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美國財長耶倫訪中期間,認為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因為中國生產的電動車遠遠超過了中國市場的需要,於是大量低價出口。 到了上週二(5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中國多項產品徵收新關稅。尤其惹人注目的是,對中國生產的電動車的關稅升到100%。加上對所有進口車輛的2.5%關稅,對中國生產電動車的關稅率達到102.5%。 這是美國針對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能過剩」、「補貼傾銷」以大量出口的最新回應。
中國強烈否認自己的電動車「產能過剩」,認為雖然中國生產的電動車超過了中國市場的需要,但在全球範圍而言,並非產能過剩。反而,如果根據對抗「氣候危機」的要求,全球範圍內,電動車的需求還不足。
中國反過來認為,中國電動車能大量出口是因為價格低,而中國電動車價格低,顯示了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生產電動車有「比較優勢」。而比較優勢,正是國際貿易的動力來源,各國應該生產自己最擅長的貨物用以交換,這才能利益最大化。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中國還用其他商品進行類比。一種說法是,美國的飛機,日本的汽車都大量出口,那麼是不是「產能過剩」?為何對中國電動車「雙重標準」?
中國還認為,中國能獲得這種比較優勢,不是由於補貼,而是因為中國產業鏈完整,生產設計迭代快,成本更低。
中國也不否認自己的產業政策加速了中國產業升級,但認為美國指責中國的產業政策也是「雙重標準」,因為美國、日本、韓國都利用過產業政策扶植本國產業,中國當然也可以。而且中國對電動車的補貼,早在2022年底已結束了,但美國現在還補貼電動車,「到底誰在搞補貼呢?」
還有人說:「中國補貼電車時,特斯拉這種美國企業也能拿到補貼,而美國的補貼,卻要專門排除別國」;「美國的補貼比中國更排外」。
當中的關鍵,沒有太多文章能說清楚。我們不妨從頭分析。
第一,中國中央政府從2009年開始補貼電動車行業,直到2022年底結束,前後補貼了十三年,總額達到1500億人民幣。這包括了對車企的補貼(每生產一輛車可以獲得多少錢)和對消費者的補貼(購車時可以減價差價直接給商家,同時減免消費稅和上牌費)。此外,地方政府在資金、稅務、土地使用上,補貼額一點都不少於中央補貼。
第二,中國現在停止的只是「國補」,即中央財政部的補貼,各地方政府各式各樣的補貼層出不窮。比如,浙江寧波推出「消費券」促銷,上海延續實施新能源車置換補貼。
第三,中國現在停止了對電動車的直接補貼,但長期實施的間接補貼和刺激政策並沒有取消。這些間接補貼包括,在上牌方面予以大幅優惠,對燃油車維持高油價政策,對電動車充電給予特殊低價優惠等。
(相關報導:
風評:國會改革照妖鏡,民進黨現出原形?
|
更多文章
)
第四,近年來,中國為了促進電動車出口,還對中國出口電動車的企業給予大幅補助。根據德國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2022年,中國最大的電動車企業比亞迪就獲得21億歐元的補助,相當於2020年的十倍左右。這些更是中國補助出口,造成不公平競爭的明證。
其次,有關「中國補貼特斯拉,美國不補貼外國車」的說法,更是大錯特錯。中國排他性補貼進行了13年。
中國一直使用「白名單」政策,把能獲得補貼的車型一一列出。一開始,裡面全部都是國產品牌車。直到2019年,為了拉攏特斯拉在上海建廠,中國取消了對外資車企在中國設立公司必須成立合資公司,而且中資必須佔大頭的要求,讓特斯拉在中國獨資建立「超級工廠」。這樣,中國才把「中國上海生產的特斯拉電動車」加入了白名單中。然而即便如此,如果要從美國進口特斯拉,一樣沒有補貼。換言之,中國從未補貼「進口電動車」,無論是進口的特斯拉還是其他品牌。
美國的電動車補助政策,在拜登上任後2022年8月通過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之前,採用的標準和目前歐洲標準類似,即無論生產地在哪裡,無論是哪裡的品牌,只要符合電池充電標準的條件,都可以享受和本土生產的電動車一視同仁的補貼。也就是說,外國進口的外國品牌車,一樣和美國生產的美國品牌車,享受相同的補貼。
2023年9月28日,美國加州伍德斯托克的特斯拉充電樁。(美聯社)
只是在《通貨膨脹削減法案》生效之後,美國才改變政策,進口電動車不能得到補助了,只有本土製造電動車(無論是美國品牌還是外國品牌),才能享受補助。
於是,中國持續13年的對本地製造電動車的補助政策,和美國目前的補助政策是大同小異的。
類似的政策,中國實行了13年,美國才開始兩年不到。中國憑什麼指責美國「還不如中國」?
甚至如果細究起來,即便是現在,美國在「對外國生產電動車友好」的方面,比中國還更友好不少。因為根據美加墨貿易協議,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生產的電動車,也享受和在美國本土生產電動車同一待遇。而中國卻沒有和任何外國達成類似協定。
釐清了補貼的問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中國電動車為什麼有比較優勢」。無疑,現在中國在電動車製造業確實有比較優勢,特別是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正在快速佔領市場,讓歐洲也不得不發起反補貼調查。
也誠然,「中國現在補貼中國車企」的並非唯一緣故。如中國官方所言,中國車企確實有因市場「卷」而發展了自己的技術和產業鏈的一面,然而,這同樣也絕非中國官方所說的「唯一原因」。
中國電動車之所以在歐洲有比較優勢,除了產業鏈成熟和技術進步」,至少還有四方面原因:第一,中國「歷史上」對中國車企或者中國生產車企的長期「排他性補貼」,讓中國車企獲得先發優勢。第二,歐洲目前還對本地生產和外國生產電動車一視同仁的非排他政策,即歐洲本地生產的汽車能獲得多少補貼,中國輸出歐洲的汽車就能獲得多少補貼,讓歐洲車企輸在起跑線。第三。中國本地生產,相對廉價的人工、嚴重向雇主傾斜的勞工政策、寬鬆的環保要求等,這樣才把成本壓低。第四,如前所述,有調查指出中國目前還對出口中國車企進行出口補貼。
(相關報導:
風評:國會改革照妖鏡,民進黨現出原形?
|
更多文章
)
歐洲對自中國進口的汽車,目前只有10%左右的關稅,完全不能填補以上的差距。而且,中國進口歐洲汽車的關稅高達25%。即便按照對等原則,歐洲也是有充分理由提高對中國車的關稅。
最後,產業政策確實很多國家都實施過。然而,產業政策的時間點和對內對外是否一視同仁,才是關鍵。
在時間點上說,產業政策在1995年世貿生效之前實施和之後實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中國來說,這個時間分界線以2001年中國「入世」為準。在這個界線之前,由於沒有對國內國外一視同仁的要求,於是制定產業政策都是各國自己的權力,當然沒有人會指責某個國家制定產業政策。
世貿的要求是平等。世貿既然已經規定對外國企業也要一視同仁地賦予「國民待遇」,於是,在界線之後再制定只有國內企業可以享受的「歧視性產業政策」,就是違反世貿協議和精神的。
各國都有產業刺激政策,但在世貿之後,美國歐洲的政策都是對國内外一視同仁,「非歧視性的產業政策」。比如歐洲支持電動車,不管是本土生產的電動車,還是外國進口的電動車,都能得到相同的補貼。美國在之前的補貼也是如此。中國此前發展的太陽能光伏產業,正是得益於歐美對商品不分本地外國一視同仁的補貼,才從一片空白,到壟斷了幾乎整個光伏產業。
中國在2015年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的要點,就是通過對國内產業的補貼製造對外國產品的不平等,屬於「歧視性的產業政策」。如前所述,中國對電動車的補貼是只有國内生產的車有,國外進口車沒有。這就是歧視和不平等。
中國一方面利用全球自由貿易暴富,一方面有用歧視性的產業政策獲得額外優勢。這種「既要、又要、還要」,就是造成國際貿易自由經濟主義衰落的重要原因。
值得指出的是,制定「歧視性的產業政策」,是有連鎖反應的。原本大家公平競爭,一國率先實行「歧視性的產業政策」,造就不公平競爭,於是其他國家也不得不制定「歧視性的產業政策」以應對。在這種情況下,責任當然在第一個實行這種「歧視性產業政策」的國家。其他後來跟進的國家,只是被動應對,有理有據。這不是什麼所謂「雙重標準」。
(相關報導:
風評:國會改革照妖鏡,民進黨現出原形?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