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防部周一(22日)展開為期5天4夜的「漢光40號」實兵演習,項目包括台灣本島反登陸、反空機降操演,以及金門、澎湖、馬祖等外島的實彈射擊。
此次年度軍演因台海兩岸關係日趨緊張受到更多國際關注。有分析推測,美國對演練項目設計有所建言; 北京近日還沒有公開評論。
今年軍演首度進行「無劇本、實戰化」演練,改變過去「按表操課」的演習模式,被視為「歷年來最接近實戰」的演習。 BBC中文訪問軍事學者,為您梳理五大關鍵看點。
「無劇本」實戰化演練
今年台灣軍方強調演習「無劇本」,讓演練更貼近實戰。而所謂的「無劇本」並非零準備,而是不讓官兵事先知道狀況,可以理解為有劇本但不劇透。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對BBC中文指出,以往部隊會知道幾點幾分會有什麼狀況,可以事先反覆演練,但今年「部隊不會知道考題要考你什麼,必須隨時處在一個戰備狀態」,藉此考驗部隊整體的應變作戰能力。
今年演習也落實24小時不間斷訓練。揭仲表示,以往漢光演習會把24小時訓練濃縮在每日5、6 個小時,但實際發生戰爭時,不可能太陽下山就結束作戰,特別是面對強調「夜間作戰」的解放軍,更應加強夜間訓練。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本次漢光演習「軟件重於硬件」 (素質訓練終於兵器訓練),重點是作戰觀念與軍隊組織文化的改革,透過演習方式的升級,「將軍隊的潛力釋放出來。」
考慮到「無劇本」操演的安全性,台灣本島實行「實兵但不實彈」的模式,因為部隊的演習區域可能就在住宅區或一般道路上,雖力求真實,但也顧及民眾的安全。在外島則是維持實兵實彈。
取消假想敵對抗與火力展示
按照慣例,演練會由陸軍特戰指揮部、海軍陸戰隊,扮演攻擊軍(紅軍),與防守軍(藍軍)展開對抗。今年則取消在台灣本島的紅藍對抗,讓從前常常扮演「假想敵」執行攻擊的部隊,可以專注演練本來應該做的防衛任務,研究戰場的地形、研擬戰術位置。
揭仲分析稱:「過往的火力展示與紅藍對抗過分想要強調國軍正面形象,在場景跟程序的安排上就做了很多脫離現實的設計。」 比如, 他說,紅藍對抗最後總是紅軍敗北、沙灘上成排戰車向海面射擊也脫離真實戰爭情境。
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表示,不需要進行能夠事先預演的對抗式操演,防守軍(藍軍)更可以著重在應對國防部給出的真實情境。他還澄清說,取消原因與台海局勢、軍事對峙敏感程度無關。
但在野的民眾黨立委林憶君批評,取消對抗演練的實兵演習是「對空氣揮拳」。揭仲也指出,國防部應該進行的是「沒有劇本」的「實戰化自由對抗」,這樣才能看出在面對敵軍不停找打擊漏洞時,我方軍隊真正的應戰能力。
蘇紫雲則認為台灣的演習重點是「防衛」,不是「進攻」,台灣應該專注執行自己最需要練習的項目,北京的反應不該是演練項目設計的考量。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漢光40號演習—境外物資接轉訓練的重要性 | 更多文章 )
他說,實兵演習屬於漢光演習的第三階段,在今年四月舉行第二階段「電腦輔助兵棋推演」時,已經進行假想攻擊軍「紅軍」入侵的兵推演練。第三階段實兵重點,在於現場演練而非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