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國會抗議事件已過去一周(524),這一周也是台灣民主最動盪的篇章。從517、521到今晚的524,抗議黑箱的群眾此起彼落地上街,似乎只有出來抗議,才能平息對台灣社會的不滿。然而現在早已不是2014,網路的世界早已不是「側翼」的主場。而「側翼」為了幫頭目爭氣,只好走出家門,將青島東路打造為「另一個台灣」。
議事攻防,側翼看不破的手腳
何謂國會攻防戰?今天兩邊的立場是「同/不同意國會改革」,用立場分析兩邊的行動便會一目了然。在野聯盟當然希望增加國會權力,制衡執政者權力,反之執政黨當然就是想辦法阻擋改革,保住執政優勢。
不過民進黨已不是全面執政,若按照一般議事流程和在野優勢,民進黨一定招架不住。老謀深算的老柯就試圖「癱瘓議事」,拖延法案進度,這樣就能撐到下個會期(本次會期到5月底,下次則為9月初)。
從2月到5月初委員會審查時,民進黨就出現各種動作:提出40次散會、拒絕逐條審查、民進黨召委無故消失3小時、老柯的故事時間。若查詢司法委員會紀錄,就會發現老柯篇幅異常冗長,且與法案進度關聯性低。除了各種老六手法,再用大量相似版本法案,增加審查法案工作量。民進黨的攻勢確實奏效,讓在野聯盟無法在520前完全通過。在野陣營則採取轉守為攻,開始加速法案討論進度,加速表決決議,並讓大量冗長且相似的綠營版本法案排除院會表決。過程中當然會被詬病手法粗糙,但成功讓民進黨無法用常規手段應付。到了院會表決前,在野甚至連睡3晚門口,只為守住主席臺,將藍白各自版本,協調、整合減少工作量,並由院會提出;民進黨也則臨時提80種版本再修正動議,以拖延法案審查。
經過這一過程,兩邊在議事攻防馬腳逐漸露出,民進黨也就趁虛而入。民進黨開始以缺乏民進黨版本法案,攻擊在野「缺乏討論」作為攻擊點,並啟動民團與覺青佔據輿論先發權。由此打出一系列輿論戰「不暴力,2兆建設就下去」、「法案沒有實質審查」、「調查權違憲」。上述內容在短時間內就被攻破。事實查核中心在22日就說明,並不在17日、21日議程中。由於三黨同意等新交通部長再談,因此更沒有討論、表決到。法案經歷委員會審查、政黨協商,各種「完整記錄」都在立法院網站上,供民眾查證。當民眾「實質查證」後,就會發現過去幾個月的委員會亂象。至於調查權違憲問題,早在釋字第325、585、729等三號解釋予以承認和擴張。
上述經不起檢驗的謊言,仍是場示威者所信奉的聖旨。為了增強免「議」力,綠委們正用擴張解釋的方式,扭曲國會改革的原意。昨天甚至用流亡作家—袁宏冰的觀點,將過去所有「陰謀論」串聯起來。使「國會改革」成為「統獨之戰」以此激勵台派們。
(相關報導:
風評:黃國昌如何煉成「開台四百年寡廉鮮恥第一人」
|
更多文章
)
新文化大革命
1962年中共七千人大會對大躍進的失敗進行檢討,毛澤東等激進共產陣營開始走下風,以劉少奇、鄧小平的改革派開始主導開放政策。失去政治主導權的毛澤東,開始利用陰謀煽動群眾,對改革派的行為定義為「走資派」,煽動擁護共產主義的群眾。這些紅衛兵也似乎忘記過去的饑荒,開始不由分說地批鬥毛的政治敵人。即便劉少奇搬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卻被紅衛兵甩在他臉上。中共也由此進入政治狂熱的「十年浩劫」。
剛失去國會主導權的民進黨,在面對在野攻勢,幾乎毫無招架。議事規則贏不了,就走煽動群眾路線,走回中共60年前老路。將國會改革定義為「中共的旨意」,煽動對台派們的憤怒,打擊政治敵人。賴清德總統在民進黨的中執會,甚至還稱讚綠委們的行為,以及上街抗議的群眾,「綠衛兵」們持續為民進黨抗爭。當國會外聚集綠營的兵馬,恨不得撕裂在野黨立委。這種場景彷彿是白色恐怖中,擁有武力優勢的軍警,圍困爭取民主之光的鬥士們。
面對來勢洶洶的民族情緒、民粹狂熱,賴清德身為少數總統,未能團結國民,解決仇恨與矛盾,甚至鼓舞抗議者持續在國會外頭抗爭。原本不支持的60%,只會變成鐵板一塊,並持續與綠營對立。當我們的國家持續分裂、民主持續倒退,便會使得社會朝向文革化、政治走向民粹化、台灣邁向極端化。
民主與權力
我國原有五權體制在經歷數次修憲下,參雜美國、法國、蘇聯等各國體制,再加上華人普遍對強人領導的崇拜,權力呈現嚴重失衡。總統成為有權無責的寶座,行政權開始架空監察權。若是掌握同時掌握總統與國會則是至高無上的權力。過去八年的政府就是如此之大,沒有不能過的法案,只有不想過的法案。立法委員甚至還沒有權利調查政府弊案,許多爭議弊案也就只好打到為止。
在體制不利於改革情況下,體制外運動就是好的催化劑。318就是在體制外爆發的運動,訴求就是期望改變國會、改變體制。而早在2012年鄭麗君、陳其邁就曾公開支持國會調查權、2015年蔡英文就發文支持國會改革三法,包括聽證、調查權。結果作享權力的民進黨全面執政八年,砍了軍公教的年金,卻動不了國會改革。台灣長年沒有出現政黨制衡的局面,而如今民眾用選票創造出極好的環境,要真正地發揮國會的作用,卻被民進黨的民粹優勢給阻撓。
當「國會改革」被抹成「黑箱」、「中共指使」,改革所創造的民主價值,便被恐懼與憤怒組成的民粹所摧毀。這招也許老套,但是對支持者卻是百靈丹。讓支持者能夠徹底相信黃國昌變了,變成抗議者們的雞血。而其實真正變的,是懼怕改革的民進黨。明明能用審查前瞻預算、公投法的速度改變國會,卻用老六的招數欺騙選民、傷害民主。
正直與善良
也許仇恨的風,仍在頭上咆哮怒吼。民粹勢力正對我們下毒手。身為公民的我們,仍持續奮鬥中。台灣的民主也許脆弱,但有很多看不見的力量在維護。
北大、政大與海大等校,面對台學聯未經討論程序,就代表全台會員大學在521反對國會改革,而發文回應,對抗議事件不表示支持。師大學生在網路上,號召罷免以師大學生會名義,擅自代表師大抗議國會的學生會。網路上有許多綠營口中的「藍白選民」,主動將資訊提供,試圖破解政客捏造的謠言。現在已不是318,台灣民眾不再為民進黨的行為背書。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近6成民意支持國會改革,只有不到3成反對。反對的人甚至比綠營支持者比例還來得少。
支持國會改革並不代表支持特定立場。台灣人的正直與善良,不願看到官員在質詢時說謊,不願意讓有權無責的總統躲在總統府裡面,更不願意看到眾多弊案,在惡霸的政府下掩蓋。在此次抗爭中,無數沉默的民眾勇敢地、驕傲地起來,只為了不讓過去八年的霸道再次重現。
台灣的民主之路不是由執政12年的民進黨,也不是由那不到3成的示威者決定,而是由2300萬台灣人共同決定台灣民主的風采。「藍白選民」也許只是綠營給我們的「代號」,但我們支持國會改革是我們給綠營的「訊號」。政客們的每一次打壓、每一次造謠,都是使我們更加團結有力的民主集結。當國會改革成功,朝野真正制衡,那民主的自信,才能戰勝民粹的恐懼。
(相關報導:
風評:黃國昌如何煉成「開台四百年寡廉鮮恥第一人」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