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記|《魔鬼詩篇》譯者自白:20年後,我從「佚名」回到「閻紀宇」

2022年8月29日,《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閻紀宇在走走講座分享翻譯《魔鬼詩篇》的心路歷程。(鍾巧庭攝)

不是只有恐怖組織有極端主義──國家機器也會犯下極端主義行為,而且他們往往特別振振有詞。

編按:2022年8月29日晚間,《魔鬼詩篇》中文譯者、《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閻紀宇,來到走走分享他翻譯《魔鬼詩篇》的心路歷程,活動中有許多精彩內容,值得我們一再回顧。

(前情提要:〈閻紀宇:我是《魔鬼詩篇》中文版譯者〉)

走=《世界走走》製作人王穎芝

閻=閻紀宇

Q. 現代出版史,很少有作品像《魔鬼詩篇》背負這麼多條人命,它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

閻:它的「魔力」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作品營造出的魔幻寫實世界讓讀者欲罷不能,另一個是它在國際世界引起的大量關注,包括魯西迪的出生地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伊斯蘭世界,《魔鬼詩篇》出版後,可以說與外界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

今年8月12日,魯西迪發生不幸事件這天,應該很少人注意到,兩天後就是印巴分治75週年。1947年8月14日、15日的午夜時分,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誕生成兩個獨立國家,兩國的對立衝突至今還持續著。就在印巴分治那年的6月19日,魯西迪誕生在孟買。

魯西迪的家族,是來自喀什米爾的自由派穆斯林──喀什米爾也正好是地緣政治衝突的熱點。魯西迪在孟買出生長大,他的家人後來遷居到巴基斯坦,而他自己則入讀英國劍橋大學。從喀什米爾、印度、巴基斯坦到英國,這樣不斷移動的經歷,使他的書寫經常環繞著認同、移動等命題。

魯西迪說過:「它真正的主題並不是伊斯蘭教,而是移民、變形、自我分裂、愛、死亡、倫敦與孟買。」

《魔鬼詩篇》是本移民小說,宗教佔了很重要的部分。一般認為,魯西迪的《魔鬼詩篇》是近代魔幻寫實的重要作品,魔幻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包括卡爾維諾、馬奎斯,還有他自己非常喜歡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作者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

這本的內容牽涉到印度歷史、英國歷史、阿拉伯半島的歷史,場景設定在西元6、7世紀、伊斯蘭剛出現的時代,不僅有平行世界的情節,也包含大量的隱喻、影射和互文。

主角是兩個印度裔穆斯林,吉百列(Gibreel Farishta) 和薩拉丁(Saladin Chamcha),兩人搭乘一班從印度往英國的飛機,途中遭遇恐怖份子劫機,飛機於是墜入英吉利海峽。兩人奇蹟般倖存後(畢竟是魔幻寫實主義),走向不斷「變形」的人生:薩拉丁變成了魔鬼,吉百列則變成了古蘭經中負責傳遞真主阿拉神諭的天使吉百列(Jibril)。

吉百列透過夢境回到伊斯蘭創教之初的阿拉伯半島,看到穆罕默德創教的歷史──書中從頭到尾沒有真的提到「穆罕默德」,而是以「Mahound」稱之。事實上,Mahound是中古世紀基督教對穆罕默德的蔑稱,加上內文情節很明顯是影射穆罕默德,虔誠保守的穆斯林看了之後,因而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情節。 (相關報導: 閻紀宇:我是《魔鬼詩篇》中文版譯者 更多文章

《魔鬼詩篇》原文書名「The Satanic Verses」的「verses」其實不是指詩篇,但因為翻譯當時大家已經習慣稱之為詩篇,所以才這樣翻。verse指的是古蘭經的「節」,所以魔鬼詩篇真正的意思其實是「魔鬼經文」。