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預防日後老年失智,人到中年的你該做些什麼?

2022年4月18日,逃過布查大屠殺的Melaniya Kovalenko收到了NGO捐贈的老虎娃娃。(美聯社)

實際上,我們和癡呆症的鬥爭從40多歲就開始了。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必等到七老八十,我們的大腦從中年時期就開始發生變化了。這些變化日積月累,可能讓我們在日後患上癡呆症、阿茲海默病和認知功能下降。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研究人員表示,儘早採取干預措施以改善大腦健康——以及對中年人的大腦進行更仔細的研究——可能幫助人們在晚年保持更敏銳的頭腦。定期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及經常做一些刺激大腦的活動,這些措施都可以幫助你在晚年生活中對抗癡呆症。

「中年是一個可以對生活方式作出選擇和接受治療的好時機,此時做的這些投資將在晚年帶來巨大的回報,」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特麗·莫菲特(Terrie Moffitt)表示。

杜克大學另一位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艾哈邁德·哈里里(Ahmad Hariri)指出,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正在努力從中年人的大腦中尋找線索,因為在老年人身上對抗癡呆症的努力基本上都失敗了。

據阿茲海默病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稱,將近700萬美國人患有阿茲海默病,這是最常見的癡呆症類型。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上升至近1,300萬。

哈裡裡說:「如果探究這些失敗的原因,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是,當疾病對大腦造成太多損傷後,嘗試干預為時已晚。」

人到中年,大腦會發生什麼變化

隨著癡呆症預期患者數量的增加,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擔心自己在晚年的患病風險。醫生和科學家也在密切關注這一點。

愛爾蘭科克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Cork)博士生塞巴斯蒂安·多姆-漢森(Sebastian Dohm-Hansen)表示,大腦的某些部分從中年時期就開始更快地發生變化,尤其是海馬體,它對於我們記憶日常事件非常重要。《神經科學動向》雜誌(Trends in Neurosciences)於今年3月份發布了一篇關於大腦衰老的綜述研究,多姆-漢森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

多姆-漢森說,在我們四、五十歲的時候,腦白質(也就是大腦區域之間的連接物質)數量減少。這可能會導致大腦處理速度變慢,從而可能進一步影響認知能力。

此外,他說,蛋白質會在血液中積聚,導致輕度發炎,從而影響海馬體編碼和存儲新資訊的能力。

莫菲特指出,人們會終生保留基於口頭語言的技能。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你處理資訊的速度以及解決邏輯、推理方面新問題的能力會逐漸減弱。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TikTok如何在與華盛頓的博弈中一步步走向失敗? 更多文章

她的研究發現,一些特定人群在中年時期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更快。其中包括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吸食大麻或煙草並且40多歲還在繼續吸食的那些人,以及從童年時期開始血液中的有毒鉛含量較高的人。但即使不屬於這兩個群體,有些人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也會衰老得更快,研究表明,這種表現可能與晚年罹患癡呆症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