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人們為了學習而閱讀時,最常用的策略開始說起。
他們打開一本書,開始閱讀,看到覺得重要的字句時,他們會用螢光筆畫重點。他們相信「畫重點」這個行為有助於「記住某一筆訊息」,而且畫重點就產生了一個隨時可用的學習指南,他們相信日後把畫好的重點再看一次就能喚起記憶。
劃重點無助於加深記性,且未必畫對重點
這是個非常糟糕的辦法,因為這麼做並沒有解決「人們無法在句子和段落之間相互呼應涵義」的習慣。如果你的理解一開始就錯了,那你如何確定你有畫對重點?此外,即使你對所有內容都非常了解,但你第一次閱讀你知之甚少的主題內容時,要如何確定你能準確地判斷哪些內容重要到該畫起來?
這兩個問題—你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了解內容,而且你可能對重要性的判斷有誤—表示人們未必有畫對重點。
研究人員用了一種簡單又聰明的方法測試這個預測,他們去了一家大學書店,為三門課程買了十本用過的教科書。如果「看出最重要的課文內容」很容易,那麼這10本課本的原主人都應該在同樣的句子上畫了重點。但研究人員發現,學生們畫了重點的句子幾乎都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用粗體字來標示本書的重點,我已經幫你畫了重點。
並非永遠不要畫重點
請注意,我這個建議並不是叫你「永遠不要畫重點」。如果你閱讀的是你已經非常了解的主題,那麼畫重點應該不會有問題。如果你當了二十年的政治顧問,你正在閱讀關於最近結束的全州競選的簡報,你對該主題的深入了解意味著你能以良好的理解能力閱讀該文件,你的知識也使你能良好地判斷文件中哪些資訊是重要的。
但換作一個大學生在政治學課程中閱讀同一份文件,這個人就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剛剛提到的政治顧問能更理解該文件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知道該期望什麼,他知道這類文件通常包含什麼類型的訊息,而且他知道它有什麼功能。但新手並不知道。
如果你在閱讀時稍微了解該期待什麼,你的閱讀方式就會有所不同。例如,你會注意到並記住不同的細節。一個章節在描述「人類基因組研究」(Human Genome Project)時(試圖繪製人類DNA中所有的基因組),可能會著重於這種複雜主題的幾個層面中的任何一個。它可能會描述這對製藥產業的預期經濟效益,或是該項目對基因治療的影響,也可能描述政府如何為這種龐大項目出資。
你在開始閱讀之前,如果先了解作者的目標,就能讓你評估本章中哪些觀點最重要。
因此,「畫重點」並不是「只用眼睛閱讀,用螢光筆畫重點」這種方法的唯一缺陷。其中「只用眼睛閱讀」也是很糟的策略,因為你不該在沒做準備的情況下直接開始閱讀。
「只用眼睛閱讀,用螢光筆畫重點」是一種糟糕的策略,因為它無法在你閱讀之前為你提供一個理解框架,而且會導致你認為某些內容比其他內容更重要,即使你並沒有做出這種判斷的基礎。
配合目標使用閱讀策略
前一技巧強調你不應該直接開始閱讀,因為這就像帶著「看電影」的心態去聽課。你需要事先為這個過程做些努力,而不只是等待作者引起你的興趣。同樣地,「積極閱讀」這種建議幾乎等同廢話。你也許認真地訂下「我要好好地一邊看書一邊思考,我會把諸多觀念連結起來」這個目標,但你的注意力實在太容易被轉移了。
解決方法是設置一個在你閱讀時要完成的具體任務。最著名的是「SQ3R」,這個方法從1940年代開始出現,而且有各種版本。SQ3R 是以下這些步驟的縮寫:
調查(Survey)
大略瀏覽閱讀內容,查看標題、副標題和圖表,大概知道內容是什麼。例如,你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判斷某一篇關於人類基因組研究的文章是探討其經濟後果,而不是人類 DNA定序的倫理影響。
提問(Question)
在你閱讀之前,先提出你希望閱讀這篇文章能回答的問題。「標題」對這項任務特別有用,例如,如果你看到標題是「馬爾(Marr)對科學哲學的貢獻」,那麼很顯然你要問的是「馬爾對科學哲學的貢獻是什麼?」
閱讀(Read)
把你在調查時所得到「文章是什麼內容」的粗略概念記在腦海裡,然後開始真正地閱讀內容。現在,你在閱讀時有一個具體的任務要完成:尋找能回答你提出的疑問之資訊。
背誦(Recite)
當你讀完每個部分時,背誦你學到的東西,就好像你在描述給別人聽一樣。做出總結,並判斷這有沒有回答到你的任何問題。
複習(Review)
複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重新查看內容,並特別關注你提出的疑問以及你得到的答案。
研究證實,使用SQ3R可以提高理解力,而且原因顯而易見。我已經解釋了為什麼你不應該一味地閱讀,如果你先考慮讀物是關於什麼,以及你為什麼要讀,你就會以不同的方式閱讀它,而SQ3R裡的「調查」和「提問」能促使你做到這一點。我也強調了「建構跨句意義」的必要性,帶著你準備好的疑問來閱讀也有助於實現這一點。
SQ3R的「背誦」應該能幫你集中精神並記住內容,但更重要的是,它能讓你檢查你理解了多少。請記住,人們很容易自欺欺人地以為自己理解了,而實際上他們並不理解。背誦能幫助你更好地評估你究竟理解了多少。不過SQ3R方法的一個缺點是,你可能會陷入「只用眼睛閱讀」的狀態而沒有同時思考。
以下是一個可能有幫助的技巧:在你提出疑問之後(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在文本中貼上一些空白的便利貼—也許在每個章節的末尾都貼一個。它們將作為「視覺提醒」,讓你記得你應該稍作停頓,試著總結你剛剛閱讀的部分,並思考該部分是否回答了你提出的任何疑問。
SQ3R很有用,也是這類策略中最廣為人知的。但還有其他策略,包括KWL(想想你知道〔Know〕什麼,你想〔Want〕知道什麼,還有你學到了〔Learn〕什麼)、SOAR(設定目標〔Set goals〕,組織〔Organize〕,提出問題〔Ask questions〕,記錄你的進步〔Record your progress〕),以及其他。大多數的閱讀策略都有兩個重要的共同點,而這絕非偶然:它們讓你在開始閱讀之前先思考你的閱讀目標,並透過提出「大局疑問」來連結閱讀的各個部分。
與其事先提出疑問,不如在閱讀時提出並嘗試回答疑問,尤其是針對陳述的事實提出「為什麼?」的問題。例如,當你讀到「總統可以提出立法,但要成為法案,必須由國會議員提出」,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必須由國會議員提出?」。「為什麼?」的問題往往會引導你思索更深層的原則和關聯。而在以上案例,你可能會開始思索美國政府三個部門之間的權力平衡。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它具有靈活性—你在開始閱讀之前,不會限制自己只思索一組疑問。此外,如果你閱讀的資料是告訴你如何做某件事,而不是告訴你一堆事實,你就很容易採用這種策略。「如何做某事」之類的訊息往往是分階段出現的,所以你可以問「為什麼接下來是這個步驟?」。而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你沒辦法在每次作者陳述一個事實時都向自己提出疑問—這會嚴重拖慢你的速度,所以有效的提問需要一些練習。
同樣地,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某一種策略優於另一種策略。然而相關證據表明的是,使用某種策略總好過不使用策略。
好的閱讀策略會促使你在閱讀之前思考內容,並為要學習的內容設定具體目標,並在閱讀時將諸多觀念連結起來。
作者介紹|丹尼爾.威靈漢
於1983年取得杜克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取得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為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學會和美國心理科學協會的成員;2017年被歐巴馬總統任命為國家教育科學委員會成員。2000年以前,他的研究主要針對大腦運作中關於學習與記憶的部分;現在他所有的研究則專注於認知心理學在幼兒園至高中階段教育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