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屬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USCC )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在「中國和香港」部分,認為中國沒有履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承諾,讓香港愈來愈像個普通的中國內地城市。報告向國會提出三項有關香港的建議:
取消獨立關稅區,「香港玩完」
第一,建議國會命令商務部和其他政府機構編寫報告,評估現行把香港和中國視為獨立關稅區的政策,能否滿足美國對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管制;第二,每兩年檢討一次中國是否恪守《基本法》;第三,繼續支持香港法治、言論自由。後兩條都是老生常談,第一條建議則立即震驚了整個香港政商界。香港各界強烈反應。特首林鄭月娥認為,美國「戴有色眼睛」看香港,評價對香港「不公道」,香港始終恪守「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商界的自由黨原先已在立法會提出議案討論《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有關國安議題),這下旋即修改討論題目。建制派議員一方面指責美國干預香港內政,一方面又主張派人到美國遊說。各個黨派互相指責。民主派指責:正是港府和建制派不斷破壞香港的民主、自由和法治,才導致美國翻臉;建制派則指責民主派一直唱衰香港,給美國口實;自由黨則指責建制派議員不肯和美國官員打交道(害怕被指勾結外國勢力),無法讓美方全面瞭解香港。各方又一道指責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向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遞信要求美國取消《美國—香港政策法》是「港奸」。除了奉行「焦土政策」的港獨派之外,誰也不想香港喪失獨立關稅地位。建制派口頭說融合、愛國和反美,事實上深知香港獨特地位的重要性。民主派年年到英美國會作證,說港府和中國如何不遵守「一國兩制」,事實上只是想借美英阻嚇中國,而不是想美國直接取消香港政策。正如自由黨黨魁鍾國斌所言,一旦美國真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香港玩完」。香港各方都有自己的議程,但說實在,若美國真要取消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和香港是否民主自由法治的關係不大,而與香港是否真正成為中國一部分有關。《美國—香港政策法》(U.S–Hong Kong Policy Act,又稱《香港關係法》)是美國國會在一九九二年制定的法案。這部法的主旨在於:只要香港在移交中國後能保持一國兩制,美國就維持原先一直以來對英屬香港的政策。其中與經濟關係最密切的兩條:一是香港繼續享有獨立關稅區地位,二是美國向香港的技術輸出維持寬鬆的標準。 (相關報導: 美中亞太較勁》美軍航空母艦「雷根號」訪問香港,解放軍駐港司令譚本宏登艦參觀 | 更多文章 )
恐怕不能再「吃中美兩家茶飯」
嚴格地說,這次年度報告關注的是後者而非前者。獨立關稅區和寬鬆的技術輸出並不必然關聯,比如對澳門,《美國—澳門政策法》(U.S- Macau Policy Act)規定美國繼續承認其為獨立關稅區,但其技術輸出的標準與中國基本一樣。在九二年時,中國高調反對美國制定《美國—香港政策法》,意思是美國應該無條件繼續給予香港原有待遇,而不是每年核實香港執行一國兩制的情況,但因這部法律是美國的國內法,而中國當時力量又太弱,因此無從反對。《美國—香港政策法》的重要性在於它維持了香港獨特的「吃中美兩家茶飯」的地位。說句不好聽的,香港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得益三個時代因素:第一,冷戰夾縫中的美國紅利。在開埠的前一百年,香港國際地位不但無法和上海相比,經濟發展水準也不如廣州。正是冷戰讓香港突然成為中西交往唯一的窗口,英美刻意經營,香港從遠東的一般都市變為「東方明珠」。第二,先行一步地吃上中國紅利。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香港已成為一個中等發達的開放經濟體,由於地利和制度,讓香港通過轉口貿易發大財。第三,後冷戰的全球化紅利。美國因六四事件制裁中國,後來既與中國合作發展經濟,又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如在關稅上,一年一審批最惠國待遇;科技輸出上,則嚴格限制。美方給香港的政策比給中國的優惠。九七香港回歸後,《美國—香港政策法》保證香港繼續擁有這種政策差異優勢。到了中國進入世貿組織(WTO),關稅優勢已大為消失,香港處境大不如前,但先發優勢尚存與科技輸出上的政策落差還在,香港還能繼續吃中美兩家茶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