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第28屆氣候大會將是我們必須超越的「火中取粟」挑戰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屆大會即將召開,圖為示意。(資料照,美聯社)

序曲:金錢、石油、排放與戰爭 

對於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屆大會彭博社(Bloomberg)有一段切中要害的總結: 「金錢、石油和排放之爭:COP28 的看點」(相關報導: US and EU Lead Push for COP28 to Back Tripling of Renewables)。而之所以如此,主要在於今年公布了第一次《巴黎協定》的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 GST),其所揭露的科學事實,除天災地變之威脅外,對於全球減碳力度不足、財務承諾及金融改革有待實踐、人本思維與公正轉型等(詳後)都加以涵蓋外,其最根本的訴求,隨大會在石油國家阿聯酋召開,將會是如何加速去除化石燃料、落實氣候資金承諾來回應全球盤點,進而強化減排之企圖,故此,這三大交互影響的課題將會此次大會必須具體面對的主旋律。 

承上,隨GST科研成果的展現,今年堪稱是20多年以來,第一次真正有機會來審視氣候公約的落實情形。 相對者,過去這一年,隨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實施,台灣的氣候行動也展現出了可圈可點的成果。然則,面對天災人禍相繼而來的挑戰,本次將在杜拜召開的第28屆氣候大會也充滿了不確定性。首先,在減碳目標的實踐上,始終不透明的戰爭及軍火工業碳排,在今年被推估升高至大約全球碳排5%強的嚴重程度,這對於《巴黎協定》一直強調的強化減排企圖心而言,簡直是一種諷刺。其次,在整個政治經濟層面,從去年主辦國籌備過程以擴大包容性為由同時邀請環保與化石業者兩大陣營參與專家顧問團,並指派石油業者致行長擔任大會主席,更是對於落實《巴黎協定》所追求的去化石燃料訴求埋下了陰影。 

最後,即便在想重新扮演2C領導角色的中美甲烷減量協商,雖美國稱有「非常堅實的諒解和協定」,然最終仍是以中國不會加入承諾在十年內減少30%甲烷排放的150多個國家作結,這導致有人說,氣候政治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無論美國和中國達成什麼協定,都會設有企圖心的上限。Matteo Civillini表示,唯一真正的解決方案是關閉和密封煤礦,但中國還沒走到那一步(相關報導)。 

面對堅實的GST科學報告,併同不確定的戰爭威脅與地緣政治的搖擺,我們究竟應如何看待此次充滿變數的氣候大會呢? 

以下謹分別針對COP28在GST基礎上的可能發展,以及主要氣候公約核心議題的延伸觀察臚陳於後。 

主辦國的願景與陷阱? 

首先,主辦方提出了所謂的四大典範移轉主張(相關報導:COP28UAE:COP28_Letter_July_2023_1.pdf): 

一、在2030年之前加快能源轉型並減緩排放。 

二、透過履行既有承諾及新設的財務架構來改革氣候融資。 

三、將自然、人類、生命和生計置於氣候行動的核心。 

四、動員有史以來最具包容性的締約方會議。  (相關報導: 范建得觀點:巴黎協定的蹣跚起步─評COP27的夏姆錫克施行計畫 更多文章

然則仔細觀察各界對於此次氣候大會的看法,或許我們將面對的是「火中取粟」的無奈處境。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火中取栗」意指:「法國詩人拉.封登所著猴子與貓的寓言故事。敘述一隻狡猾的猴子騙貓從火中取栗子,結果貓爪上的毛被火燒掉,而栗子卻全被猴子吃了。後比喻為他人冒險出力,自己卻一無所獲。」之謂。目前大會提出的遠景,正是長期以來氣候公約追求的栗子,然則20多年來,究竟誰是猴子誰是貓已經難以分辨,對於台灣而言,是唯一公約體制外的國家,面對如此現實的國際政經環境以及無可迴避的守護國家免於氣候變遷危害的責任,實有賴全國官民的集體智慧與協力,來妥善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