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法律一竅不通,要如何打官司?找到適合的律師之前需要先做這4個功課

律師不是高高在上,因為他們應配合當事人的需求,而不是當事人配合律師。(示意圖 / 取自Unsplash)

與律師溝通時要真實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且可隨時對律師的意見提出質疑,不要唯唯諾諾,忘了自己是「主人」的地位。你有權利選擇適合自己的好律師。

身為律師,我交手過的當事人不少,相信有喜歡我的人,也有對我不滿的人。以一位律師的身分,提出當事人與律師溝通的方法,我的目的是要提醒當事人在面對律師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率地與律師溝通,另一方面也可以節省與律師的談話費用,甚至可以有效地檢視律師,以期找到最適合自己案件的律師。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律師是高高在上的職業,不易接近。事實上,當事人是付錢尋求法律協助的人,理論上是訴訟案件的「主人」,律師應配合當事人的需求,而不是當事人配合律師。

無論如何,當事人與律師在訴訟上,理應通力合作,當事人需要律師的專業協助,以度過訴訟難關,而律師則需要當事人的信賴及付錢,以維持生計。所以,雙方共榮共存,沒有高低之分。雙方的溝通主要在於對案件的瞭解,並取得相同的認知,以便採取一致的行動,達成一致的目標。(延伸閱讀:打官司要花多少錢?提告流程是什麼?訴訟須評估的7大重點一次看

想好溝通內容

與律師溝通無非是想請求律師協助解決法律問題。然而,律師沒有參與你的過去,自然不知道糾紛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所以,當你與律師初次見面時,最好先整理糾紛原委及問題內容,如果有文件可以提供律師參考的話更好,有助於律師快速理解案件。

為節省時間及律師的諮詢費,當事人最好先準備三項內容:

一、糾紛事件原委,你可以先準備一份所謂的「大事記表」,提供律師參考,並輔以口頭說明

二、所遭遇的法律困境或法律問題,你可以先列出一些準備向律師提問的問題,以免有所疏漏

三、想詢問律師的相關問題,也就是遭遇問題或困境的可能因應手段。

在與律師溝通的過程中,前兩項資料是由你來表達,後一項則是你想從律師那裡得到的說明。你可以由律師對你所提問題的回答,來瞭解律師的特性,以評價對方是否合乎自己的要求。當然,律師對你所提出來的問題未必都有答案,但律師回覆問題的角度,可作為你選擇律師的參考。畢竟,律師的反應是訴訟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遇到當事人不知事實重點為何,花了許久還未說清原委時,有經驗的律師會適時打斷當事人的說明,以使雙方溝通更有效率。此時,當事人只要依循律師的詢問,一一回答問題,律師就可以勾勒出糾紛的全貌。所以,當事人在準備與律師溝通時,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只要盡力將資訊說明清楚

備妥相關文件

在你還未決定委託律師之前,固然可以不將相關資料提供給律師,以免機密外洩。不過,建議你還是可以將資料先行提供予律師參考,並於會議中收回,以避免對事件內容的描述錯誤,影響律師對於案情的判斷,進而提供與事實不符的初步法律意見。 (相關報導: 假幫忙真詐騙!勞保局揭「保險黃牛」最常用的4話術,在醫院小心落入糖衣陷阱 更多文章

提供相關資料給律師過目,有如病人提供過去的病史給醫師,可以幫助醫師作出正確的診斷,並進一步對症下藥。有些人自作聰明,將糾紛的全部事實與文件自動切割成「律師該知道的」與「律師不用知道的」。這麼做不但無助於糾紛的判斷及解決,反而有害於律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