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COP26氣候大會主席的淚水應是喚醒台灣的英雄淚

2021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蘇格蘭格拉斯哥(AP)

在會議結束時刻,大會主席Alok Sharma係以脫煤決議(phase out)內容之被翻轉深深致歉(deeply sorry)作結,並落下了英雄淚。是的,此次會議的結束少了巴黎協定的雀躍,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Pact)儼然係以末世英雄會的姿態作結。

主辦的英國表示的重點係放在「這個協議將能維繫住我們迴避全球暖化最壞衝擊的國際希望」(相關報導:COP26: What’s in the Glasgow Climate Pact?) ,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則語帶保留的表示,希望全世界「在回顧哥拉斯哥COP26時認為這是終結氣候變遷的起點。」他並提到,此次會議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我們「初次將逐步減碳以及控溫1.5C路線圖納入國際協議」。

至於美國特使John Kerry則赤裸裸的表示: 「一直以來,格拉斯哥的峰會就不可能產出某種具終結氣候危機可能性的結論」,但這個協議確實代表終結氣候危機的「槍聲已經響起」。同樣的,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也不再如同在過往會議中的激情,而是語重心長地強調;地球正「命懸一線」,而「我們卻還在持續在敲著氣候浩劫的大門…是時候該啟動危機模式了,否則我們達成淨零之機會的本身就是零。」。(相關報導:COP26: New global climate deal struck in Glasgow)到底這個會議是怎麼了?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哥拉斯哥會議的初心

原本此次會議有四大重點,亦即:

(1)確保在世紀中葉達成全球凈零碳排並控制升溫不超過攝氏1.5度;包括加速減煤、節制毀林、加速交通工具的電動化、鼓勵投資再生能源。(2)投入維護社區及自然棲息地之調適。(3)驅動資金:除要求工業國家兌現其2020年起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之承諾外,並應要求國際金融機構協力,來帶動公私部門投入落實全球凈零目標所需的兆元資金。(4)以及完成《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規則書的,及促成政府、企業及公民團體之合作。

但自整個協議內容來看,可以說是乏善可陳;也由於各方意見仍存在高度歧異,導致原本在會議結束前呼聲甚高的Glasgow Agreement被改成Glasgow Pact,雖說這兩個用語在國際法上均具有條約之屬性,但在實務上,往往是被用來反映締約方之共識度差異的。此外,在Pact 被使用之場合,也存在較多政治與外交意涵之不確定性。或許這也可以說明此次會議以Pact結束方式之突兀了。

自Agreement落入Pact的失落

英國首相在結論時提出,在巴黎協定之後,格拉斯哥將是一個新的轉機點,但原本期待的Agreement變成了Pact,雖說仍是一種國際條約的型態,但其訴諸未來外交政治意義的味道遠高於其法律意義。 (相關報導: 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核心訊息:習近平治國理念吸納過往成功經驗,他是一個完美的領袖! 更多文章

依據國際法,只要具備實質上拘束各締約方之協議(agreement)均屬條約,而條約則可被稱為Convention(公約)、Protocol(議定書), Pact(和約), an Accord(協議)等(相關報導:International Agreements),而同樣依據我國的條約法,是否屬於條約,其重點在內容之拘束力而非名稱。故此,雖然Pact早在15世紀就被用於與條約、協議互通之場合,但細究其使用場合,仍可發現其值得我們注意之潛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