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黎蝸藤專欄:中國電動車的「比較優勢」是怎麼來的?

小米首款電動車SU7。(美聯社)

早前美國財長耶倫訪中期間,認為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因為中國生產的電動車遠遠超過了中國市場的需要,於是大量低價出口。 到了上週二(5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中國多項產品徵收新關稅。尤其惹人注目的是,對中國生產的電動車的關稅升到100%。加上對所有進口車輛的2.5%關稅,對中國生產電動車的關稅率達到102.5%。 這是美國針對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能過剩」、「補貼傾銷」以大量出口的最新回應。

中國強烈否認自己的電動車「產能過剩」,認為雖然中國生產的電動車超過了中國市場的需要,但在全球範圍而言,並非產能過剩。反而,如果根據對抗「氣候危機」的要求,全球範圍內,電動車的需求還不足。

中國反過來認為,中國電動車能大量出口是因為價格低,而中國電動車價格低,顯示了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生產電動車有「比較優勢」。而比較優勢,正是國際貿易的動力來源,各國應該生產自己最擅長的貨物用以交換,這才能利益最大化。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中國還用其他商品進行類比。一種說法是,美國的飛機,日本的汽車都大量出口,那麼是不是「產能過剩」?為何對中國電動車「雙重標準」?

中國還認為,中國能獲得這種比較優勢,不是由於補貼,而是因為中國產業鏈完整,生產設計迭代快,成本更低。

中國也不否認自己的產業政策加速了中國產業升級,但認為美國指責中國的產業政策也是「雙重標準」,因為美國、日本、韓國都利用過產業政策扶植本國產業,中國當然也可以。而且中國對電動車的補貼,早在2022年底已結束了,但美國現在還補貼電動車,「到底誰在搞補貼呢?」

還有人說:「中國補貼電車時,特斯拉這種美國企業也能拿到補貼,而美國的補貼,卻要專門排除別國」;「美國的補貼比中國更排外」。

當中的關鍵,沒有太多文章能說清楚。我們不妨從頭分析。

首先,中國不但長期補貼電動車,現在也還沒有停止。

第一,中國中央政府從2009年開始補貼電動車行業,直到2022年底結束,前後補貼了十三年,總額達到1500億人民幣。這包括了對車企的補貼(每生產一輛車可以獲得多少錢)和對消費者的補貼(購車時可以減價差價直接給商家,同時減免消費稅和上牌費)。此外,地方政府在資金、稅務、土地使用上,補貼額一點都不少於中央補貼。

第二,中國現在停止的只是「國補」,即中央財政部的補貼,各地方政府各式各樣的補貼層出不窮。比如,浙江寧波推出「消費券」促銷,上海延續實施新能源車置換補貼。

第三,中國現在停止了對電動車的直接補貼,但長期實施的間接補貼和刺激政策並沒有取消。這些間接補貼包括,在上牌方面予以大幅優惠,對燃油車維持高油價政策,對電動車充電給予特殊低價優惠等。 (相關報導: 風評:國會改革照妖鏡,民進黨現出原形? 更多文章

第四,近年來,中國為了促進電動車出口,還對中國出口電動車的企業給予大幅補助。根據德國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2022年,中國最大的電動車企業比亞迪就獲得21億歐元的補助,相當於2020年的十倍左右。這些更是中國補助出口,造成不公平競爭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