課綱的大問題是,中國史古代部分沒講政治史,只講一些制度、社會史,但這些主題的歷史演變通常有政治史的背景。因為沒有先講政治史,所以老師講這些地方時,就必須先講一下它的歷史背景。但這樣的政治史是很零碎的,學生對這些主題也比較難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前面應該要先講政治史,再來講這些主題的歷史。
6.新課綱似乎刻意把中國歷史縮短。國中是從商朝開始講,前面的史前時代、三皇五帝和夏朝都不見了。可能課綱制訂者認為商朝有甲骨文,才是信史時代的開始,三皇五帝和夏朝都只是傳說時代,不用講。其實三皇五帝雖是傳說,但炎、黃、堯、舜也很重要;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許多跡象使很多學者認為夏朝應該是真實存在的,這些都對後世影響很大,應該要講。高中是主題式,各項主題不太一樣,有的主題只從西周開始,連商朝也不見了,有的主題甚至是從春秋戰國或秦漢才開始講。
(相關報導:
風評:拒中央出資救房,中國經濟續低更長
|
更多文章
)
7.但課本對待日、韓、越三國就不一樣了,課本的年表大多是把中國歷史縮短,把日、韓、越三國歷史往前拉,呈現出四國歷史時間差不多長的狀況。課本日、韓、越三國的早期歷史大多是依時間順序講,不是按照主題講。有些課本從史前時代開始講,從進入農業社會開始講,但出現農業只算是新石器時代,歷史時代是從發明文字開始算的。各版本課本的日本史年表大多列出繩文時代和彌生時代,但這兩個時代其實都是史前時代。有的課本還講到神話傳說,如日本的神武天皇,韓國的檀君朝鮮,越南的文郎、甌雒。為什麼會雙重標準?
8.主題三(I)是「現代化的歷程」,講近現代史,也非常簡略,學生應該都觀念很模糊。而且由此可見,所謂的主題式其實只是古代史,近現代史還是按照時間順序講的。
9.主題三項目b的條目3「區域合作與經貿統合的追求」,各版本課本都寫到東南亞,甚至亞太地區。此時這本課本已經不只是「東亞史」了,而是變成包括東亞和東南亞的「大東亞史」,但其中東南亞史也只是一些片段而已。
總之,東亞史不是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大主題「完整有系統」的講,只是挑幾個次主題來講,所以很多重要的內容都不見了。政治史主要是講制度和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漢族建立的朝代政治史幾乎都沒講。經濟史和文化史只在「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的部分零星講一些,非常不完整。社會史也有很多東西沒講到。政治史和文化史,本來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可以講,提升一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因課綱沒有,所以可能沒機會講,很可惜,這導致東亞史的內容大部分是比較枯躁無聊的。
我們看看目前市面上的兩本《東亞史》,美國霍爾科姆(Charles Holcombe)和日本宮崎正勝的著作,都是按照時代順序寫的,雖然各有一些缺點,但大致上是完整有系統的。如果有學者寫一本《東亞史》,是按照108課綱來寫的,應該會被大家嗤之以鼻吧!
(三)部定必修第三冊「世界史」:
這一冊大致上仍是按照時代順序講,不是主題式,但問題也很嚴重。
1.上古時代,亞、非兩洲的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波斯等文明都不見了,不過有些課本有簡略提到一些,但實在是很簡略,所以也沒什麼作用。
2.希臘、希臘化、羅馬等文明只講神話與哲學:這裡很奇怪,中國史不講傳說時代,歐洲史卻要講神話,但神話並不是歷史,這又是雙重標準。不過神話可以算是文化史的一部分,但不用做為課程主要內容。其次,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史也很重要,新課綱卻都不講,所幸有些課本還是寫了一些,但是也非常簡略。
3.主題一(L)項目b的條目3「民主傳統及其現代挑戰」,在課本中可能只是一節,但內容實在太多,可包括英國的議會政治、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十九世紀的民主發展、義德統一、一次大戰、戰間期、二次大戰等,這些事情很重要,但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事件課本只能簡略帶過,學生將缺乏清楚的了解。有些課本則稍做調整,刪掉一些,或將兩次大戰移到後面。
(相關報導:
風評:拒中央出資救房,中國經濟續低更長
|
更多文章
)
4.過度以西方為中心:(1)如前述的刪除上古時代的亞非文明。(2)之後的亞、非、美洲,除了伊斯蘭世界之外,都不是從他們自身的立場來講,而是放在主題二(M)的項目b「西方與世界」來講,條目有「歐洲與亞洲的交流」、「歐洲與非、美兩洲的交流」,大多沒講西方勢力入侵之前,亞、非、美洲的歷史與文化,而只是西方擴張史。(3)全部16個條目,完全是講西方的有6個,主要是講西方的有6個,講伊斯蘭世界的有2個,其它2個也跟西方有關係,所以整本世界史大多是西洋史。雖然世界史中,西洋史占很重要的比重,但新課綱這種世界史實在是太過度了,而且是不符合東亞視角的。
整體來說,這個世界史非常不完整,很多重要的內容都沒講,或是很零碎、很片斷。政府一直在推動國際化,而世界史的知識就是國際化的一項重要的基礎能力,108課綱的世界史非常不利於我國推動國際化。尤其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但東南亞、南亞和大洋洲的歷史講得非常少,如果國人對這些地區非常不了解,對推動該政策恐怕也不太有利。
(四)加深加廣選修:
這部分包括「探究與實作:歷史學探究」、「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科技、環境與藝術的歷史」。
1.「歷史學探究」2學分太多了:高中生是一般人,不是歷史系學生,不需要花2學分上探究與實作,而部定必修6學分實在不夠,這2學分應該還給部定必修。可在部定必修每冊利用一節設計一個小探究,或第四冊後面利用一、兩週設計一個小探究即可。地理和公民與社會兩科也有類似問題。
2.族群、性別、現代戰爭與國家暴力,這三個主題講得太細了,每個主題兩章有點太多了,一章即可。
3.環境的部分:(1)「物種與文明」和第三冊很多地方重複。(2)這裡包括「育種技術」和「石化產業」,但歷史課為什麼要專節講這兩個主題?好像變成生物和經濟地理,應該刪減。
4.對比之下,更顯得部定必修刪掉太多東西了。如果部定必修是主題式,可以把一些主題移到加深加廣選修。
6.部定必修每冊是2學分,加深加廣選修每冊是3學分,結果學分數少的部定必修課本經常比較厚,學分數多的加深加廣選修課本經常比較薄,這真是一件怪事!可見部定必修內容比較多,6學分根本不夠,應該恢復為8學分。
7.新課綱有些課程名稱太長,行政作業和稱呼都非常不方便,應該簡化。學校課表的課程名稱最多大概只能呈現八個字,超過八個字很麻煩,很難處理。如「探究與實作:歷史學探究」,含標點符號長達11個字,應該簡化為「歷史探究與實作」即可,不過最好是把這門課廢掉。「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科技、環境與藝術的歷史」,含標點符號都多達11個字,每個課程名稱都包括三個主題,但是很難記,稱呼很麻煩,以前叫做「選修歷史一」、「選修歷史二」,比較簡潔。其它科目也有類似問題,地理的「探究與實作:地理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含標點符號長達17個字;公民的「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含標點符號長達15個字,真是整人!我們都簡稱為「地理探究」、「公民探究」。
三、進一步申論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困惑),思而不學則殆(危險)。」歷史課要教的包括歷史知識和訓練思考,思考當然很重要,但基本知識也很重要,兩者不可偏廢,不能只強調思考,而忽視基本知識。缺乏基本知識的人,沒有能力思考。新課綱太矯枉過正了!
(相關報導:
風評:拒中央出資救房,中國經濟續低更長
|
更多文章
)
不要以為那些基本知識是老掉牙,它們對學生來說都是基本的、新鮮的。念歷史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是怎麼來的?我們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但是新課綱沒有這種功能。而且高中生是一般人,不是歷史系學生,應該教比較基本的、比較重要的歷史知識,不要教太多太學術的東西。有些學術界熱門的東西,高中生未必需要,有些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無聊的。
歷史課當然要訓練學生思考,但是並非新課綱的架構才能訓練思考,舊課綱的架構就不能訓練思考;不是東亞史才能訓練思考,中國史就不能訓練思考。而且新課綱東亞史的課程內容比較枯燥無聊,學生看不下去,怎麼會想思考?
訓練思考和培養核心素養能力為什麼一定要刪減必修、增加選修?兩者之間並無一定的邏輯關係。
有人說:「過往『完整教完通史』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筆者不同意這種說法,教科書本來就應該「完整有系統」,如果沒有「完整有系統」,沒資格做教科書。當然,時數有限,沒辦法講太多,但應該要有基本的完整。
有人說現在網路資訊發達,課本不用教那麼多知識點,學生網路一查就能獲取那些知識。但問題是學生會主動去查那些歷史知識嗎?不會,除非老師要求他們去查,因為他們使用電腦和手機時,大部分是以玩樂為主。其次,如果學生缺乏基本知識,他們查的時候,有時資料很多,他們很難快速掌握重點;而且網路資料也可能有錯誤,他們經常難以辨別。第三,人要先有一些基本知識,有需要時再多找一些資料做深入的了解;如果沒有基本知識,緊急需要時才去找資料,來得及嗎?
有些人喜歡說:「不要小看學生,學生有無限的潛能。」但是不要只看到明星高中學生多麼厲害,全國還有很多中後段高中。也不要只看到厲害的學生,他們只是少數,這個社會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事實上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被動的。
有人說:「德國沒有教文藝復興,好像也不會怎麼樣,他們也活得好好的。」筆者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在德國史上,文藝復興不算很重要,我們教歐洲文藝復興也不太會講到德國。周惠民著的《德國史》(三民)沒有專門的章節講文藝復興,甚至連一段都沒有;賴麗琇著的《德國史》(五南)有兩冊,內容比較多,也只有一節講「日耳曼的人文主義運動」,講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幾個人,而這些人在歐洲文藝復興史上,大多是比較次要的人。16世紀初,德意志就開始宗教改革的浪潮了,所以在德國史上,文藝復興時間比較短,重要性比較低。因此,教德國史不講文藝復興還可以。但是教歐洲史可以不講文藝復興嗎?如果德國的歐洲史也不教文藝復興,這樣妥當嗎?我們要學他們嗎?
學術和教育應該要儘量客觀公正。改革是要往好的方向改,而不是往壞的方向改。筆者的看法並非單純想恢復國編版或舊課綱的架構,而是認為從前的優點應該保留,架構和內容當然應該與時俱進的做調整。
四、其它建議
新課綱高中歷史號稱改採主題式,但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部定必修其實只有台灣史和東亞古代史改採主題式,東亞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仍然是按照時間順序講,選修則本來就是主題式的。筆者贊成高中儘量採用主題式,因為一直以來,很多人覺得國中、高中都按時間順序講,架構和內容有許多重複。按時代順序講,或按主題式講,各有優缺點,可相輔相成,而且可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歷史。如果國中按時代順序講,高中按主題式講,也可稍微避免國、高中重複的問題。
(相關報導:
風評:拒中央出資救房,中國經濟續低更長
|
更多文章
)
但是為何新課綱的東亞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仍然是按時代順序講,而不是照主題式講?筆者認為可能是因為要按主題講,國別史比較單純,比較適合,區域史或世界史則因範圍較大,國家較多,各國、各地區的發展狀況很不一樣,比較難按照主題講。而東亞古代史表面上是按主題講,其實主要是中國古代史的部分如此,日、韓、越三國則大多是按時間順序講,這三國雖然也有講人群的移動與交流,但如前所述,這個部分可以刪掉。
因此筆者建議三個分域應該恢復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日、韓、越等國移至世界史,理由如下:(1)東亞史包括中、日、韓、越四國,有的課本還包括蒙古,課本有時還會講到東南亞,採主題式比較不適合,比較難「完整有系統」;中國史為單一國家,比較適合。(2)因中國史時間較長,有很多朝代,內容也很多,有些學生已經覺得有點複雜了,再加上日、韓、越等國,顯得更雜亂。(3)台灣人畢竟是華人,我們的文字是中文,我們的主要知識來源之一是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因此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應該要有一定的了解,應該「完整有系統」的學習,先講政治史,再講制度、經濟、社會、文化史。(4)不了解中國史,就不知道我們是怎麼來的?我們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我們和對岸為什麼會有這麼複雜的關係?
很多國中歷史老師也覺得新課綱不好。新、舊課綱國中歷史都是6學分,要修改沒有很大的問題。舊課綱國二是中國史,新課綱國二也改為東亞史,一開始就是「商周到隋唐」,包括的時間太長了,很多基本的、重要的內容都不見了,講得很模糊。後面宋元、明清也一樣講得很模糊,這樣非常不利於與高中課程銜接。應該大致上恢復舊課綱的架構,恢復為中國史,按照時代順序講,分為十個時代,內容稍微修改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