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計9億選民參與的印度國會大選4月11日登場,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整個選舉過程將分7階段、耗時一個多月才能選出543個議席,預計5月23日公布計票結果。除了選舉規模極大、耗時極長,外界也關注尋求連任的總理莫迪,能否順利續掌大位。以下是本次印度選舉的五大看點:
★印度國會怎麼選?
印度國會採兩院制,雖然兩院皆為立法機關,但人民院(Lok Sabha,下議院)多數黨擁有組閣權與預算審查權,握有較大的實質權力。人民院共有545席議員,其中2席由總統任命,另外543席議員則由破新高的9億選民(超過歐洲加上澳洲的人口數總和)選出。
在選舉制度方面,印度採行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在選區內拿下最多票數(無需過半)的候選人即當選該選區議席,拿下超過272席的政黨得以單獨組閣,若反之則由不同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在上屆大選中,人民黨(BJP)在全國的得票率是31%,卻豪奪過半的282席,也引發此選制下得票數與實際席次不成比例的質疑。
Election Commission of India Today announced the schedule for #GeneralElection to #17thLokSabha.Poll will be held in 7 Phases from 11th April 2019 till 19th May 2019.Counting of votes will be held on 23rd May 2019. pic.twitter.com/0Guid2HMpB
— Capital Report (@reportcapital) 2019年3月10日
★ 不可以讓選民跑太遠!喜馬拉雅山上的投票所
由於印度幅員廣大,從北部喜馬拉雅山脈橫跨南部的熱帶叢林,許多地區至今仍無電無自來水,且印度法律規定,所有選民住處2公里距離內都必須有投開票所設立,印度選委會本次大選將出動1100萬名選務人員,在29個邦及7個聯邦屬地設立超過104萬間投票所、分7階段進行投票。
為了前往偏遠村落設立投開票所,選務人員還得揹著氧氣筒、睡袋、火把等物資,搭直升機、騎大象才能抵達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區,抑或是東部的叢林地帶,服務居住在偏鄉的選民,甚至必須在夜晚防備猛獸襲擊。

★ 政黨多、候選人多、花費多:名副其實的「大選」
印度大選被稱為「全球最大的民主工程」,以2014年大選為例,共有超過8千2百名候選人代表464個政黨參選,爭取543個席次,本次大選則有2293個登記在案的政黨。根據印度媒體研究中心(Centre for Media Studies)估計,各政黨在上次大選的花費總計約50億美元(新台幣約1545億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EIP)印度專家瓦須那夫(Milan Vaishnav)則認為,2019年大選的支出搞不好會增加整整一倍。
★莫迪能順利連任嗎?
印度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2014年以強悍果決、效率至上的執行長形象出擊,誓言大幅提升政府效率、嚴懲官僚貪腐,率領人民黨(BJP)拿下282個席次,大勝「尼赫魯─甘地家族」(Nehru–Gandhi family)第4代傳人拉胡爾(Rahul Gandhi)領軍的印度國大黨(INC),成為印度國會30年來第一個囊括過半席次的政黨。

但是5年過去,莫迪當年令舉國狂熱的明星光環也黯淡許多,雖然莫迪自詡為底層人民的英雄,矢言上台後將增加數百萬工作機會,但莫迪任內推出廢鈔與稅改等失敗經濟政策,農作過剩、價格下跌更讓廣大農民苦不堪言,今年1月的失業率更攀升到45年來最高的6.1%。
而莫迪執政期間印度教民族主義高漲,針對穆斯林和低種姓族群的攻擊案件激增,對婦女的嚴重性暴力犯罪層出不窮,都激發不少民怨。莫迪對即將到來的大選不像先前那樣勢在必得。且人民黨在去年的地方選舉慘遭滑鐵盧,嚴重打擊了莫迪的連任自信,更讓反對者看見擊潰莫迪的可能性。

雖然人民黨在幾個指標邦的民調中輸給了國大黨,在上屆大選中拿下不到20%選票的國大黨也力圖東山再起,不過根據印度媒體的最新民調,雖然國大黨領導的在野聯盟不斷拉近差距,人民黨預計奪下的席次仍穩定領先,而印度和巴基斯坦近日的緊張情勢,更給了莫迪止跌回升的機會,以強硬形象和民族主義號召選民支持。
★大選關鍵族群:農民、首投族
印度有8億農業人口,莫迪原本承諾在2022年前要讓農民的收入增長一倍,但由於農產收購價格下跌,導致許多農民因破產而走上絕路,憤怒群眾集結在印度各大城市舉行大規模抗爭,也讓主要政黨不敢輕忽農民的不滿聲浪,紛紛開出政策支票,人民黨允諾發給農民現金補貼,國大黨更表示上台後將推動最低基本收入制,保障貧困農民的生活。

此外,本次大選有超過4500萬名年輕首投族,光是年齡在18到19歲的選民就有1500萬人。印度現今的上網人口超過5億人、3億人使用臉書、2億人用WhatsApp傳訊息,在社群媒體時代,各政黨不遺餘力透過新科技爭取年輕族群支持,但假新聞與不實消息流竄問題也伴隨而至,成為大選中不可小覷的影響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