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十月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訪中,這是時隔七年之後,經歷二○一二年釣魚台國有化事件與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事件後,首次日本首相訪中。北京天安門廣場時隔多年再次升起太陽旗。
日本避免在政治上背書一帶一路
在三天行程中,安倍先後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及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安倍表示:「希望從競爭轉向協調,將日中關係推向新時代。」「希望與習主席共同開拓新時代。」李克強則表示:「希望本著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精神,讓雙方關係長期發展,實現互惠。」習近平形容:「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這些都標誌著中日關係自六年前交惡後正式「重設」。安倍訪中在經貿問題取得不少實際成果。首先,安倍形容「一帶一路」是有潛力的構想,這是日本迄今對一帶一路最正面的肯定。安倍還表態日方願同中方在廣泛領域加強合作,包括共同開拓協力廠商市場,即在第三國的大項目上,雙方從競爭轉向合作。安倍帶來近五百名日企隨行人員,在他親自出席的「協力廠商市場合作論壇」上,中日企業訂了超過五十項協力廠商市場合作備忘錄。在此三天,中日企業達成超過五百項協議,總價值達二十六億美元。以往幾年,中日兩國在東南亞及南亞的基建項目上,為求擴張或抵消對方的政治影響力,放棄了盈利原則,不惜競相以低價、優惠貸款及技術轉讓,就是要把訂單爭到手;這給雙方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損失,便宜了第三國,現在雙方終於可走出這種困局。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以中國系統還是日本系統為主,恐怕還存在不少爭議。
貨幣互換協議對中國意義重大
值得指出的是,儘管日本改變了對一帶一路的評價,但不表明已在政治上背書一帶一路。十月二十六日,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相世耕弘成舉行記者會,說明「協力廠商市場合作論壇」上的備忘錄,與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經濟帶構想「基本無關」,只不過「結果可能與一帶一路的個別項目一致」,這說明日本的審慎態度。其次,中日重新開始已擱置五年的貨幣互換協議。中國要取代美國的地位,用人民幣國際化打破「美元霸權」是重要一環。中國力推人民幣國際化有一段時間,一五年已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但最近一年國際化的步伐明顯變慢。這是因為中國為防止人民幣匯率崩盤,要有大量外匯儲備在手,為防止外匯流失,中國加緊人民幣及外匯的控制,大幅降低了人民幣兌換的自由度,這必然拖慢國際化進程。十月一日,IMF公布的報告指,各國央行持有人民幣比重升至二%,尚在澳幣之下,只比加幣稍高,這個成績相當不理想。這次簽署的互換協議,其規模為兩千億元人民幣(或三兆四千億日元),比在一三年擱置前的互換上限一下子擴大了十倍。這對持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乃至穩定人民幣幣值,都是強心針。 (相關報導: 新新聞》到北京給習近平雪中送炭,安倍也愛抱貓熊? | 更多文章 )
在地緣政治議題上,中方大幅讓步
第三,中國善於煽動民族主義干擾正常經貿關係。過去幾年中日經貿「脫鉤化」,正是拜民族主義所賜,隨著中日再次「友好」,日企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及對中國出口都可望得到實質性增長,對日本經濟相當重要的汽車出口尤其重要。在象徵意義上,中國是否有意放寬對日本食品的進口限制,在安倍訪中前成為熱議,訪中期間沒有進展是不小的失望,但不排除中國很快會放開的可能。總之,隨著中日關係「重設」,中日經濟可望從前幾年的「脫鉤化」向「重掛鉤」發展。相對於經濟取得的實質進展,在政治上沒有具體的協議,但「重設關係」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深遠的成果。幾個環節值得一提:第一,在中國官方發出的習近平講話摘要中,習近平通過回顧中日老一輩政治家締結友好條約,帶出了「日本要妥善處理歷史、台灣等敏感話題」的資訊,至於其他最敏感的政治話題,如釣魚島、東海、南海等均一概不提。兩相比較,習近平在一六年G20峰會與安倍見面時,強調日本要「妥善處理東海問題,共同維護東海和平穩定;日方在南海問題上要謹言慎行,避免對中日關係改善造成干擾。」無疑大幅讓步。中國一直抨擊是日本力推的「印太戰略」包圍中國,習近平也不再提;相反的,「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維護多邊主義,堅持自由貿易」成為中國最關心的事。第二,中國出動各大媒體為對日關係轉向「洗地」。其中以「叼盤狗」出名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接連發了好幾篇文章,承認中國以往不足,既稱「中日都需調整心態,重新認識對方」,又稱「中日關係以往震盪,不能完全歸咎於其中一國」。這和中國外交部、媒體以前指責釣魚島、歷史問題「責任完全在日方」、「日本心態上不適應中國崛起的現實」,簡直是「髮夾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