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翊哲和資深風險管理專家林姿伶,談在美國經營中小企業的內控和風險管理。
內控和風險管理是經營成功的關鍵
林佩姿:鼓勵台灣人可以多去思考怎麼創造出人生 2.0,到美國經營公司是一項可行的方式,美國的機會,美國的市場,台灣的護照價值都是超乎想像的。前面分享了怎麼開始在美國經營生意,現在要請兩位聊聊對於在美國經營中小企業的內控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林姿伶:攸關一家公司經營成敗的風險和內控,是每個人投資人或老闆都需要了解的議題,尤其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新國家。所以在接受新挑戰前,老闆和投資人得先熟悉新的挑戰可能是哪些狀況。
林佩姿:為了讓選擇走向易途的人,有一顆更穩定的心,到美國開創新事業追求更好的人生,或是到美國拓展新業務,關於公司的內控和風險管理,有哪些部分是重要,也應該了解的呢?
邱翊哲:記得 20 年前的理律事務所資深法務人員,利用公司在交易上的處理漏洞,盜走 30 億元的事件嗎?公司的內控和風險管理真的很重要,不管是對大公司或是小公司來說,不要等到出問題了,才願意重視。
我有一些的客戶是因為被坑了才找到我,我也因此看到了一個問題的原因,就是過度節省人力成本。最省錢的方案,通常不是最高效的,想要省錢,也要找到合適的方式,忽視細節的風險會隨著公司發展越好而增大。
林姿伶:風險和內控的範圍很廣,以我在投資銀行工作近 20 年,幫公司規劃的專業角度來看,風險的部分,我認為匯率風險、產業經濟週期風險、產品風險、文化及市埸風險,這幾個區塊都是必須思考的。至於內控的部分,則需要對傳統內控的理論有初步了解,接著如何從設計、執行到檢視內控的方式,是必須做足的功課。
千萬不要小看內控的重要性
林佩姿:能先從傳統的內控理論開始談起,讓我們對內控有初步的概念嗎?
林姿伶:內控就是內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它是公司內部自行建立的一種管理制度,目的在幫助公司的管理階層能有效的辦識、評估、監控並管理經營企業公司所存在的各類風險。一家不論規模是大或小的公司,都會仰賴一套健全的內控制度來管理公司,有效率的營運公司,以確保財務報告的可信度,並且符合法令的規定與要求。而一套良好的內控制度包含了五大要素,包含內控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動(Control Activities),資訊與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監控(Monitoring),缺一不可。
邱翊哲:當初的理律事件就是在內控環境出現漏洞,才會讓那一個員工有機可乘。即便是對資深員工有著高度的信任,在重要流程的關鍵點檢查和審查是必要的。將職責分離,例如管帳不管錢,管支票的人,不能簽支票,雖然看起來是一件浪費人力的事,但實際上是有價值的。 (相關報導: 創業時越年輕,就越容易成功?華爾街日報:正好相反!看看55歲才創立台積電的張忠謀 | 更多文章 )
林姿伶:職責分離這概念,我會在談如何設計內控制度時詳細解釋。而一套好的內控制度,首先,良好內控環境的重點在於公司應該訂立一套道德規範(Code of Ethics)和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s),給予員工適當的教育訓練,和一套能夠有效激勵和規範員工道德及操守的獎懲制度,以及是否有吹哨人機制讓員工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有諮詢和申訴的管道。另外,就像翊哲提到公司的組織結構,每個部門的職責和權限,架構關係應該要很清楚,在授權和管理上,才不容易有漏洞產生,人力的調配不能夠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