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轉涼日夜溫差超大! 醫揭保暖策略:「2部位」千萬別著涼
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近日台灣全島轉為乾冷狀態,雖然白天中午最高溫可達20度,但日夜溫差劇烈,入夜後中部以北地區最低溫可達11度;民眾需特別注意劇烈溫差導致心血管風險上升。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曾受《潮健康》訪問指出,腦中風及心肌梗塞易在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劇烈時發生,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曾罹患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病史等,寒流來襲時可能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管中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務必做足保暖動作。
陳玠宇醫師指出,近兩周氣溫比起上月明顯下滑。隨著寒流來臨,院內心肌梗塞的病例也呈現上升趨勢,提醒高危險族群及年長者應穿戴禦寒衣物。現今布料材質科技進步,不一定穿著傳統的厚重衣服才能達到保暖效果,可選擇輕量的羽絨背心或羽絨衣外套,也有顯著的保暖作用。
陳玠宇醫師表示,高風險族群要注意頸部及軀幹的保暖,由於頸部直接影響進入腦部的血流溫度,曾發生中風的病人應注意頸部保暖。至於有心血管問題的族群,則要當心身體及軀幹保暖,避免刺激血管,增加心臟負荷。

清晨運動增心血管事件風險? 一旦出現「3狀況」就應停止鍛鍊
至於假日抽空運動的民眾,尤其習慣「清晨運動」的長者,隨身攜帶保暖衣物更是必要之舉。陳玠宇醫師指出,清晨因「輻射冷卻效應」之故,常是一天當中氣溫最低的時刻,心血管病人在半夜或清晨起身離開被窩時,務必先穿著長袖或保暖衣服,也可使用暖氣維持室內恆溫,減少起身時冷熱交替而誘發心血管病變的風險。
陳玠宇醫師提醒,天冷時從事劇烈運動會增加流汗及脫水,每年馬拉松都有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狀況。高風險族群參加路跑活動時務必量力而為,一旦發現胸悶、體能耐力下降或有氣喘情況,應立即暫緩運動,並補充適量水份及電解質以保護心血管健康。
另外,服用三高藥物如抗凝血劑的族群,半夜起身時易失足跌倒,可能撞擊頭部造成腦出血,應格外小心。陳玠宇醫師補充,近日氣溫驟降,加上配戴口罩者的比例越來越少;因心血管疾病及肺炎感染掛急診的病患明顯增加,提醒高風險族群仍應做好勤洗手、戴口罩,依照建議施打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等疫苗。

早晚溫差大「2件事」要少做! 重症醫示警:恐讓血管變脆、增猝死機率
不少民眾認為抽菸或飲酒可以保持身體的溫暖,事實上在冬天這樣做,反而有潛藏的高致死風險。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舉例,以抽菸來說,冬季時人體感官較為遲鈍、麻木,抽菸者往往因受不了寒風而大口吸菸,吞下比平常多出好幾倍的有害物質,導致血管收縮劇烈,無形中使血管變窄、變硬、變脆,升高血壓,增加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
而酒精雖然能刺激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產生溫暖的感覺,不過其帶來的溫暖感受並不能持久;相反地,酒精將導致體表血管舒張、鬆弛,使體熱的散發程度加快。在這樣的狀況下,血管來不及收縮,身體禦寒能力反而下降,更容易受寒、感冒,甚至增加失溫與猝死機率。 (相關報導: 好市多1款保暖神物,穿上舒服又超暖!過來人大讚耐用:早買早享受 | 更多文章 )
寒流來襲,民眾要謹記少碰菸酒,國健署也提醒,夜間與清晨時體溫較低,睡覺前應將保暖衣物備於床邊,半夜或早上起床,應先在床上活動四肢或伸展暖身,促進血液循環、早起時也可多喝溫熱開水。慢性病患者或長者如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應盡速就醫治療,避免心血管或三高問題惡化影響其他器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