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盛觀點:藍白合作啟動2026/2028反綠陣線的關鍵

藍白政黨同上凱道「戰獨裁」。(劉偉宏攝)

2024年選後,民進黨在立法院僅取得少數席次,卻因總統勝選而繼續掌控中央大權。在這種「少數總統 vs 多數國會」的政治張力下,國會運作出現嚴重對峙。藍營與白營如何在這種情勢中重組戰線,既監督執政,又推動自身布局,是當前台灣政局的關鍵觀察點。

近期國民黨台北市長蔣萬安提出「倒閣」主張,黨主席朱立倫則高調喊出「罷賴」構想,顯示藍營正積極尋求擴大反綠聲勢的可能性。本文試圖分析:這兩項戰略如何互補?又如何推動在野陣營為2026年地方選舉及2028年總統大選提前鋪路?主要論述有下列三點:

一、倒閣與罷賴:雙軌操作的戰略想像

倒閣,作為憲政體制內的制衡工具,是立法院依法對行政團隊的不信任投票。藍營若能整合在野力量發動倒閣案,無論結果是否成功,都能創造監督印象,向中間選民傳遞「理性問政、勇於監督」的形象。相較之下,罷免總統賴清德雖門檻極高,但其政治能量與象徵意義卻遠大於倒閣,具有高度動員性與群眾情緒牽引力。

兩者不應互斥,而是應該「內外兼攻」,倒閣主打制度戰,罷賴則掀起民意風潮。藍營若能設定節奏:先以倒閣為議題探測、測試白營立場,後再轉入罷賴的社會動員,將有機會形成一波持久戰,維持反綠情緒熱度,進而影響未來兩次大選。

二、白營關鍵:如何爭取民眾黨的配合?

這場反綠攻勢,國民黨無法單打獨鬥。雖然藍營在立法院席次為最大黨,但倒閣需過半、罷賴更需民間支持與議會同調。民眾黨的立場與態度因此成為關鍵變數。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已公開表態,對倒閣持保留態度,認為「倒閣救不了台灣」,若要真正制衡,應指向賴清德本身。他強調要結合民間力量,對抗民進黨執政的專制傾向。這顯示白營並不反對反綠行動,但強調「焦點要放對」,且須保有其獨立性。

因此,藍營若要取得白營合作,須遵循幾項原則:

1.不搶話語權:讓白營有角色與發聲空間,避免讓民眾黨淪為「小藍」。

2.共享戰略目標:倒閣若以政策失敗為主軸,如能源、治安、財政,較能引發白營共鳴。

3.分進合擊,不強迫站隊:罷賴行動可設計為社會運動,由地方、民團發動,白營可選擇觀望或技術性支持。

若藍白在策略節奏上達成默契,即使不全面結盟,也能形成「抗綠共識」,建立在野陣營的政治節奏主導權。

三、倒閣與罷賴:對2026與2028的助益

對2026地方選舉而言,這波倒閣/罷賴操作可望凝聚在野基本盤、擴展社會能見度,並藉此攻擊民進黨地方執政的無能或傲慢。例如透過中央政策的地方影響(如治安惡化、用電不穩)作為批評點,有助於反攻南部、拉抬議員選情。

此外,在操作過程中,也能讓地方首長或議員有機會參與公共論述,打造新一代反綠明星人物,為未來政治進階鋪路。若在2026取得地盤優勢,將直接影響2028大選的區域動能。

對2028總統大選而言,倒閣與罷賴皆可鋪陳政黨輪替的「正當性敘事」——即民進黨不再代表進步,而是權力過度、治理失效,應予下架。若蔣萬安能藉倒閣建立「在野戰將」形象,或朱立倫能在罷賴中展現纏鬥力,都可能影響藍營總統提名動態。同樣,若民眾黨角色掌握得宜,也可藉此進一步壯大自身選民結構,黨主席黃國昌成為柯文哲接班人的正當性更加充足,也可為白營新世代人選鋪路。

當然,倒閣與罷賴操作非無風險,如何避免反噬?

首先,民眾可能政治冷感:若倒閣或罷賴被操作得過於戲劇化、流於情緒性,可能被中間選民視為「政治鬥爭」,反而削弱改革者形象。

其次,藍白若協調失敗,恐陷內鬥:合作若變成搶功、互相指責,會讓選民對在野整合失望,進而強化綠營對手。

再者,綠營可能反制操作:若綠媒或網路側翼以抹黑、抹紅或抹黃方式鎖定藍白陣營指標性人物來大肆宣傳,賴清德反而可鞏固民意、訴諸被迫害論述,反轉情勢。

因此,藍營須謹慎設定行動節奏、避免過度個人化、並結合政策論述,才能真正讓倒閣與罷賴成為「選舉前哨戰」,而非「情緒性反撲」。

總結來說,反綠不是目的,而是重建治理的起點。倒閣與罷賴不該僅被視為選舉操作工具,更應是反映民意焦慮、重新設定政治議程的過程。在野陣營若能以監督為核心,以民意為後盾,以合作為基礎,將有機會不僅擴大反綠聲勢,也建立自身的治理正當性,為2026與2028鋪設真正的「重建之路」。 (相關報導: 李震華觀點:無良司法─罷免連署非必要之「政治羈押」 更多文章

*作者為佛光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