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川普VS拜登的總統選舉辯論,將民主黨的「總統人選危機」在世人面前暴露無遺。
拜登的「法定」接替者廣被漠視
拜登完敗的辯論尚未結束,整個左派陣營內逼宮換帥之聲已經四起,於是一個問題立即凸顯:拜登若退下,誰來接替他?按坊間最初傳出的「接替名單」,具備政府治理經驗的有:加州州長紐森、三個民主黨執政州的州長(在臺灣知名度低,詳略)、前國務卿希拉蕊;不具治理經驗但有知名度的,是前總統奧巴馬的夫人米歇爾。
奇怪的是,照理,最合適的「接替者」,就是「總統實習生+總統備胎」,隨時準備「法定」接手總統職位的現任副總統。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這種現任副總統接棒競選總統或直接繼任成為總統的例子,歷史上並不鮮見,如上世紀六○年代民主黨甘迺迪總統遇刺後繼任的詹森總統、九○年代共和黨雷根總統之後的老布希總統、民主黨總統克林頓任滿後他的副總統高爾接棒競選,等。連現在的拜登自己,也是不過才2020年起回溯四年前的上任總統奧巴馬的副手。因此,民主黨的現任副總統,健康年輕耳聰目明的哈里斯接棒拜登,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論到拜登的接替者,一開始硬是沒人理會哈里斯。此事頗不尋常,據民主黨的「圈內人(insider)」透露,哈里斯對此還相當惱怒(furious)。
為何會如此?原因太簡單了:哈里斯沒人望,乃至這次辯論後,好幾位評論者都說,民主黨內唯一比「已崩盤」的拜登民調更低的可能接替人選,就是哈里斯,她根本就不是一名合適的總統候選人。
由是,還不談「接替」的種種「意願」(拜登及其家庭)和程序障礙,民主黨現在的「總統人選」就是一個大麻煩。「接替名單」上的三位州長雖然有「行政管理」經驗,卻不具備「候任總統」的全國信任度與知名度,難在幾個關鍵的「搖擺州」選勝川普;加州州長紐森雖然既有管理經驗,也有高知名度,但立場太左「政績」奇特,不易開拓中間選民票源;米歇爾毫無行政管理經驗,又是奧巴馬夫人,難逃「奧巴馬家族染指」的嫌疑。至於希拉蕊,也已是一位「過氣」的老人了。在「客觀條件」上,所有這些潛在的「接替者」人選都比不上哈里斯,但「主觀條件」卻在第一時間就淘汰了哈里斯,拜登當初看上哈里斯,顯然選錯了人。
拜登為何選人失算?
因為她的族裔背景。哈里斯有非、亞兩個族裔的血統,又是女性(但不是主要原因,否則拜登大可找一名優秀的白人女性)。拜登重視哈里斯的族裔背景眾所周知,媒體當時就有過報導。合理推斷是,拜登認為,哈里斯的非、亞兩族裔身份背景,可以凸顯拜登╱民主黨重視少數族裔,直接同時取悅非裔亞裔,間接討得所有其他少數族裔歡心,「政治非常正確」。至於萬一拜登自己無法視事,哈里斯接任總統後的民望與「治國能力」── 這本是副總統一職的「初衷」根本目的,似乎早被拜登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問題在「族裔背景」!拜登本末倒置,把種族因素置於「人品能力」之上,選拔了一個「政治正確」,但德才不配的副手,造成今天的「總統人選危機」!
又是「種族」因素惹禍!文行至此,我們可將話題拉升一個高度:檢視拜登的「執政目標」。
拜登「執政目標」三錯二
拜登掌權之初,白宮曾發布一份備忘錄,表示將着手解決四個危機:疫情、經濟、環保(氣候變遷)、種族平等。這其中,「疫情」是短期議題,瘟疫流行過後即不復存在,故拜登的實際長期執政目標只有其餘的三個:經濟復甦、環保減碳、種族平等。
當初一讀到此消息便知道:這「三大執政目標」,正確的只有一個:經濟復甦,另兩個的「環保減碳」與「種族平等」都是錯誤目標。「環保減碳」是另外話題,略,本文只談所謂的「種族平等」。
拜登定義的「種族平等」,自然是指「少數族裔」受到「不平等」待遇。但這是拜登的偏差看法,事實上,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相比,美國已經是「種族平等」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最具象徵意義的標誌,就是選出黑人總統奧巴馬。
「種族平等」可以體現在各個方面,而最難貫徹「種族平等」的,有一私一公的兩個領域:異族通婚、政治權力。本文不談「私領域」的「異族通婚」,只論「公領域」的「政治權力」。看看美國現在的政壇族裔結構,在「平面」橫跨「三權」的行政、立法、司法;在「立體」涵蓋從地方基層到聯邦中央的各個層級,各種族裔背景的政治人物滿佈,說明在最難達到「種族平等」的「政治權力公領域」,美國已經實現了充分的「種族平等」,幾可在全世界稱冠。
說到美國所謂的「種族不平等」,最焦點無疑是黑白矛盾。我曾在自己一篇題為《人類政治文明的兩道門檻》的文章裡如此寫道:
說到美國的「黑白衝突」,必須指出,在歷史上一段漫長的時期內,「黑白衝突」中價值錯誤的一方,確實是白人;但在當代,要為「黑白衝突」擔責的,主要是黑人。首先是他們自身的種種文明陋習(不必詳敘,讀者自己將黑人與華裔╱亞裔一比較即可明白),其次是他們既不反省、又自卑自大的受害者意識,乃至這個社會連總統都讓他們黑人做了,他們還覺得「受害」。
因此,美國所謂的「種族平等」議題,基本上是前衛的「西左」不智地主要是聯合黑人族群炒作出來的,甚至在相當程度「矯枉過正,過猶不及」,走到「逆向種族主義」的「黑人至上主義」,如:用黑人演員扮演「小美人魚」(反過來試試看,用白人演員扮演黑人文化的經典人物角色?)、Google的AI軟體給出黑人形象的美國「建國先父」肖像……,例不勝舉,瞭解美國(及歐洲)實情的讀者當可自己體會。拜登對美國「種族平等」的認知與美國主流社會的族群關係實際本質和現狀相去甚遠,本就是「偽命題」、錯誤議題,根本不應成為其重點「施政目標」。
(相關報導:
BURBERRY傳裁員!市值蒸發1/3、股價跌到歷年新低,數百名員工將失業
|
更多文章
)
由此,因為哈里斯的族裔背景而任命她為副總統搭檔,這本是拜登施政目標之所謂「種族平等」的一個象徵性重大舉措,但實質卻是「族裔身份>人品能力」,「racializing everything,種族詮釋」,動輒把任何議題輕易解讀處理成「種族議題」。當初拜登如果不「武器化副總統人選(搞『族裔票倉』)」,一如現在被右翼痛批的「武器化司法系統(打擊川普)」,而是「心思單純」地忠實守住「副總統」一職的「總統備胎」之「初衷目的」,嚴格按「人品人格、治國能力」的準則選人,今天會出現危及民主黨自身的「總統人選危機」嗎?
「種族詮釋,racializing everything」害慘民主黨,株連波音、美國、民主事業?
再深挖一層。「種族議題」說到底就是「身份政治」。種族+階級+性別,構成「身份政治」的三大內容。今天,這「三大內容」中的「種族身份政治」與「性別身份政治」橫掃北美,走火入魔,許多光怪陸離的奇事連堪稱「東方最左」的臺灣左派大概也無法接受,比如,既「隨意」又「強制」的「兒童變性」(「隨意」是指未成年當事人兒童自己有意,即可進行「變性」;「強制」指家長和心理醫生不得介入干涉阻止,否則即是違法,家長有可能被剝奪對自己孩子的監護權);比如,美國有胖男變性女參加「州立小姐」選美比賽奪冠,周遭一群落選的「真正美女」擺出笑臉鼓掌祝福;比如,健男變性女參加女性體育比賽搶奪金牌,等等。拜登╱民主黨就是耽溺於這種「種族身份政治」,乃至玩到「總統人選」份上,把無比重要的「總統備胎」當作「種族身份政治」工具,可說是置國家命運安危於不顧,荒謬愚蠢,今天終於嚐到「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反噬苦果。
連「候任總統」的人選都敢玩「身份政治╱種族詮釋」,民主黨還會對什麼領域、什麼職務崗位搞「種族詮釋」會懷有顧忌,會守住「專業能力>族裔身份」?在民主黨及其總統的帶頭下,全美國的這股「族裔身份>專業能力」的用人歪風已氾濫到什麼程度?各行各業,有多少重要崗位關鍵職務上的少數族裔其實並非憑其專業能力,而是像哈里斯一樣,是靠他的族裔身份被提拔任命的?波音最近航空事故不斷,有傳言說,波音內部就是極度「政治正確」,用人講究DIE(Diversity, Inclusion, Equity)。不知真假,上他們的網站一看,果真有此宣導,包括「Increase the Black representation rate in the U.S. by 20%」(但黑人在全美人口佔比只有約12%)。如此行事,難道不會有些關鍵崗位的擔任者並非因其人品能力,而是「身份正確」便被提拔任用,結果「德╱才不配」,成為波音事故不斷的原因之一?
(相關報導:
BURBERRY傳裁員!市值蒸發1/3、股價跌到歷年新低,數百名員工將失業
|
更多文章
)
現在,這個「種族詮釋」的副總統任命給拜登和民主黨自身帶來大麻煩,但他們會直面這個問題,以此作為一個契機,反省他們的「身份政治╱種族詮釋」理念方針,承認他們的偏差思維嗎?絕不會。首先,民主黨已在「身份政治」中沉溺太久太深,他們不會認為哈里斯的「種族任命」有錯;其次,今天在美國,「種族」是高敏感話題,「政治正確」已鑄就牢固的言論禁區,乃至這種民主國家通過「政治正確」對思想和言論形成的「軟箝制」,直可對應「媲醜」專制國家的「硬箝制」。別說民主黨緊貼「政治正確」避看自身缺陷本是人性的固有弱點,即便是大聲疾呼「言論自由」的右派陣營,能超越「言論自由」的抽象呼籲,實踐出真正的「言論自由」,率直揭露討論「身份政治」種種醜陋問題(「黑人至上」、「性別身份政治特權」等)的勇者也並不算多。這是美國的悲哀,也是民主的悲哀,因為目前最極端的「身份政治」風潮都僅盛行在民主最成熟的西方國家。就這點來說,這更是人類文明的悲哀。
「總統人選危機」告訴我們什麼
拜登以為,他的「族裔身份」是一張選舉好牌,但哈里斯的低民調顯示並非如此,這說明以下幾個道理:
一、反映拜登和民主黨的政治目標政治判斷力缺陷嚴重(可聯想他們全世界第一或唯一的白痴邊境管理)。此也可有力佐證,拜登的「三大執政目標錯兩個」並非危言聳聽。
二、在整體上,選民並不信「族裔身份>人品能力」,他們相信的,依然是「人品能力>族裔身份」。
三、「人品能力VS族裔身份」=「價值VS身份」;「人品能力>族裔身份」=「價值>身份」。哈里斯的低民調顯示,除了某些「身份事件」的特殊場合,人類社會在一般情況下的普遍運行規則都是「價值>身份」。看不清這一點,硬要「種族詮釋,racializing everything」,搞「身份>價值」,最後一定碰壁。
看美國,省思臺灣
看美國,比臺灣,想兩岸,深覺不安。臺灣不僅已是東方最左傾的國度,而且「民族主義身份政治」幾十年來籠罩兩岸愈演愈烈,兩岸三黨彷彿齊力為臺海戰爭添薪搧風,而且還都和美國民主黨一樣,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國民黨與共產黨在社會議題上都偏右,但他們的「民族主義身份政治」比西左╱民進黨有過之無不及。這三個黨各自的錯在於:民進黨是拉「民主」虎皮作大旗,「族群為體,民主為用」,用「民主╱價值」掩蓋「臺獨╱身份」,讓「民主」替「臺獨」開路,拿「價值」作「身份」炮灰,本質上是「身份>價值」,錯;國民黨和共產黨只提「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全無「民主」訴求,是「身份獨大,價值消失」,更錯。
(相關報導:
BURBERRY傳裁員!市值蒸發1/3、股價跌到歷年新低,數百名員工將失業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