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比較戰時美中與美蘇空軍合作

筆者最近出的新書《中美聯合:美國陸航在二戰中國戰場》,以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為核心介紹二戰期間的美中軍事合作,尤其是空軍方面的合作。(資料照,陳昱凱攝)

筆者最近出的新書《中美聯合:美國陸航在二戰中國戰場》,以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為核心介紹二戰期間的美中軍事合作,尤其是空軍方面的合作。好巧不巧的是,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的《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KGB檔案中你所不知道的二戰故事)》(Forgotten Bastards of the Eastern Front: An Untold Story of World War II)也在台灣出版。

 

近期出版的《中美聯合:美國陸航在二戰中國戰場》與《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KGB檔案中你所不知道的二戰故事)》兩書,能比較美國與中國還有蘇聯不同的戰時合作經驗。(圖:作者提供)
近期出版的《中美聯合:美國陸航在二戰中國戰場》與《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美軍在蘇聯的祕密基地(KGB檔案中你所不知道的二戰故事)》兩書,能比較美國與中國還有蘇聯不同的戰時合作經驗。(圖:作者提供)

這本書是以二戰期間美國的「穿梭轟炸」(Shuttle Bombing)為核心,介紹二戰期間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空軍合作。毫無疑問的,美「中」關係和美俄關係是當今世界上最敏感也最引人注目的兩大外交關係,不只是形成了當下「新冷戰」局勢的兩大支柱,三個擁核強權也極有可能為了烏克蘭和台灣兩大熱點爆發熱戰。

二戰末期,美國為了更有效的對德國實施「穿梭轟炸」,於蘇聯統治下的烏克蘭設置了三座飛行基地,供從英國起飛的第8航空軍還有義大利起飛的第15航空軍使用。美軍的轟炸機在完成了第一波對德國的空襲後,可降落在烏克蘭的基地,接受蘇聯空軍的加油掛彈之後,對德國進行第二波轟炸後再飛回原本英國或者義大利的基地。

由於三座「穿梭轟炸」的飛行基地都設於烏克蘭,也讓美國首度與以俄羅斯為主體的蘇聯在這個問題上有了交集,仿佛冥冥之中為今日美俄在烏克蘭的代理人戰爭埋下了伏筆。至於在中國戰場上,由第23戰鬥機大隊帶出來的中國空軍飛行員,後來都成為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與第5大隊,即當今清泉崗第3戰術戰鬥機聯隊以及花蓮第5戰術混合聯隊的骨幹。

從冷戰時代到今天,中華民國空軍都在台海的第一線抵抗中共,因此當今美台軍事合作的起源也可追溯到「飛虎隊」(Flying Tigers)的歷史。相信透過閱讀筆者以及浦洛基的作品,台灣的讀者們能夠從空軍合作的角度瞭解美國與中國還有美國與俄國之間80年來的恩怨,並對中華民國在「新冷戰」下的角色有更深層的瞭解。

在烏克蘭執行「穿梭轟炸」任務的美軍人員在烏克蘭與蘇軍合影。(圖:作者取自National Archives)
在烏克蘭執行「穿梭轟炸」任務的美軍人員在烏克蘭與蘇軍合影。(圖:作者取自National Archives)

貌合神離的合作

二戰時的蘇聯是共產主義國家,而且還一度在1939年到1941年與納粹德國聯手瓜分蘇聯,又在1941年到1945年之間與日本維持曖昧不明的「中立」關係,所以美國與蘇聯的合作從一開始就是貌合神離。唯一把將雙方凝聚起來的因素,就只是打倒納粹德國而已,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甚至從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角度出發,維持個人獨裁還遠比擊敗納粹重要。

打從美軍執行「瘋狂行動」(Operation Frantic),派人進駐波爾塔瓦(Poltava)、米爾戈羅德(Myrhorod)和皮里亞丁(Pyriatyn)等三座烏克蘭基地開始,雙方的關係就充滿了緊張和不信任。1,477名美軍人員的到來,讓蘇聯最高當局立刻緊張了起來,將這些飛行員、工程師、技師、信號官、醫生與護士都視為「帝國主義」的潛在滲透者。 (相關報導: 幕後》蔡英文政府防變節失江山 國安局交辦調查局神秘「退將專案」 更多文章

名為「施密爾什」(SMERSH)的反情報機構,奉史達林之命監控美軍,尤其對那些「十月革命」後流亡美國的白俄後裔更是防範。美軍士兵對軍官講話時手插口袋,嘴裡叼著雪茄的行為,還有美國軍人在1944年總統大選時出現支持反對黨的聲音,都讓當時的蘇聯人感到難以理解。種種「毫無章法」的表現,都讓史達林懷疑這些美國人是在暗中推行反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