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央行最新統計,以房貸為主的家庭部門借款餘額與GDP的比重,在2023年底衝破9成,而今年新青安引爆房市熱潮與房價高漲,將使得我國家庭債台高築的情況更形惡化。
根據中央銀行最新一期《金融穩定報告》,2023年底家庭部門借款餘額21.25兆元,占GDP比重衝破9成,年增率回升至6.38%,借款餘額相對可支配所得總額的倍數升至1.55倍,家庭借款還本付息金額相對可支配所得總額比率也升至48.72%,可見家庭債務負擔及短期償債壓力增加。而新青安引爆房市熱潮,除了衍生轉租、人頭戶等違規亂象,同時也因為買房門檻變低,外界擔心吸引「自不量力」的小白搶著上車,等到寬限期後才驚覺肩上的房貸難以負荷,使得我國家庭債台高築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家庭負債三級跳 房價推了一大把
據了解,「家庭部門借款餘額」指的是家庭部門向存款機構、信託投資公司、壽險公司、證券金融公司及證券商的借款及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如果加上民間借款,其實家庭負債占GDP比重早已超過9成。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20年家庭負債18.2兆元,占GDP比重來到91.4%,隨後2年家庭負債一路衝破20兆元,雖在經濟成長的同時占GDP比重略有下滑,但還是維持在9成以上,而在20年前、10年前,這項比重也不過7、8成之譜,顯見這些年來經濟表現固然不錯,卻也追不上家庭負債攀升的速度。
家庭負債三級跳,主要原因自然和房價高漲脫不了關係,畢竟以央行公布的消費者貸款餘額而言,購置住宅貸款占比就超過8成,而且近年也有逐漸走高的趨勢。
對照內政部相關數據,住宅價格指數從2012年底79.75升至2022年底127.51,漲幅將近60%,同期間的房價所得比從7.79倍升至9.61倍、貸款負擔率從32.78%升至40.25%,其實反映的都是同一件事。
正值而立之年的阿豪,3年前考量家中幼兒逐漸長大,需要更寬闊、舒適的生活空間,於是和老婆決定擺脫住了好幾年的小套房,湊齊頭期款在桃園市重劃區以每坪「2字頭」買下預售屋,並於2022年底順利入住。
隨著近年房價飆漲,周邊建案已經站穩「4字頭」行情,面對親友紛紛恭賀當年做出正確決策,阿豪只能苦笑,「慶幸有早點買啦,不然現在就買不起了,但對我們來說,房價漲了多少只是紙上富貴,倒是這幾年又通膨又升息,壓力越來越沉重。」 (相關報導: 軍公教加薪,有我的份嗎?政府領跑企業上不上車 主計總處調查洩殘酷真相 | 更多文章 )
房產增值當然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可以向銀行增貸資金靈活運用,但像阿豪這種上有老、下有小,好不容易咬牙買房只求有片瓦遮頭的小家庭,每月付完房貸、日常開銷可能所剩無幾,難以承擔多餘的投資風險,因此不敢貿然增貸,畢竟利息能省一點是一點,類似如此情境的自住客也不會只是特例。
「貸款負擔率」為計算中位數所得家庭購買住宅時,每月支付房貸金額占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的比率。一般而言,貸款負擔率在3成以內代表可「合理」負擔房價,如果負擔率越高,代表家庭可以負擔房價的能力越低。
「房價所得比」則是中位數住宅價格÷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代表必須耗費多少年可支配所得,才買得起一戶中位數房價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