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剛剛好─ Suzuki全新Swift試駕

一切剛剛好─ Suzuki全新Swift試駕

2004年,Suzuki推出將其定位為「全球戰略車款」的新時代Swift,行銷全球,以緊湊的車身尺碼與實用性,廣獲好評,成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化日本小車,至今累積銷量超過900萬輛。2023年Suzuki在日本移動展中以準概念車身分發表新一代Swift,並在2024年初開始上市販售,台灣則在7月正式引進。

 

在SUV、CUV盛行的年代裡,傳統定位的房車、掀背車市場空間不斷被壓縮,尤其在台灣市場,加上人們、尤其台灣消費者,都陷入尺碼迷思,當今的新車尺碼不斷放大,車長四米以內的小車接近絕跡;但審視一輛車的多數日常使用狀況,實際乘坐的人數並沒有增加,多數時候一輛車加上駕駛者還是僅乘載一至二人,所以買一輛尺碼那麼大的車,無論是占用的空間,甚至無處可用的大動力,其實都是一種浪費。所以Suzuki在開發Swift時就以「極致剛好」的造車理念,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將空間、動力與實用性取得足敷人們使用的程度,就給你一輛剛好夠用的車,這也是Swift廣獲歡迎的主因之一。

全新的Swift承襲Suzuki家族DNA的蚌殼式引擎蓋,增加環繞整車的圓形腰線;懸浮式車頂增添輕盈感,搭配極具張力的擴展式輪拱更加凸顯車身的立體腰線。

 

 

全新的Swift在車身尺碼上幾乎與前代相同,僅車長多了15mm,從3,845mm增至3,860mm,車寬與車高則都仍維持在1,735mm 與1,480mm,軸距也同為2,450mm,所以在外型輪廓上,也延續了前一代基本設計筆觸,呈現短捷、靈巧的造型,不過在細節上則導入了蚌殼式引擎蓋,並自引擎蓋下緣向後延伸拉出一到明顯、環繞全車的刻線,同時兩側車門下側的鈑件曲面也更為圓潤,加上懸浮式車頂設計,讓整輛車看起更為輕巧、靈動,而為了優化空氣動力效應,取消了前霧燈,讓前保桿下緣兩側達到擾流的效果,以優化風阻,為節能帶來些許助益。此外,尾燈造型也將煞車燈造型由原本的內雙C改為了外雙C造型,視覺上增加了寬闊感。

中控台以雙色搭配、並以3D紋理設計與磨砂鍍層的塗裝提升層次與質感。

 

 

進到新Swift座艙中,很明顯的中控台整體設計做了很大的改變,首先是跟上潮流配上了9吋的多功能觸控螢幕,將音響、通訊、車輛設定等功能整合於其中,前代三圓轉鈕式的空調介面改為撥桿式,整體資訊辨識與功能操作上都有所進步,然而最重要的是,雖然車內多數部件還是採硬質塑料製成,不過Suzukif卻以灰白色與黑色相搭,以及用3D紋理設計與磨砂鍍層的塗出不錯的視覺質感,讓車內完全不會有平價車的廉價感,整體設計相當討喜,實用面上,則有許多置物空間可放置小型物品,並設有三組USB充電埠,滿足為行動裝置與電子用品充電的需求。

懸浮式9吋中控螢幕將音響、通訊、車輛設定等功能整合於其中。三組USB充電埠,滿足為行動裝置與電子用品充電的需求。

 

 

空間部分,以Swift的尺碼來說,就是足敷使用,不用奢求有多寬裕的空間,旦角不會小到讓你坐得很侷促不適,行李廂基本容積為275公升,後座椅背放倒後擴充到579公升,容積不算大,但就是已經夠用,完全實現了「極致剛好」的精神。

Swift後座空間中規中矩,一般成人乘坐並不會太過侷促。行李廂基本容積為275公升,後座椅背放倒後擴充到579公升。新一代Swift引擎引擎排氣量維持1,197C.C.但汽缸數自四缸改成了三缸。

 

在動力系統部分,是新一代Swift改款的重點之一,引擎排氣量維持1,197C.C.,在台灣依然有稅負上的優勢,但引擎汽缸數自四缸改成了三缸,再加上一組電動馬達輔助,構成微油電動力系統,最大馬力為82PS/5,700rpm,最大扭力為11kgm/4,500rpm,另外電動馬達的輸出功率為2.19kW〈約2.97PS〉,扭力有33.6Nm,搭配具模擬七速的CVT無段變速系統,整體動力數據與前代幾乎相同。而電動馬達部分主要是在起步時提供動力輔助,補上低速所需扭力,而新Swift在CVT變速箱的調校上也有所精進,除了動力傳遞依然流暢外,當需要動力再加速時,也可利用方向盤換檔撥片降檔,即可拉高轉速獲取更多的動力,基本上動能不會有太明顯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