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國際研究表明,儘管一些熱帶地區一直存在大規模森林除伐(deforestation)事件,但全球植被(vegetation )總體上仍呈增加趨勢,自2003年以來全球植被總碳儲量已增加了約40億噸。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月刊發表論文,他們分析了過去20年間的衛星監測數據,並測量「地上部生物量碳儲量」(aboveground biomass carbon,ABC)的變化。

結果顯示,全球範圍內,由於降雨量增加,澳洲北部、非洲南部和南美地區的稀樹草原(savannah)植被都在增加;在俄羅斯及周邊一些國家,人們在廢棄農田上重新植樹。而另外一個重要的單一因素是,中國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持續增加本國的植被覆蓋。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提醒說,仍有很多地區存在大規模植被損失。植被量下降最嚴重的是亞馬孫雨林周邊以及印尼的蘇門答臘省和加里曼丹地區(婆羅洲)。
這個科研小組在研究中首次使用了一種全新技術來監測地表植被生物量的變化,即利用衛星測量從地表發出的天然無線電波,再通過測算電波變化進而計算植被量的變化。

參與研究的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范迪克(Albert van Dijk)指出,以前分析植被生物量變化,只是集中於分析森林覆蓋情況的變化。而借助這項新的技術,他們得以監測到草原植被的變化情況。
不過,參與研究的澳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卡納德利(Josep Canadell)博士說,草原植被比較敏感。降雨量增加,植被就迅速增加。一旦遭遇持續乾旱,草原植被生物量就會迅速下降,「因此草原植被的固碳能力非常敏感,會受到逐年降水量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