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鎨澂觀點:馬克宏人馬贏得國民議會議長,但組閣僵局仍難解

2024年6月30日,投完選票的法國總統馬克宏正準備離開投票所。(美聯社)

馬克宏階段性勝利:贏得國民議會議長席位

7月18日,新一屆法國國民議會依憲法規定,首次集會。在三輪投票後,馬克宏陣營的布朗恩琵薇女士(Braun-Pivet)勝出為議長。這是馬克宏的階段性勝利,在改選失去許多議席之後,仍維持住改選前的國民議會議長位置。今後在立法議程上,馬克宏可擁有一定影響力。

然而組閣情勢依舊混沌不明,此役讓馬克宏的發言權重增加,但達不到決定性效果。蓋議長勝出,未必代表總理也勝出,仍要看國會三大政治力量的合縱連橫結果。不過左派議長吞敗,若繼續爭吵依舊,那麼馬克宏應可任命他的人馬擔任總理,而馬營總理會走在這樣一條鋼絲上:左派裂解不團結、極右派與左派又難以團結倒閣、右派共和黨在倒閣案善意棄權,在隨時面臨倒閣動議的局勢執政。

此一格局,實與2022年5月馬克宏連任迄今,未掌握國會多數的態勢相似,但仍有關鍵不同:因為馬克宏重挫(上屆250席,本屆168席),減少了82席,盟友共和黨也減少席次,所以上屆「馬克宏+共和黨」為311席,超過半數的289席;現在兩者相加只有235席。自馬克宏連任伊始的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19個月間,針對同一位波娜(Borne)總理,縱使在野黨發起28次倒閣,是第五共和以來,遭受最多倒閣動議的總理,可謂驚濤駭浪。正因共和黨都不投票支持倒閣(法國憲法第49條第2項規定,倒閣動議的贊成票,必須達到議員總數的二分之一,始為通過,與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相當),以致倒閣案始終達不到半數,無一成功。是以其他在野黨痛批,共和黨其實是執政黨。此言不虛,因為馬克宏的多位重要部長,都出身自共和黨。然而今昔情勢已殊,現在兩者相加只有235席,比上屆更脆弱、更不穩定。是以識者皆憂,法國難以統治,恐將重蹈第三、第四共和覆轍,破壞了戴高樂為終結政黨爭鬥亂象,而辛苦締造的第五共和。蓋法國的局勢甚為險峻,主要是國債高築,利息支付沈重,對國家資源的籌措與運用,是致命的影響。理應有一強有力的政府,合理編列預算,應付內外危局才是。但現在政府弱勢,難以整合國內意見,對於持有國債的外國債權人、有意願投資法國的國內外投資者、以及法國國民來說,難說是好消息。

左派「新人陣」若不裂解,馬克宏勢必與左派合作----不論以何種形式

6月9日解散國會是馬克宏的豪賭。他賭最優可以小贏,賭次優只是小輸,而他認為無論如何,仍可穩居國會第一大勢力。可是他畢竟失算了,不僅重挫,而且淪為第二勢力(168席),那麼組閣的主動權,第一大勢力左派「新人民陣線」(『新人陣』182席),就有更多的喊牌動能。 (相關報導: 風評:蘿蔔跑太快?科技與生計衝突,中國與世界的大哉問 更多文章

馬克宏起初拒絕總理阿塔爾,在敗選後的辭職(7月8日)。此舉引發許多憲法學者的批評,他們認為馬克宏應遵照法國第五共和憲政傳統,「合理化內閣制、半總統制」的憲政精神,國會改選完,不論總理所屬政黨勝選、敗選,總統必須接受總理辭職。總統若要慰留總理,也必須先接受總理辭職,然後可再任命同一位總理。同一個人可以留在總理位置上,但是辭職動作必須完成,因為新民意、新國會已經產生,總理必須也重新任命,表示總理向新民意的國會負責,以及政府對新民意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