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付錢給別人,自己卻領不到薪水,只能靠刷卡或向親家借錢度日,那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別忘了,是公司要為你服務,而不是你為公司服務,不要再撿別人剩下的了!
業主薪資是你與其他股東為公司工作而獲取的報酬,我想你應該對業主兼經營者(owner operator)這個詞很熟悉,意思是你擁有這間公司(持有股份),同時又負責經營公司(身兼公司員工)。業主薪資是我們為你和其他業主兼經營者所保留的錢,讓你們為公司工作也能支領薪水(如果是沒有在公司工作、只是出資的股東,只能拿到獲利分配)。你的薪水是你工作應得的報酬,換句話說,你如果找別人來取代你的位子,你也會付他們這麼多錢。
在決定業主薪資的目標分配比例時,有兩個可以考量的方向:
一、實際檢視你做的工作。如果你的公司很小,假設只有五名員工好了,你可能會自稱執行長,但這不過是印在名片上的頭銜,你還得做很多事情。你大概會花很多時間衝銷售、完成專案、接待客戶,還要處理公司人事。實際上,你可能只花了大約20%的時間在做執行長的工作:願景規劃、策略溝通、收購、對投資人報告、媒體公關等。因此,決定薪水的時候,請觀察自己80%的時間做了哪些事,以及倘若你雇用員工來處理這些事情,會付他們多少薪水。接著再衡量要付多少錢給在公司工作的股東。
把所有在公司工作的股東薪水加起來,就是業主薪資費用,你從營收撥出來的業主薪資目標分配比例不能低於剛剛計算出來的薪水總和。別忘了你應該會加薪,甚至因為工作做得好而有獎金。所以估算出業主薪資分配比例後,要再乘以1.25,這樣營收波動的時候,才有緩衝的空間。假設你和4名股東一起工作,公司營收100萬美元,每個人薪水5萬美元,業主薪資目標分配比例至少要設在25%。
二、按照你的營收範圍,參考即時評量中建議的比例進行分配。把「業主薪資」帳戶中的錢分給所有持有股份的員工,不一定要均分,也不一定要照持股比例分配,業主薪資是協調出來的結果。
既然你和其他股東兼員工都只是公司員工的話,為什麼還要獨立的帳戶? 因為你們是公司最重要的員工。如果要裁員,我想你應該會先把其他人都裁光,最後才把自己炒掉。想想公司最優秀的員工,我敢說你一定會多花一點心力,確保你有好好照顧他們、使出渾身解數讓他們開心,而其中一種做法就是支付符合他們身價的薪水,對吧?但夥伴,你知道嗎?你就是最棒的、最重要的員工,我們必須好好照顧你。
(相關報導:
梁見後是「台灣技職體系」栽培的!出身窮鄉從小幫忙種田 作家揭成功背後藏3大課題
|
更多文章
)
談到薪水,每家公司的類型不同,支領薪酬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小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S Corporation)和有限責任公司(LLC)或獨資經營公司(sole proprietorship)不同,又和股份公司(C Corporation)相去甚遠。但業主薪資的分配方式是一樣的,你只是要先和會計師討論,確定領取薪資的方式合理也合法。我強烈建議你找具有「獲利優先專家」認證的會計師,他們很清楚要怎麼幫助你打造獲利優先企業。
別讓公司最重要的員工領過低的薪水
我和好友羅吉哥(Rodrigo)共進晚餐的時候,他跟我說他的公司年營收35萬美元,但他的薪水低於最低薪資。
我感覺到風雨欲來的氣息,於是我拿起還沒被莎莎醬汙染太嚴重的紙巾,開始寫下羅吉哥的公司數據。把他的實際營收35萬美元乘上35%(依據即時評量得到的結果),結果只比12萬2000美元多一點。
除以2之後,每一位業主能拿到的薪資只有6萬1000美元左右(假定他們做的工作相同,所以五五對分)。就像我們在前一個段落中討論到的,業主薪資應該要反映每個人的工作內容。
我進一步追問羅吉哥關於薪水的問題。他說:「我每年大概領3萬美元,我的合夥人已經離職,到別的地方做全職工作,所以現在完全不支薪。我們有3名全職員工,每一位年薪6萬5000美元,由我管理。」
我也想告訴他我聽了很意外,但其實這個場景我再熟悉不過。羅吉哥怎麼靠低於最低薪資養活自己和家人?我想他一定是靠刷卡、跟家人借錢,可能還拿房子再融資,才能彌補少得可憐的薪水。
「如果你的三名員工突然決定同一天離職,那怎麼辦?」我問他。
他解釋道:「因為這樣我就會陷在工作海裡,公司沒辦法成長。我不想工作,我想拓展事業。」
麥克.葛伯(Michael Gerber)在他的經典必讀著作《創業這條路》(The E-Myth Revisited)中解釋,我們應該經營公司,而不是在公司工作。這一套「經營vs.工作」的哲學非常精闢,但大部分的創業家都在執行的路上遇到困難。經營公司不是找一群人來幫你工作,再花一整天回答他們永遠問不完的問題、教他們如何工作(也就是你過去自己做的事情),經營企業是要建立系統,就這樣。
然而,很多創業家和羅吉哥一樣,忽略了公司成長指的並不是在一夕之間,從所有事情自己一手包辦,轉變成什麼都不做。從「在公司工作」到「經營公司」需要時間,你得緩慢、刻意、小小步往前行(開始抓到重點了嗎?)這就是即時評量當中,設定業主薪資比例的邏輯:公司還小的時候比例較高,隨著公司成長,比例遞減。
創業初期,公司營收不到25萬美元時,你不只是最重要的員工,還很有可能是唯一的員工。如果年營收低於50萬美元,你可能已經有一到兩名員工,但你還是最核心的工作者。換言之,90%的工作都是你自己做的;你負責買培根回家,還要負責把它翻炒煎熟。
因此,初期你應該拿最多薪水,不要再想著自己要撿「碗裡剩下的食物」,你不可能靠最低薪資或是更低的薪水過活。再說一次,請好好咀嚼這段話:我的公司為我服務,不是我為它服務。拚命工作卻幾乎不拿薪水,等於是被公司奴役。從目前分配比例開始(也就是你的現況),每一季持續調高一個百分點。
隨著公司的年營收突破50萬美元,你會花更多的時間建置系統。現在你有20%的時間是系統開發人員,10%的時間在當主管,剩下70%當員工(記住,你建置的系統愈好,就可以花愈少心力管理,因為處理事情的方式很一致)。當年營收超過100萬美元,你的薪水比例就會進一步降低,因為你會花更少時間在公司裡工作,並且花更多時間經營公司。
但也別忘了,你還是不太可能完全不工作;畢竟就算你是建立系統的魔法師,花80%的時間在自己的魔法世界漫步遨遊,你還是得花大概20%的時間去處理大筆訂單。創業家變身成執行長後,幾乎都還是要負責大單。我敢跟你賭,亞馬遜和客戶簽訂幾億美元的合約時,貝佐斯(Jeff Bezos)鐵定會在現場;當你的大單來了,你也會在那裡坐鎮。
諷刺的是,回到公司裡工作是建立系統最好的方式。隨著你把系統一個個建立起來、營收也增加到足以適應這套系統,你就可以陸續招攬最優秀的人才,來執行這些良好的系統。
關鍵是:不要配合數字砍自己的薪水。每個事業的目標都是求體質健全,而要達到目標的唯一方法就是提升效率。自認殉道者的毛病對誰都沒好處,讓你變成祭天的羔羊也完全無法提振效率,反而會有反效果。
作者介紹:麥可.米卡洛維茲(Mike Michalowicz)
在創業的圈子裡,麥可・米卡洛維茲的故事就算不是高潮迭起,也稱得上峰迴路轉。年輕時他像一顆閃耀的新星,三十五歲前便已創立並賣出兩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公司,這些成就讓人難以置信。但在這光芒四射的背後,米卡洛維茲的人生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正如米卡洛維茲在本書《獲利優先》揭露的過去,他與許多表面上光鮮亮麗的成功企業家一樣,從無到有打造出自己的事業,但事實上,他得不斷向銀行貸款才能付清帳款,個人卡債也節節高升。直到把公司賣掉了、換到一筆現金,才真的鬆一口氣。這些經歷成為米卡洛維茲重新出發的強大動力,探索如何建立一個更加健康且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模式。
他的著作《獲利優先》與《發條法則》(Clockwork,暫譯)為數以十萬計的公司,提供創新的財務管理和企業運營策略。《南瓜計畫》、《搞定下一個問題》(Fix This Next,暫譯),以及《瞬間吸睛行銷力》更揭示企業成長的核心祕訣和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方法。
作為一位多產的作家和經驗豐富的企業家,麥可・米卡洛維茲目前正領導著兩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新事業,不斷將實踐經驗融入他的理論和寫作中。他的貢獻和策略在商業領域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可,甚至被知名管理思想家西奈克(Simon Sinek)稱為「創業家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