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十年苦心研發,Apple Car為何胎死腹中?《紐時》揭秘蘋果放棄「泰坦計畫」內幕

Vanarama所繪製的Apple Car想像圖。(Vanarama官網)

去年6月5日,蘋果發表了旗下第一部「空間運算設備」Apple Vision Pro,被認為是蘋果在開創「後智慧型手機時代」的一次大膽嘗試。不過果粉們引頸期盼已久的Apple Car,卻在日前傳出「正式終止研發」的遺憾消息。據內部消息人士透露,蘋果這項決策是為了全力開發「生成式AI」,但《紐時》卻直言蘋果自駕車本來就「註定失敗」。

鐵達尼號災難

《紐約時報》指出,蘋果的電動車計畫已經醞釀了十年之久,但最後卻沒能真的成為「特斯拉勁敵」。電動車研發部門的員工將被調往不同的職位,其中最受矚目的,當然是人工智慧部門。《紐時》強調,蘋果的電動車其實在矽谷的公共道路上測試多年,雖然不曾向消費者與媒體公布研發進度,但多年來在矽谷卻是人盡皆知。蘋果通常不會擱置如此高調的計畫,這次取消研發實屬罕見。

Vanarama所繪製的Apple Car想像圖。(Vanarama官網)
Vanarama所繪製的Apple Car想像圖。(Vanarama官網)

《紐時》指出,蘋果公開測試的自動駕駛車輛多達數百輛、研發時間前後長達十年,當然是要尋找iPhone市場飽和之後的新動力。畢竟包括Apple Watch、HomePod、Vision Pro都不甚理想,但內部代號為「泰坦」(Titan Project)的研發計畫卻是數度走走停停,內部也一直存在分歧、甚至私下把這個計畫稱為「鐵達尼號災難」(Titanic disaster),悲觀可見一班。

對手從特斯拉降級為Google

蘋果自駕車在研發過程,整個專案幾經廢止與重啟,歷經四個不同的主持人、一路裁減了數百名員工。由於蘋果高層對Apple car的定位存在分歧,從一開始的「特斯拉電動車勁敵」演變為「Google Waymo自駕車的競爭者」,蘋果燒掉逾百億美元後,Apple car又回到了最初的規劃—能與特斯拉媲美(僅有輔助駕駛功能)的電動車—可見蘋果研發方向的搖擺不定,。

特斯拉的營業收入下降了47%。(AP)
正在充電的特斯拉。(AP)

《紐時》指出,Apple car的夭折,說明在賈伯斯逝世(2011年)之後,蘋果在研發新產品時遭遇的種種困難。那麼蘋果研發Apple car遭遇了什麼困難呢?《紐時》認為,主要是自駕車的軟體開發與演算法讓蘋果卡關。南卡羅來納大學法學院和工程學院副教授布萊恩特・史密斯(Bryant Smith)表示,蘋果決定做Apple car的時候,「一個人就能打出全壘打」,但十年後的今天大環境已經不同,這項專案的風險很大、收益卻不多。

為什麼是自動駕駛汽車?

為何蘋果一度轉向全自動駕駛技術?《紐時》指出,蘋果當年啟動Apple car專案時,包括蘋果高管、工程師和投資人都在追捧自動駕駛汽車。當谷歌開始在加州道路上測試原型車後,整個矽谷更充斥「自駕車很快就會普及」的聲音,蘋果公司當然不甘落於人後。當時蘋果剛完成Apple Watch,執行長庫克(Tim Cook)很快就批准了自駕車計畫,部分原因就是為了避免人才轉而為特斯拉效力。馬斯克(Elon Musk)甚至跟蘋果談過收購特斯拉一事,但庫克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做」。 (相關報導: 歷史風傳媒》特斯拉最強勁敵!蘋果強攻「全自動駕駛」聖杯,Apple Car最快2025年開賣 更多文章

Vanarama所繪製的Apple Car想像圖。(Vanarama官網)
Vanarama所繪製的Apple Car想像圖。(Vanarama官網)

此外,蘋果當時也預期iPhone的銷售力道將在未來幾年放緩,鑑於運輸業市場高達2兆美元,自然被認為有助於蘋果拓展新的業務。據熟悉該計畫的蘋果員工表示,儘管得到了庫克的信任票,但團隊成員知道他們將面臨何種嚴峻現實。因為即便Apple car順利上市,相關成本可能就上看10萬美元,而且與智慧型手機相比,利潤仍然微薄。最重要的是,當時才開始衝刺的Apple car勢必只能在特斯拉主導市場多年後才姍姍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