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馬來西亞和泰國正式申請加入金磚集團(BRICS)。6月18日,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向媒體表示,該國已向巴西總統魯拉表明有意加入,並將根據程序提出申請;6月20日,泰國外交部發言人也表示,該國已在本月的金磚國家部長級會議上提交申請書,希望今年10月的金磚領導人會議上正式通過。
該集團成立於2009年,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開展第一次峰會,「金磚」(BRIC)為組織正式成立的縮寫,第二年在中國促成下,南非加入,「金磚五國」(BRICS)進一步成型。

2022年,依然處於嚴格疫情防控之中的中國,擔任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在線上峰會中,中國提出來希望金磚機制擴員,該議題正式進入議程;到2023年,南非約翰尼斯堡峰會上,金磚國家領導人共同決定邀請阿根廷、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六國加入金磚合作機制,並於202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但在正式生效前,去年12月29日,阿根廷新任右翼總統米萊(Javier Milei)宣佈已致函金磚集團國家領導人,該國將不會成為金磚的新成員,成為擴容後的新金磚集團第一次受挫。
新金磚到了東南亞
為何馬來西亞和泰國希望加入金磚集團?
馬來西亞申請加入金磚,「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意外,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實際上對全球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做法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馬來西亞諾丁漢大學政治、歷史和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羅克尼法德(Julia Roknifard)在當地媒體FMT撰文表示,馬來西亞感受到制裁、獨立的壓力,所以要保證自己有足夠多的選項。
她舉例稱,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在巴勒斯坦人權問題上大聲疾呼,招致了事實上的制裁威脅。
羅克尼法德認為,對於馬來西亞來說,金磚集團意味著即使它被切斷與整個西方金融體系的聯繫,它依然能進入世界上最大製造基地中國、潛在的世界上最大消費市場印度以及最大的大宗商品和能源供應國俄羅斯。
上一屆五個金磚集團的新成員中,伊朗可能與馬來西亞持相同觀點,甚至感受更深。
2018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朗重新陷入經濟金融制裁和外交孤立的深坑之中,這對伊朗的貿易、民生以及經濟潛力都產生巨大負面影響。如何在西方體系之外尋找生存空間,成為伊朗近年來的目標,其舉措包括與中國簽訂25年超長合作協議,以及俄烏戰爭開始後與俄羅斯的深入武器合作。
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學者副教授韓恩澤向BBC中文表示,對泰國和馬來西亞來說,與現有的金磚國家開展合作有利於他們的利益,更多地參與不同的國際集團可以為他們提供不同的機會,並在談判桌上擁有發言權。
泰國採取了「兩邊下注」的策略——申請加入金磚的同時,也表達意願希望加入經合組織(OECD),該組織由美國、加拿大發起,包含38個國家,大部分為美歐發達國家。 (相關報導: 護國群山的荷蘭學-挑戰》台積電、艾司摩爾能在晶片戰爭中全身而退嗎?林本堅示警最壞結果 | 更多文章 )
美國智庫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全球南方項目主任希多雷(Sarang Shidore)撰文指出,大多數全球南方國家都在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展關係的同時,尋求在日益多極化的全球秩序中分散發展的風險;因此,與中國、俄羅斯主導成立的多邊機制建立「基於特定發展議題的聯盟」,不僅符合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安全利益,更能增強其在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打交道時的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