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7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聯軍在轟炸當時的南斯拉夫軍隊,卻擊中中國大使館,而在25年後的這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塞爾維亞,不過分析指出,此行不只是紀念歷史,還會深化經貿關係,而習近平下一站是到匈牙利,凸顯中國在與歐洲的起伏關係中受限。
結束2天的法國訪問行程後,習近平7日抵達塞爾維亞,而到達當天是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25周年。塞爾維亞媒體《政治報》(Politika)同日刊登習近平投書,內容強調「絕不會忘記25年前的今天」,且「中國人珍視和平,絕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由於科索沃為主的阿爾巴尼亞裔和主導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裔衝突不斷,南斯拉夫撤銷科索沃自治地位,反而促使科索沃尋求獨立,進而掀起戰爭,在南斯拉夫軍隊大規模鎮壓和驅逐科索沃阿爾巴尼亞裔,北約(NATO)介入此衝突,轟炸南斯拉夫軍隊,但美軍發射的5枚炸彈擊中中國大使館,造成3人死亡。

美國當時致歉,強調是情報錯誤而誤炸,原本的目標是同條街上,僅差數個街口的塞爾維亞國家武器出口總部。不過中國掀起反美浪潮,更認定美國是故意鎖定中國大使館。比利時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教授比斯科普(Sven Biscop)直言:「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確定(刻意或誤炸)任一種情況。」
「有件事可確定,在戰爭中,這類事件確實會發生」,比斯科普告訴《美聯社》,「我通常會傾向簡單的解釋,而非創造複雜的理論」。這起事件讓中國和塞爾維亞的關係更密切,中國不只反對北約轟炸當時的南斯拉夫,也支持塞爾維亞反對科索沃獨立。
人為保留中國大使館被轟炸記憶
比斯科普向歐洲新聞台(Euronews)表示:「某些程度上,人為保留了(轟炸)記憶,可在必要時喚起,並在需要時施加壓力。」《美聯社》稱,中國換來塞爾維亞的忠誠,且毫無限制地開放讓中國數十億美元資金湧入。習近平在投書寫道:「中國和塞爾維亞用血打造的友誼已是雙邊人民共同記憶,將激勵雙方攜手向前。」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Ian Chong)告訴《美國之音》(VOA):「習近平可能會試著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支持穩定的角色,或許會表達但不會公開指控美國破壞穩定及不必要的侵略性」。英國廣播公司(BBC)認為,習近平可能會藉此批評北約。
習近平預計會訪問大使館舊址,向當時的罹難者致哀,而被炸的中國大使館現已成為中國文化中心。《美聯社》提到,據稱建築群包括孔子學院、工作室、展覽廳、辦公室、住宅區及飯店,被視為中國在塞爾維亞和整個歐洲影響力漸增的象徵。
歐洲新聞台稱,習近平此行不單是為了紀念歷史,因為中國近年大筆投資塞爾維亞,涵蓋工廠、礦坑、興建公路,還資助連結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與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鐵路建設,「中國的火車頭很快會取代目前行駛的社會主義時期老舊火車」。 (相關報導: 為習近平訪法做準備的極右派分子 認為美國「病了」的他是「中國聲音」 | 更多文章 )

另外,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čić)提及5年內,塞爾維亞紅酒就能免關稅出口中國,更向中國中央電視台強調「不像法國的一樣貴」。BBC說,這可能是武契奇在挖苦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因他招待習近平的人頭馬路易十三干邑白蘭地在塞爾維亞可賣到5000歐元(約新台幣1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